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乐的平路是那种,标准的北京胡同爷们儿,加上摇滚乐手的样子。舒淇有那种人人都会喜欢的姑娘的模样,她值得被爱上。组哥的阿祖,一如既往的帅,又坏又乖的那种帅,他趴在出租车后座透过玻璃看平路在妖风中走远,他穿上苏格兰裙似的裙装在台上演出,他在2000年live house的后面出现,这一点儿跳戏夹在北京摇滚这个主题里真是妙极了,还可以看帅哥哈哈。

男主角叫平路,但是他不想开火车,不愿意走平路。稍微平坦的路都不愿意走,人生偏偏要走险锋,一点儿妥协都没有。
我记得那次苏朵上天天向上,被骂的很惨,汪涵问GALA什么是摇滚,GALA想了下都不想细致描述,苏朵说摇滚就是不妥协。平路一直说自己不是艺术家,
“唱几首半吊子的歌儿就以为自己是艺术家了?!”
“我从来没说自己是艺术家,都是你们给我的,还是在骂我的时候儿。”

“让开,谁也不能比我快。”
“你听听,下一首,更好听。”

看平路的时候我感觉好多熟悉的脸一直叠在他那张脸上,反反复复。每年我们在特定的日期纪念太多人,纪念张炬,纪念kurt,也纪念还在,但是没再唱了的XX们。看开头的时候我觉得混沌,看着路边摊的大爷大娘们指指点点,这帮人的叶子和酒精,爆棚的荷尔蒙和无处发泄的那点儿憋屈。开始喜欢摇滚开始跑现场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儿,安安静静的观众而已。pogo中摇头晃脑,人群里和大家一起偶尔进入摇滚的乌托邦罢了。
看着开头的片段,人山人海中,是你是我。但是拍片儿的时候是2002年,现在2014,这12年,北京摇滚真的发生什么根本状态上的变化了吗。他们情况变得更好了吗,作为一个观众我不知道。
“你吃饭和唱歌儿一样,特别狠,北京摇滚的特点是狠吗?”
“不是,北京摇滚特点是穷。”

鼓手说尖果儿好泡,但是他不想要那些,他想要每天从美国寄来的一个冰镇美国大妞儿。
看电影的时候,偶尔觉得耿乐演过了,那种脆弱敏感和安全感的匮乏,后来想想又不多,我们听摇滚,不就是听那句心里最耿直,眼里最容不下的东西吗。好好说矫情的话,那就吼出来吧。
我不知道一个真正的摇滚人是怎么样的,不管看月亮组怎么扒我还是一厢情愿的觉得他们和我们一样普通,但是比社会的其他成分更善良。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我之前追星追多了,小的时候喜欢周杰伦,大点儿了喜欢陈奕迅林宥嘉。所以我觉得明星都是有钱的→偶像们光鲜亮丽的都生活富足富有吊炸天→我的偶像变成了摇滚乐手们→所以他们也是有钱的。就是这样儿想着。后来上次看了一个纪录片儿,记录北京的树村儿的,痛痒夜叉什么的好像都是在那儿出来的,迷笛学校边儿上,在那个纪录片里高虎也有出镜。我才第一次知道部分摇滚乐队红之前的样子,和那些只身来北京现在还没红,或者已经放弃的人们。也陆陆续续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比之前更真实的情况,他们是我人生中的大明星,但是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风光,有时候看着都觉得坚持下来很厉害,毕竟过程辛苦而煎熬到常人难以想象的程度。人的天性都怕麻烦吧,不去计算机会成本的情况下仅仅凭着一腔热忱就蹚浑水是多牛逼的事儿啊。

那次好基友问我为什么那些乐手都那么瘦,我的最爱海龟先生从李红旗到蒋晗到张浩亮一个比一个瘦,我说瘦不好吗再说也不都瘦啊你看宋胖子啊。后来我就看了树的那个纪录片儿。
有时候我想这些人不会偶尔互相看不忿儿吗,不会对自己的一点儿妥协都不接受吗。然后我就想起了大张伟,别笑,我一直觉得大张伟是一个特有punk范儿的人,之前看过一个梗说他一直在被打中默默看完了整3天的迷笛,然后他后来也没再punk了,很多人喷他非主流,但是我就是觉得他特范儿。我不粉他,但是他很范儿。
环境是不太好,但是好的乐队乐手音乐还是层出不穷,就够了。
环境是会逼疯人,有的人说之前的那些牛逼的人现在都变了,要么都疯了,我觉得没有。那些之前我觉得牛逼的,现在看还是怎样都很崇拜。比如窦唯,比如好多。

普通人为梦想不管肚饿,不管怀疑甚至不理自我怀疑,不怕把青春孤注一掷,渴求结果但是不苛求,本来就值得为他们点蜡烛。

其实这片子是冲着组哥来看的,没想到出乎意料的好。阿祖说写不出来歌,自己不满意。他老子直接吼他说要你造歌又没让你上帝造世界。看到这段儿的时候直接笑成傻逼,怎么会有这么犀利的爹啊- -
不过还是感谢那些,秉持着造世界的心态来做音乐的人吧。


北京乐与路北京樂與路(2001)

又名:跳豆 / Beijing Rocks

上映日期:2001-10-25(香港)片长:110分钟

主演:耿乐 舒淇 吴彦祖 吴耀汉 俞飞鸿 

导演:张婉婷 / 编剧:罗启锐 Alex Law

北京乐与路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