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1-24

白鬃野马:幸好他没有长大


小渔夫在喂鹤时,毫不犹疑地跪下以便令它吃得舒服,妹妹单纯地出于好玩,学着海归爬行,孩子对于动物本身是不带有恶意的,因为它们都是自由的产物,都是自然的产物。但是孩子有一天会长大,会长成一个牛仔,但是动物不会,动物永远是动物,白鬃马永远是白鬃马。

对于小男孩性格的刻画,导演除了通过一些简单的动作,如下跪,爱抚等,在很多情况下选择眼神,男孩的眼神清澈明亮,干净得一尘不染,包括妹妹,也拥有同样一双眼睛。全篇“演”的痕迹几乎不存在,自然流畅,可见孩子的单纯和成人世界的复杂算计一样,都是本色,是不需要演的。为什么牛仔们倾尽全力也没有做到的事,一个少年却做到了?这不是在表现少年的毅力或是顽强——牛仔们同样是有毅力并且顽强的——这是在说真诚。少年的眼睛里没有征服的欲望,有的只是真诚,他真心地喜欢这匹白鬃马。当少年一身白衣骑着没有马鞍的白鬃马跑在前面的时候,后面跟着的牛仔是多么笨重。他们没有资格骑上那匹自由的白鬃马,永远只能落在它的后面,只配对着它走向大海的背影唏嘘感叹。在孩子和马纯粹透明的眼睛里,再强大的人也没有夸耀自己的资格。

这部电影像是一个童话故事,所有细腻的笔调,所有辽远的风景和孩子的眸眼,都带着恍如仙境的光辉。充满诗意,还有幻想,在简单流畅的黑白交替里,自由的衣角随风飘扬。电影的很多场景都采用了长镜头,每一帧都唯美如画。

这是一部黑白电影,并且没有对白,只有简单的几句解说,完全是用画面在说故事,整部电影不因黑白色彩的单调而失去自身的魅力。影片情节性不是很强,重在刻画与表现小男孩与马的细节,(比如会用5分钟左右的长度来表现白马与新首领的斗殴),从某种程度来说,叙事情节的淡化可以从反面增强电影的诗意,这是可以归结为规律的。

需要关注影片中妹妹这个角色,她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妹妹相对于少年是一个更小,更无知懵懂的存在,她先是害怕海龟,后来学着海龟的样子爬行;先是有点畏惧白鬃马,后来主动给它抱来稻草,小心翼翼地抚摸它。妹妹的表现更生活化,更真实——但她的真实并不影响影片整体的诗意,因为她的真实是孩童的真实,是相对于成人世界不真实的真实。她的存在使少年的形象更加完整,也意在说明:这世上的孩子都是纯真的礼物,少年并不是一个个例。

但是影片中一个元素我不是很能理解:捕野兔。如果说这部影片是想表达自由,为什么要有少年与白马合力终结一个野兔的自由这样的情节出现呢?这是在表现人类骨子里的暴戾,还是想推崇少年与马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如果要表达这种关系,为什么要选择捕野兔这个情节呢?这个情节给影片带来真实性的同时,也让人产生质疑和反思。个人而言,我愿意相信这只是友谊的一种体现,但是有另一个声音告诉并不是这样,少年是人,会长成牛仔,他对于白马的喜爱同样有占有的欲望。这会是影片暗暗刻下一种讽刺吗?


白鬃野马Crin blanc: Le cheval sauvage(1953)

又名:白骏马 / White Mane: The Wild Horse / Wild Stallion

上映日期:1953-12-19片长:47分钟

主演:Alain Emery 

导演:艾尔伯特·拉摩里斯 / 编剧:Albert Lamoris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