2014年在电影院观看《鸣梁海战》很是激动,暗想数百年前中朝联军大战日本战国最强大名历史是时候搬上荧幕了。导演本来和我们谈的挺好,说是拍三部曲,未来二三部要中韩合拍,咱们可以学习电影工业化大片经验,韩国可以借鸡生蛋(中方资本)。结果第一部译制引进,第二部棒子独走,第三部拍成现在这样估计要被全网口诛笔伐。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为大众是盲目的,都喜欢快消费,没有耐性去认真研究一段历史,影视作品和媒体怎么说,大家就怎么相信,明朝大将陈璘后人(如果有的话)应该告出品方歪曲历史,侮辱祖先,肯定打的赢,因为韩国历史书是用汉语写的,和《明史》应该不会有太大偏差,毕竟宗主国的地位在那里摆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留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片中丰臣秀吉卧榻后地图,海战中出镜的三国地图都是中文标注。陈璘与李舜臣用笔交流符合历史,不过李舜臣肯定会汉语,应该用不着笔。其时,朝日两国上层都学习汉语,导演拍的比较保守,镜头里应该是三国高层愉快的说汉语交流,来往公文书信哪哪都是汉字,压根不需要翻译。以世宗大王《训民正音》颁布为标志,半岛使用汉字历史超过千年,这是棒子洗不掉的历史,如今研究朝鲜历史必须学古汉语,否则看不懂本国第一手史书。电影导演再怎么努力也不能凭空把中朝联军变没了,中方资本、演员没有参与,大概就是因为这胡编乱造的剧本,稍有常识的人都会轻蔑一笑,不愧是韩国人。

李舜臣是朝鲜半岛不多拿得出手的名将,本人确实很了不起,但导演在片中给于无限拔高就不好了,已经不是高大上,伟光正的描述,而是当做神来吹了。泉下有知,李将军估计也会脸红吧。导演海战三部曲越拍场面越大,制作越精良,真实性却越来越低,第一部为了展现朝水军战绩,硬是把海贼出身战没的日本大名拍得极其豪横;第二部更是把明朝水军拍没了;第三部大结局,先是让老将邓子龙死的窝囊,被人斩首,又把统帅陈璘拍的一无是处,最后把李舜臣刻画成海战制胜的关键,死的英勇无比。韩国人看完,肯定颅内高潮迭起,国人看了难免生闲气。李舜臣战没时,确实说过“战方急,慎勿言我死,毋令惊军”擂鼓助战的事迹就有点扯了,毕竟在大海上,鼓声穿不了多远,而且当时战况焦灼,估计谁也没空分辨鼓声。对日本大名小西行长和岛津义弘的刻画更是过分,不过我很喜欢,倭寇就是垃圾,棒子这么拍挺好。历史上,露梁海战小日子达到战术目的,营救出被困的小西行长,并撤退回日本,中朝联军实现了战略目的,大量杀伤敌有生力量,一举奠定东亚新格局。

我们的史书优点是啥都记,缺点是记得简单,导致现在很多人认为这场仗有什么好说的,日本战国就是村与村混战,实际上哪有那么简单。日本战国群雄并起,将星耀眼,玩过《战国无双》的最起码知道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个人,在他们接力下统一了日本,最终建立幕府,日本闭关锁国数百年。日本倭寇逼戚继光创立鸳鸯阵、改良军刀,曾经数百倭寇就能纵横江浙大地,逼近陪都(《倭寇的踪迹》可以看看),小日子的武士阶层就是吃饱饭专门打仗的,村里打架那是足轻(杂兵)水平,但凡一个有名有姓的,基本从小营养好,打架童子功。朝鲜承平数百年,被日本一下子就推平了,除了水军技术先进,陆军几乎全军覆没,国王直接逃过鸭绿江向大明求援。实际上明朝当是内部问题不少,辽东军实战力最强的边军,因为丰成秀吉“假道入明”的口号和宗主国的地位,咬着牙精锐尽出,结果一打就是七年,耗干了人力物力,间接导致后来努尔哈赤崛起。最后逃出包围圈的小西行长、岛津义弘在关原合战中都有领军出场,也不是泛泛之辈。海战总指挥陈璘没有犯大错,不过邓子龙被友军误烧坐舰阵亡,李舜臣英勇战死,自然难辞其咎,事后只好胡乱上报一些捏造的日本大将名,算是大捷,这一点上他被韩国人黑,也不算太冤枉。

很多年前看《天军》结尾李舜臣面对日本海军挥刀迎战英姿久久不能忘怀,于是就查了很多关于他的史料,后来度燕垒生《天行健》里面李尧天的原型就是李舜臣,因此对李将军好感度很高,不过像《露梁海战》这样胡乱贬低盟友和敌人,无限拔高的做法实在有点不齿。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英雄人物的低级红。《露梁海战》如果是架空历史,是一部很好的全景战争片,可惜作为历史战争片,脱离史事,就说不过去了。只能期待未来我们自己去拍万历三大征,海战部分邀请韩朝合拍,日本演员也可以请一些,严格按四国历史记载拍,不需要夸大,贬低,照实拍就行,一战定东亚数百年和平,很了不起的。

PS:明朝记功唯认首级,片中出现的成箱平民头颅不算黑我们,明军杀良冒功屡见于史书,老百姓有兵过如篦的说法,流寇抢钱抢粮抢女人,官兵来了可是要脑袋的。以至于后来监军太监的主要工作就是甄别首级,不过作为军队利益共同体,作用也不大。


露梁海战노량(2022)

又名:鸣梁海战2 / 명량2 / 노량 해전

主演:崔岷植 

导演:金韩民 / 

露梁海战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