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木许的《鬼狗杀手》里,男主角是一位深居简出,不苟言笑的杀手。每日任务完成后回到自己贫乏的小屋中,拿起珍藏的《菊与刀》,信受奉仰,敬如神灵。因为有一份精神信仰,生命已是外物。

“菊与刀”中的‘ 刀 ’象征日本武士道精神。追溯其渊源,最早是受佛教、神道、以及孔孟之道——儒家的影响,于二战之时盛行,二战之后因经济兴起而逐渐没落。理想付诸一时,终败给现实。

万物兴衰自有自己的法则,没有任何一件事物可以常驻于世,精神信仰亦是如此。最美好的事物存在过就够了,现世即有现世的福分。

但因其存在过,失去后就会发生本能的恐惧。

徐浩峰说:“中国文人的恐惧是礼崩乐坏,儒家文化便是从这种恐惧中产生的。创立儒家学说的孔子,因年轻时身份低微和晚生了几年,并没有真正经历过周朝庙堂级别的礼乐。”因恐其败落,故逐渐兴起儒说,其礼数章法是一路问过来的,并未曾真正经历过。

恐惧是新生的力量。

看徐导的片子,表面是看他对民国时期生活气息与武馆文化的描述,背后却是对礼乐崩坏的惋惜与隐隐的恐慌。这样看来,孔子和徐导在做着同一件事:孔子在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徐导用拍电影的方式“救赎”市井,且都是用“一路问来”的方式追寻根源。

殊途同归。

从《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师父》到即将上映的《刀背藏身》,每一步都是导演“救赎”众生的“兵器”。冷兵器是外壳,人情礼法是内核:《倭寇的踪迹》讲述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背景下,一把有着真实历史背景的战刀从军营流落到江湖后的传奇故事。主人公在道德制高点的英雄情结里成全了他人,却在成全后后悔了自己的决定。“后悔”二字当然不是英雄所为,于是要“体面”的给自己台阶,挽救这个“错误”;《箭士柳白猿》里,导演意通过柳白猿这个人物去寻找国人逝去的容貌和名分;《师父》中,导演向我们展示民国时武林内“规矩”的面子和里子。这一次次具有实验性的“新”武侠没有江湖侠义、飞檐走壁,取而代之的是近乎真实的武打场景,冷静利落,点到为止。如同影片中惯有的阴冷色调,冷兵器下的琅琅声响。徐导用着自己的节奏,徐徐地把观众带入真实的武林,仿佛在劝诫世人清醒,原来我们曾经如此体面与高贵。

如此想来,内心的恐惧便释然一些。

这三部曲亦如一把刀,一画开天。

开宗立派必受阻碍,但有阻碍才会让人心安。“一切春风得意皆是不祥之兆。”所以当前几部作品受到观众冷遇时,我似乎看到了导演手拿诸葛扇,一副寓意深刻的坏笑。这笑中似乎还有必胜的远瞻:没有对手啊...既然没有对手过招,那就只能自己和自己过招。于是三部作品后,导演美学系统逐渐成立,观众逐渐对徐氏新武侠有所感知。《刀背藏身》应运而生。

曾经有人采访导演,最想拍的是什么题材。导演意蕴深长地说:战争。虽然《刀背藏身》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战争题材,但是却是徐导第一次在战争背景下的一次尝试。1933年,中国抗日军民在长城沿线抗击日本侵略者,期间“长城大刀术”屡显奇功。《刀背藏身》讲的即是长城大刀术背后的故事。

长城大刀术源于尚云祥先生在宋哲元的二九大刀队所教的形意刀法。旧时刀法不轻易外传,演员进组前必先磕头拜师,以表礼节,亦是传承;每个演员需提前数月进组锻炼体能与武术刀法,培养其气韵。而拍摄时所涉及的具体套路都是拍摄前现场教授,因为其气质对了,动作自然水到渠成;更可贵的是,每一招数,徐导都会对演员细腻讲解内外机理,而不是简单的传授行动。

所以在《刀背藏身》的纪录片《心思刀理》中,春夏称自己逐渐在训练过程中去除浮躁,回归宁静;许晴可以独自撑起一整夜的打戏:“仿佛身体里有另一个生命体”。

所以我也更加期待小说中,青青“安静得让人发怵的双眼”和元姑甘烈醇厚的“力上刀尖”。

徐导在用剧中人的精神雕刻剧中的故事。而这份精雕细琢本身就是一种高贵的信仰。刀背藏身之意,就是在进攻之时,刀刃面向自己,刀背面向敌人。刀刃与自己成一定角度,待机会来时,刀背转向刀刃,方可进攻。

刀背为自己的“退路”,人有退路,才不会狗急跳墙,失了身份。

人本应是高贵的。

每一个时代,都是理想破灭的时代。但有破才会有立。刀与星辰已不在,我们无力回天,只求存泯于心。庆幸有徐导这样的人。让我们记得,自己的祖先怎样的活过,我们应该怎样的活着。

“可惜,我生于七十年代,那时的夜空还有星星,银河如一团乱棉絮,闪闪发光。忽然有一天,头顶上就变得单调,能看到月亮已是不错”——徐浩峰 《刀与星辰》




心思刀理(2017)

又名:电影《刀背藏身》武术纪实

上映日期:2017-10-01(中国大陆)片长:96分钟

主演:徐浩峰 许晴 春夏 张傲月 黄觉 耿乐 陈观泰 李博 熊欣欣 

导演:何思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