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0-06-23

山有多高:此心安处是吾乡

父亲回家,是一个被放置和耽误了多年的情结,作为儿子参与其中,不仅仅是中风刚好的老父亲需要搀扶,更是让自己走一段寻根之旅。

这时的汤湘竹,怀着的是很复杂的心情,父亲的那个故乡,于自己是个年代久远相当陌生的地方,因为那里没有他的童年记忆¬——“跟着父亲的乡愁回到湖南,迎面而来的湘字,却引不起我太大感觉,我转身朝另外一个方向,脑中浮现出青青的山林之路,这让我想起了最初的童年记忆....”

儿子出生,小生命承载的是两代人的浓厚的爱,汤湘竹在这时,实际上兼导演、儿子、父亲三种身份,利用电影化的手法开始讲述自己眼中的乡愁故事和生命交替。

来到湖南,跟着父亲,去父亲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亲友已半零落,只有父亲的小妹妹还在,到家的时候,姑姑不在家,等她回来,镜头记录了这段兄妹俩看似跌跌撞撞实则不言自伤的相遇,老人们太多的眼泪已经交给那个一去不复的时代,所以,没有什么看似煽情实际虚假的过多外在表示,就互让着进了屋。看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发现,很多时候,不就是这样的吗?那些温暖得足以令人融化的表达,总是叫人怀疑说话人的真诚,两只手的简单相携可能是内心深处的血浓于水的亲情使然。

然后是去扫墓,路途真是多舛,亲人的坟墓都已经伫立了多年,谁又能说定不是一个个曾经希望满满又失望久久的等待和期盼,还有在儿子在看来很不习惯的跪下叩首、烧纸钱,点香……在这两段的片断中,父亲自始至终不发一语,故乡的风景几经更迭,兄弟姊妹踽踽独行,在他的心里自有难以自抑的伤感,不是找不到,而是在寻找的路上发现确实他的记忆已经风干,成为落满灰尘的历史,想起一句歌词——“老兵没有死去,他们只是渐渐消失”,诚哉此言!

唯一老人相当活跃的去拜见老师,两个老人共同追忆时光,说听得见谁的表白已经不重要,就这样的处一室寒暄就让人唏嘘历史无情,岁月老去,沧桑是说不出的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下次?会有下次吗?恐怕下次就是在黄泉相见了。两个老人彼此心照,老师一步步往前挪动的脚步和摄像机转到背后给出的老人佝偻的背影,像是一面乡愁的旗,飘在每一个看者的心中。

此时的第二条线——儿子,也开始逐渐占据视野,从先前穿插的诞生、起名、洗澡(这是一个值得一提的场景,象征着一家人对生命的珍惜和期盼)开始讲述后一段主题……

父亲回来之后,很自然地叙述重心转移到小生命上,取名汤咏乐的孩子,自小就没有爷爷经历的战火纷飞、亲人离散、家园不再、也没有父亲经历的台湾第二代心中持久难灭的实则无意义的怀疑父辈和无目的的寻找家园,他还小,不懂。以后也只是在父亲类似的描述中获得或许明白或许不解的答案。

影片也就在这时产生了双重命题,乡愁可能不会是后来的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封存,生命逐渐代替了曾经的乡愁,要求越来越实质和现实的关怀,乡愁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生命亦如是,但,承先启后、相扶相携,足以世代延绵。

那个三重人生提问——“我是谁?我从何处来?将从何处去?”,答案也逐渐让导演用叙述得以回答¬——

  山高高 路长长
  一湾流水 野花香
  山高高 路长长
  有我同行不孤单
  走过的路何止千万步
  哽咽岁月满布脸庞
  梦中的脚步在流浪
  回家的路太漫长
  
  路弯弯 江河蓝
  乡愁是最后的家
  路弯弯 江河蓝
  走遍天涯永难忘
  
这部片子贯串了父子三代的不同的成长背景、不同的思考与心情,导演在面对父与子时,生命交替,一老一新,开始深深思考“家乡何在,生命更迭”这个严肃的问题。这部片子的海报上,是一老一少扶持寻觅的背影,前方迷茫,雾霭重重,像极了最近很热的一本书——同样的台湾第二代的作家龙应台的《目送》。

汤湘竹是非常认真的导演,拍摄前花了三年多时间做研究调查,光是报告就写了好几万字。因为过去专业录音师的经验,汤湘竹的电影配乐跟他的作品一样精彩,《山有多高》就是由知名音乐人陈建年特别量身打造。

故事叙述相当细腻委婉,颇具电影手法,但依照“寻找”这个母题,展开了不紧不慢、有条有理的温情叙述,加上导演自己身处其中,身份变换不止,却始终带着温情和笑容,从他的“回家三部曲”(另两部为《海有多深》 《路有多长》),其实上也完成了自己“探源”的心心曲。

山有多高(2002)

又名:How Hight Is the Mountain

上映日期:2003-04-30

主演:未知

导演:汤湘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