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觉得大人很厉害,他们可以看到我看不到的未来。
比如他们常说,“等你长大了就……”、“以后你就……”,他们那么肯定我一定能长大、会有以后,所以我就安静地期盼着长大的那一天,每过一个生日,每毕一次业,或者每当表现得“成熟”以出乎他们的意料时,他们就会说“果然长大了”。
因为他们相信,事实也证明了这种“期待会实现”的时间上的因果。于是我经历了从半信半疑中逐渐安心,渐渐地过渡到现在被朋友评价“你是靠希望活着的”。我觉得不顺耳,而纠正他“我承认,确实更看重未来”。“睡一觉就好了”、“希望常在”算是我信奉的也会安慰别人的口头禅,新的一天,新的开始,一切不晚,甚至下一秒,一念之间,就可以决定重新开始。
对于我这样的一个人,看到片名的第一反应是极不舒服的,这不等同于——没有明天?猜就知道是个压抑的片儿,有点无奈,于是我特意用大白天的早上来看,想着看完后还能留着个大半天中和一下。犹犹豫豫做了好些心理准备,果不其然,内心里还是像撞钟一样,重重地被击了一下,久久能听到响声。
唉,这就是我不愿意面对的事实啊。
不愿意面对死亡,是因为知道它过于沉重,是我这条小命不可承受的重。
因为是必然啊。对待未知,可以是勇敢的,但这不等于不害怕。有些人真的很厉害,比如我闺蜜,可以在十几岁时就开始畅想描绘3年后,5年后,10年后,20年后,……一直到80年后我们会有的状态。而我在十几岁时却觉得自己只能活到20出头。我们都有坚信的依据,比如我的是“被狗咬出血但没打针,狂犬病潜伏期长达20年”。所幸,现在安然活到24岁,但我依然重视健康。
事实是死亡的可能性一直都在,内心里我就是这样认同的。
比起平常,我本就更注意留心无常。骨子里就是深信,没准就在哪一天就意外死去了,还特别地坦然理性,赤条条来去不牵挂。一时会混乱,但世界会照常。大家都有独立的一面,并不是谁不在了,日子就过不了。这份对生命易逝的认识和悲凉好像很小时候就体会到了,所以也很早理解到大人们的善意,其实他们也不知道未来,但他们表现得很决绝,让我相信。
所以啊,是真的缺乏对“明天”的信心,虚假的“希望”才显得如此重要啊。
这部电影,是把我原本对无常的敬畏这一面又放大了。而生活中,我是习惯表达多些对立面,比如“还有明天呀”这样的话来补偿、强化、中和这一面的。人有时候就是会这样反向表达。“不可与夏虫语冰”,我是觉得体内住了一只夏虫的灵魂吧。这样也好,活多一天就有保底的一日份开心。
“年轻人,做事不要犹豫!”来自一位没想到自己能活到103岁的长者的忠告。
“我也是这样想的!”来自一位没想到自己能活到24岁的青年的回应。

死于明日Die Tomorrow(2017)

又名:哪一天我们会死(港) / 明天,最后一天(台)

上映日期:2017-09-23(泰国)片长:75分钟

主演:桑尼·苏瓦美塔农 帕查·朋皮雷亚 茱蒂蒙·琼查容苏因 瓦尔蕾特·瓦帖儿 淳妮苷·内醉 札玲朋·尊克迪 

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 / 编剧: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 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

死于明日的影评

骸
骸 • N*8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