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徐浩峰,是几年前在购书网站上凑单,误打误撞买了一本《刀与星辰》。也没听过作者,只看介绍是一本考据电影文化的集子,应该会感兴趣。

谁知书到手,看了两页便深深着迷,读得停不下来。通宵翻完一遍,满心的酣畅淋漓和醍醐灌顶,徐老师一夜间成了我迄今的精神偶像。

当时还不知道徐浩峰是《一代宗师》的编剧,只看书,可以感受出他对武侠一脉的陶醉和精研。

▲《一代宗师》

200多页,将近一半都围绕各色武打电影和武侠文化,从《英雄》的“两种动作感觉碰撞”,到《十面埋伏》的飞刀和竹林,从《卧虎藏龙》的“正宗武当剑”,到还珠楼主和剑仙奇幻片。

除了评论单部电影,还广涉武侠文化起源、武侠电影史、日本刀剑片、东西方拳理、李小龙现象,旁征博引,典故繁多,背后的博大学问,令人叹为观止。

他常有针砭影市乱象的观点,在《武打片的瓶颈》一文中写道:

当今的武打片失之于强调美感,许多武打设计都是追求一个舞蹈化的动作美……而有的时候,一个真实拔刀动作的力度,给人的震撼,可能强过一场群舞的效果。

▲《倭寇的踪迹》拍了"真实的拔刀"

我第一次读到,就深感一针见血,认同之极。

特效发达的年代,武侠片越来越趋于奇观化,离地万里的轻飘飘对招,取代了老一辈电影人硬桥硬马的真功夫。

年轻偶像往往档期太满,意志太薄,不下工夫磨练身架,凭着威亚和后期加工,硬充武林大侠,炫是够炫,也糟蹋了武术的格调。以至于近几年动作明星后继无人,一批四五十岁的老打星被重新捧红,当起了票房救世主。

当年看书时,料不到徐浩峰会当导演,接连拍出《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和《师父》,亲自坐到导演椅上,把书中的想法贯彻实行。

▲《箭士柳白猿》

想起他在《武打片的瓶颈》中还有一句:

尊重实感——从真实的武术里开掘出新的动态,是补救美感之法。

先理论后实践,有说有做,徐老师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令人佩服。短短几年,徐氏武侠开宗立派,成了个热门话题。

我们常见的多数武侠片,本质上不过是用古装和武功包装的打斗片。武术被当做一种暴力道具存在,缺乏性格和腔调,更无法容纳文化内涵,只是打个好看痛快。

而徐氏武侠片,回避肤浅的娱乐,经常跟热闹背道而驰。去除心法口诀,少用快速剪辑,大全景长镜头,摒弃各种特技手段,更对替身不屑一顾。

▲徐浩峰的镜头风格

拳理刀理高度吻合现实,讲得一丝不苟,打斗招式门道齐全,让人看得清清楚楚,本没有武术根基的演员,上了大银幕切切实实化作高手,腰马合一气场慑人。

三部电影先后问世,跟我们观念中的商业武侠片大不相同。特立独行的气质,震动了动作影坛。

徐浩峰把看热闹的外行跟看门道的内行做了糅合,原本玄奇的武术内幕,被撕开一个口子,让普通观众也一探究竟。从不明觉厉的仰视,走向抬脚入门的平视。

正因为他镜头下的武术,被去神话化,没什么神奇,才反而显出另一种神奇,这是徐氏武侠片的魅力。

▲《师父》窄巷激战

两年前,《师父》形状不同、寒光四射的各色冷兵器,在一条窄巷中过关式缠斗,看得人心惊肉跳,拿下金马奖最佳动作指导。

电影热映之际,徐浩峰出版一本《坐看重围》,详细讲述片中的武打设计。于我来说,当然又是一气呵成的通宵读物。

但反复读了几遍,还是留下遗憾:文字毕竟只是文字,能解一部分惑,也带来隔靴搔痒的不适,比如讲八斩刀如何迎敌,书里写得花样翻飞,但刀光剑影幻化在脑海中,总是模模糊糊。

当时就想,如果能看到拍摄的幕后花絮,该多么满足过瘾啊。

▲《师父》廖凡使八斩刀

也许是读到了我的心思,今年要上映的徐浩峰新片《刀背藏身》,提前出了一部详实的幕后纪录片《心思刀理》。

电影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依然是徐浩峰钟爱的民国武林,把抗日战争中的长城会战搬上银幕,挖掘“长城刀法”的玄秘。

刀背藏身,以刀背迎敌,以藏住身体,是实战战术,概括出徐氏武侠片的精粹,既有神秘意境,不乏实用主义。

《心思刀理》片长96分钟,有九成以上篇幅,都在展示徐浩峰手把手指导演员习武,这跟我看过的任何电影幕后花絮,都截然不同。

影迷都有经验,动作片的片头字幕,常可见“导演”和“动作导演”的分列。

许多香港名导,都聘请专门的动作导演编排武戏,比如徐克与程小东、熊欣欣的合作,叶伟信与甄子丹、洪金宝的搭配。术业有专攻,一流导演在动作设计的细节上往往心力不足,需要专家助拳。

但徐浩峰在《武打片的瓶颈》也写过:

对动作的理解,即是一种世界观,他人替代不得。从电影导演的创作本质上而言,对动作的理解,是导演艺术最重要的一环,此环节给了别人,导演的艺术变崩溃了。

因此徐浩峰导演的电影,永远是他亲自担任武术指导,亲自设计每一个招式环节,这是他电影中浓郁的作者气质的来源。

也因此,他的文戏和武戏不是脱节的,不是很多商业片那样,讲一阵故事,打一会儿架,那样生硬的交替刺激。

他的文戏可能暗含不亚于武戏的生死交锋,而武戏也在推动情节叙述,阐明角色性格,或有催化缘浅情深的功能,密不可分,作用你中我有。

除了营造对抗氛围,他的武戏也是在做学问,一招一式,都有源头和典故,从实战功能出发设计,不只图个刺激。

《心思刀理》的细节太丰富,看着看着,往往忘记了是在看电影拍摄花絮,像极了正儿八经的格斗教学片。

徐浩峰身材发福,挺着大肚子,身手却矫健有力,纹丝不乱。

演员张傲月和黄觉形容他:平时温文尔雅懒洋洋,一旦手握兵器,顿时杀气弥漫。

这是他身上文人和武者气质的高度统一,这气质也贯穿在他的电影中。

徐浩峰随手示范拳理刀理,口中附带详细的要领讲解,把兵器力学和人体结构解剖地清清楚楚:

这里要用杠杆,那里如何格挡,这里要借腰腹之力不要拼手劲,那里应该先诱发对方本能,顺着自然反应走……林林总总,全是干货,每看完一段,都让人有出门找人比划的冲动。

他还喜欢拿足球、乒乓球、铅球的原理来讲解,记得在《刀与星辰》里,他赞赏过张艺谋用体育运动思路来设计动作,如今自己照搬此思路教徒弟,真是让粉丝会心一笑。

纪录片里,也可以看出徐浩峰艺术家的童心。每次发一个杀招,或抖一个典故,他都会像搞成功恶作剧的小孩一样,忍不住呵呵发笑,笑声里有童真和豪迈之气。

套招失手打到了演员,他立刻捂住对方的脸,连声道歉,神情犹如刚犯了错的顽童,也是可爱至极。

参演《刀背藏身》的老牌武打巨星陈观泰说:徐导演拍的东西,跟我以前的动作片是两个概念,把武术的内涵发挥出来了。

著名武指熊欣欣也说:他是从现实中习武之人的心态和动态,来反映他对武侠电影的看法。

两位不愧是动作电影的泰斗,都一言切中要害。徐氏武侠有武林的实感,不是泛泛地架空出一个暴力世界。

当下电影圈充斥了太多的马马虎虎,观众也理所当然觉得看电影不必当真,但徐浩峰坚持用治学的态度来拍武侠片。

他的电影,去掉虚构的情节人物,就是非常严谨的武术科普纪录片。

许多人觉得,严谨是吃力不讨好,因为观众不懂分辨。这就是低估了观众,徐浩峰证明,哪怕武技写实到超出了观众的知识范畴,他们还是能从直觉上感受出专业的。

记得当年在影院看《师父》,耿良辰打擂台时,后排有人轻声评价:打得真有技巧。那观众不大可能练过咏春,但人家看出了高手的势,这势就是徐氏武侠片的质地。

在《心思刀理》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导演和演员的关系,更多的是一对对传授武功中的师徒。

徐浩峰指导演员,不只是设计动作,让他们照做到一模一样,而是让演员产生对武术的理解力。

动作尽可以模仿得天衣无缝,但高手的势,必须从这种理解力中生发出来,需要演员慢慢参透,渗透到表演功架中。

很多动作片,演员动作漂亮潇洒,但就是不像高手,在于他们只练了体能拉了韧带,却没有这份理解力,理解力是武术指导设计不出来的。

徐浩峰的御用演员宋洋,与他合作过前述的三部电影。有朋友在青年影展见到宋洋,说他眉宇间便有练家子之气。这一定是长期训练和领悟出来的,所以他后天习武,却有媲美职业武术家的发挥。

徐浩峰说过:导演艺术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完成,而不是照单作货。

正是这“自我完成”,让他的电影有了区别于庸常百家的奇异况味,也让参演他的电影成了一种特殊可贵的磨砺。

《刀背藏身》的女主演春夏说:她和演员们每天早起站桩,慢慢进入了那种习武的状态。看《心思刀理》她在镜头前的神色,已隐约有高手之韵。

看完《心思刀理》,觉得这是一部招羡的纪录片。春夏、张傲月、黄觉、耿乐何其幸运,演这一部的收获,抵得上别人演好多部动作片。

对于影迷,也期待能从一部《刀背藏身》看出许多门道乐趣,抵过看许多部别的武侠片。


心思刀理(2017)

又名:电影《刀背藏身》武术纪实

上映日期:2017-10-01(中国大陆)片长:96分钟

主演:徐浩峰 许晴 春夏 张傲月 黄觉 耿乐 陈观泰 李博 熊欣欣 

导演:何思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