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京大屠杀,在中国,是几乎人人皆知的事情,也是最能引发民众群体性伤感和愤怒的事情,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常常以为这应该是如奥斯维新集中营一般,世界皆知的事情,看,那座远在波兰死亡营的事我们中国人都知晓,何况南京大屠杀,那伴随更深罪恶与苦痛的事。但是,实际上,关于南京,在中国以外的地方,长期以来并不为更多人知晓,甚至长期以来没有面向大众的外文读物。在2009年,伴随着《南京,南京》的热映与争议,我们也可以看看2007年的两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国外电影,一部是回忆性的《南京》(Nanking),另一部是带有传记色彩的《张纯如——南京大屠杀》(Iris Chang--The Rape of Nanking)。

对我来说,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作品,往往观看记录片造成的冲击更大,无论一部剧情电影如何表现,都当然不如当时真实的照片、影像来的震撼,每一次看到那些画面,都是一次令人窒息的体验,交织愤怒和痛苦,同时更有着自己如若身在当时南京的深深恐惧。观者尚且如此,何况当事人,一次次的被采访,一次次回忆那段苦痛,在《南京》中,交织着两条回忆的线索,一条是在世的人,那些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那些老人们以纯正的南京话描述着过去。另一条线索设计的颇为巧妙,是一种基于真实杜撰的“采访”,一批演员扮演着拉贝、马吉、威尔森、魏特琳等,他们鲜活的坐在那里,与真实的老人一起,以当时南京的外国人的角度回忆那时的南京。片中的老人当时在南京大都处于童年,或者青少年时期,他们的回忆往往伴随着对父母受害的伤痛,一个老人回忆着自己的母亲被无端的连捅数刀后,还挣扎着把乳头送入孩子口中,那暴行下的母爱令人动容,老人回忆到这里更是哽咽的无法言说。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老人,当年她是一个十二岁的姑娘,在讲述那年她被日军强暴的场景时,她竟然那样的平静,而同时,也透着无奈,因为如果不这样,极力想保护她的爷爷就会死,她也会死,沧桑的脸庞上,刻下的是旧日的创痛。

片中,外国人的回忆,往往带着震惊很无奈,我们可以想见他们当时所见所闻的震惊,正如片中,马吉所说,当日军将要进入南京的时候,他还对教民说着上帝保佑,日本人不会过于残暴的话语,回应他的是中国教民的讽笑。而后来的事情,也确实让马吉震惊,上帝没有保佑谁,暴行让南京成为地狱,也正是这样,他和拉贝、魏特琳等人极力拯救难民的行为才显的悲壮和可贵。那是艰险的岁月,他们要为那么多人的食物供给操心,要提防疯狂寻找女人的日军潜入施暴,要应付当地军方一次次的威胁,力不从心下,看到那么多人死去,那么多人被抓走,那么多女人被强奸,其心力交瘁感可想而之。应该说,《南京》的角度主要是从当时外国人的视角反映南京的暴行,作为交战双方外的第三方,他们的视角更显的客观,更能扎扎实实的告诉美国人,告诉世界,南京大屠杀真真切切的存在过,人性的沦丧真真切切的发生过。所以,我很不解,对于这样一部电影,会有中国人,认为他夸大当时外国人的作用,让外国人救世主化,夸张基督教义之类,其实,当时,在很多中国人眼中,这批人确实就是“活菩萨”,他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感激,作为一部电影,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这部记录片已经从当时外国人角度已经提供了一个视角的描述,这点上起码对于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积累和传播上是件好事。何况,当时的外国人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拉贝穷困潦倒,更值得一提的是魏特琳,这个伟大的女人,这个“活菩萨”,回到美国后,精神崩溃,选择了自杀。

魏特琳正是一个叫张纯如的美国华裔尊敬的女人,而同为女人,张纯如也为寻求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四处奔走,将自己投入到那黑暗的岁月,深深沉入,让自己仿佛如同魏特琳一般亲眼目睹那些悲惨的画面,于是她写下畅销的英文著作《南京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接着由于长期在压抑的素材中投入,由于外界的各种压力,也不堪重负,选择自杀。《张纯如――南京大屠杀》正是采取了一种双重回忆的方式,一方面是对南京大屠杀的回忆和总结,另一方面,是对张纯如追求真相的过程的回忆,两相交织,将南京大屠杀当时的残酷和它对今日的影响烘托出来,让我们看到历史真相的重要和可贵。

本片一开始就表现出较高的立意,“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暴行之一,不只是日本人或是德国人,所有人都有犯下这种暴行的能力,我认为,在某种社会和政治局势下,所有人都能做出邪恶的事,...,而我们要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就必须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正是张纯如追求真相的目的,作为一个华裔,她不能眼睁睁看着一场杀害中国人的暴行长久以来在英语系社会中,没有系统的资料和读物,她要追求真相,不是为了仇恨和报复,而是为了汲取教训,为了避免惨剧再次发生。于是,她来到南京,在友人的帮助下,查找资料,采访当事人,她深深的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她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当时的环境中,让自己就如一个1937年的南京人一般,亲眼目睹一幕幕惨剧。同时,她保持着理智,在揭示真相的同时,从日本当时的文化、政治环境等分析着悲剧发生的成因,希望后人借鉴。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她倾注全部精力,这项工作让他不但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更直接让她的身体健康遭受创伤,于是,一部倾注她良知与思考的《南京大屠杀》出版,激起阵阵浪潮,也让她面对了来自日本右翼的种种恐吓和骚扰。本片通过张纯如的父母和友人回忆,通过演员重现她追寻真相的过程,同时也将日军当年的暴行在这个过程中渐次表现,后段也结合了《南京大屠杀》出版后的种种反响,让整个历史真相的呈现显的很动态,同时从历史到今天充满了传承性。

无论是当事人痛苦的回忆,还是日本老兵感情复杂的回顾,无论今天人们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的哀思,还是靖国神社前鼓噪的人群,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这场残酷的灾难对今天仍然产生的深切影响。甚至,结合二战后,世界各处仍然不时发生的种种屠杀,更让人疑惑,我们究竟从历史中学到了什么?片中,张纯如在一次演讲中说到,“你们会发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国际法,远不如国际政治和金钱更能实现真正的正义。那些拥有权力的人经常以为自己凌驾于真理之上,我最大的希望,今天在座的各位当中,有几个人能够成为为真善美而战的斗士。”这是多么交织悲观与希冀的话语,现实让张纯如难免感到沮丧,但是她又希望斗士能更多,善良的人能更多,也正是这种重压下的努力,沙漠中的追寻,让张纯如,这个美丽女人的努力显的弥足珍贵。

在关于《南京》和《张纯如——南京大屠杀》的讨论中,可以看到不少人的感叹,《南京,南京》无比火热,这两部充满纪实色彩的记录片却无比冷清。同时,令一方面,又有人指责《南京,南京》宣传太商业化。这或许是一种两难的选择,你想短时间内大范围扩大受众,就必然要很商业化的宣传,甚至作品本身都要有这方面的考虑。对于南京大屠杀,让更多人知道真相也是个长期过程,或许,一部“商业化”的《南京,南京》能再次唤起更多人对南京大屠杀的关注,进而在进一步的追寻中,了解到更多关于它的资料和作品,这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过程,我相信谎言永远是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的负担,我相信真相的生命力比谎言要长久,远有当时南京国际友人们极力搜集证据的努力,近有张纯如用生命追求真相的执着,还有日本国内部分人不顾威胁的正视自己民族过往的真诚,真相注定是会在更多地方开花结果的。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b2f3dd07e11e0cc57a8947a1.html

张纯如 南京大屠杀張純如(2008)

又名:Iris Chang: The Rape of Nanking /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上映日期:2008-04-04片长:104分钟

主演:郑启蕙 

导演:Anne Pick / Bill Spahic / 

张纯如 南京大屠杀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