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6-12-22

梦修罗:收納箱

瑞典導演Lucas Morrisson的新片Container是我今年看過最酷的電影——儘管到底是否能把它定義爲電影還值得商榷。“今年最酷”一説很有一點年終評審的意味(這句話并無誇張,也正體現了我的影院經驗:越來越酷),也當然很私人很主觀很煽風點火,要知道IMDB上第一個評價本片的用戶毫不客氣地發表了對導演的怨恨,説爲這部甚麽也沒有講的電影耗費了生命中最爛的七十分鐘。有趣的是,IMDB上有六條觀衆點評,其中三人用滿分(和准滿分)高度贊美了Moodysson的杰作,另外三人給這件藝術垃圾打了最低分(或幾近最低)——如果IMDB的評分系統有零分的話我相信他們絕不會手軟。可見這部電影只能譲你要麽大喜要麽大惡,沒有中間值,User Rating顯示的五顆星不過是不偏不倚地體現了觀衆反應的兩極化。

且讓我們假定它是電影——叙事層面上,一個叫Peter Lorentzon的肥胖男人在鏡頭里無聲表演他的孤獨、不安全感和性取向悲劇,影片穿插黑白蒙太奇段落表達戀物、回憶或者夢境,毛筆描繪熱帶魚斑紋的微距特寫、女人跑過的身影、落葉、公車、橡膠玩偶和性器、寫給三級片演員的影迷信等林林種種大雜燴(作爲容器的鏡頭);與此同時女星Jena Malone作爲一把聲音存在,變換著叙述身份以始終如一的韵律和悲怨語氣喃喃沉吟著寂寞、生死、當代世界各種議題,時而爲Lorentzon配音:”我是被困于男性身體的女性“(作爲容器的身體),時而表達自我或和觀衆對話:“我不想出現在這部電影里”,時而擔當導演傀儡發表對時政的意見或無邏輯可言的演說:”瑪麗亞肚子里的耶穌“(作爲容器的語言),在多重身份間如一尾水中魚轉換自如,但混淆觀衆視聽(作爲容器的聲音)。畫面和音軌完全可以獨立欣賞——事實上導演特地為本片多做了一個英語版本,怕觀衆不能同時消化畫面、聲音和字幕,儘管如此我還是沒有辦法同時集中精神解碼片中的實驗攝影和意識流獨白,半途失神,醒過來惟覺黑白畫面充滿詩意而女子聲音哀憐得過分。放弃理解的企圖;有些倦怠;黑暗的影廳里視聽皆如臨他人夢囈。孤獨印證孤獨,意識回歸意識。

是,我明白爲什麽反對者説這部電影里甚麽也沒有發生。貝克特《等待戈多》里甚麽也沒有發生,正以虛無驗證虛無。Container比它多一些。賈曼的《藍》里甚麽也沒有發生,它以有聲日記詮釋一種顔色,亦以靜止的藍屏隱喻作者內心。Container又比它多一些。其視覺和聽覺的雙重能指作爲正題和反題不斷衝擊著對方,孕育出一個閤題,便是影片的第二重所指:電影藝術作爲(素材和手段的)收納箱之可能性。Moodysson當然明白大多數觀衆不會浪費70分鐘去買這個實驗,所以他揶揄説欣賞本片的最好方法是隨時睡着,幷且他的理想觀衆數量是七位。哦,似乎很完美:我周日去看下午場電影院里只有六個人;我睡着了;我看過一次覺得它很酷甚至還想看第二次,并想看看他以前的片。

有人把Moodysson和Warhol相提幷論,想必是兩者作品給觀衆帶來相似的沉悶(乃至厭弃)。Moodysson自己説,電影在時間層面上很有限,他想譲觀衆自己决定片長:可以隨時進入隨時離開。這樣當然就譲我們聯想《帝國大廈》。片中帝國大厦不是重點。同樣,Moodysson給我們看了一個收納箱,箱子里有什么倒也不是重點。正是這個譲觀衆想打死他。



電影片段兩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Jfiu5gOIU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uoF_-4phpA

梦修罗Container(2006)

又名:收纳器

上映日期:2006-03-10片长:72分钟

主演:吉娜·马隆 Peter Lorentzon Mariha Åberg 

导演:鲁卡斯·穆迪森 / 编剧:Lukas Moodys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