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在B站上刷到《白玫瑰》的剪辑,张耀扬×张曼玉,黑帮老大ד拜金女”,how pay。张耀扬梦女满脸期待(づ ̄ 3 ̄)づ。

结果看完之后一时分不清这部片的受众是男性还是女性......好奇妙的感觉。

罗曼蒂克梦女向嘛,纠结剧情、逻辑、人设就太没意思了。但这样的男人除了身材好辣到爆到底是谁在喜欢啊SOS!!!

一个男人,满口“用双手打天下”,而影片中体现出来的不过是靠铁头到处摇兄弟火拼。设定是“黑帮大佬”的身份,可体现出的没有大佬在“地产”界的运筹帷幄,只有一言不合怒火街头的街头暴力小子。无意义的拼杀太多,导致人物塑造出的就是说着幼稚话、扮大人模样、心智未开化也很不成熟的小孩。初始人设中的家庭不和、身世悲惨在这儿很难找到同情,后续因为打了玫瑰而愧疚不已——发誓绝不成为爸爸那样的人结果却在此刻想起与父亲有着令人厌恶的共同点的害怕,再到最后袒露心扉的脆弱,都变得十分断裂与脱节。

再到钱玫瑰,一个男人莫名其妙闯入你家、强行闯进你的生活,死皮赖脸不走,结果只需稍加示弱、示好,就夺得了女人的同情,成了深爱的男友。这种斯德哥尔摩还蛮难让人接受的......

前一秒跟你甜言蜜语,后一秒就对你不管不顾,毫无顾忌的去找人麻烦,结果把自己的幸福和一帮兄弟都害惨了。所有剧情人设体现出的都是这样一个幼稚直男癌。但只要这个男人体现出了如下品格——

雄心壮志打天下,够man、够兄弟、够江湖,——即只要他有十足的男性特质,那么他就是值得女人爱的好男人。

这就是当时香港电影给观众(无论男女)传递的三观,也是当时社会男女的反映。多可怕啊。

还好时至今日的我们在观看时能发现这种不适。因为发现不适,即代表我们有所察觉,有所察觉,即有改变这种困境的可能。

《白玫瑰》的这一套搭配在当时或许能迷倒一大批人,但若是放到现在,难。

再谈香港明星制

一说明星制,都会想起好莱坞。毕竟这是明星制的发明地,万恶之源。但昨天细想了一下,当时香港的明星制也是相当严重的吧?毕竟很多电影的角色名,都是饰演者的真名。

周星驰在电影中即是阿星、星仔、左颂星、包文星......总之绕不开一个“星”字。所以哪怕《色情男女》的主演是张国荣,我们也知其男主首选为谁。

成龙多是Jackie或Jack,刘德华是华仔,周润发则是发哥/发仔......

像《白玫瑰》里,张耀扬的角色名就是Roy——饰演者本人的英文名。

他们将自己本名中的字或英文名代入到饰演的角色中去,再不断去用同一类型的角色巩固银幕形象,从而使得人们一想到某个角色/这个演员,就会联想到他所代表的符号。周星驰——搞笑;张耀扬——凶悍等,通过将明星包装成一种类型的商品,从而促进明星制的巩固、演员本人的人气积累及商业电影的票房。

观众会认为周星驰本人是幽默风趣的、Roy本人也是凶悍的。这是明星制与类型化的结果。在这种制度下,演员想要去打破自己的银幕形象是很难的。

我个人印象里好莱坞的明星制似乎没有像香港这样直接用名字去将演员本人与角色固定在一起的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所以想到香港电影明星制的这一点还觉得蛮有意思的。

我们在谈论明星制的时候多是去研究好莱坞的明星制,但明星制存在于各个地方。不止好莱坞、不止香港,包括现在的娱乐圈。

一位演员已经被定型在某一个类型的角色圈里、你一想到一位演员就本能的联想到她身上的一些他人给予的、附属的标志性色彩(类似于“吃货”人设、“顶毯神针”等这些包装),都与明星制脱不了干系。

对于“明星”,他们是商品。若想脱离出“明星”二字,展现自己本色,是很不易的。


白玫瑰(1992)

又名:蓝色情人 / White Roses

上映日期:1992-11-12(中国香港)片长:107分钟

主演:张曼玉 张耀扬 叶玉卿 姚炜 徐少强 陈辉虹 王敏德 

导演:赵良骏 / 编剧:秋婷 Ting Chau/赵良骏 Samson Chiu

白玫瑰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