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一首主题曲,十九个年头,三千多集的剧集目前仍在持续更新。
忠厚老实的阿光,街井市侩的阿宗,帅气靓仔的阿耀,鬼马聪明的阿祖,还有祝师奶,老作,阿娇等等。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梗。
尽管剧中主演已有四位离我们而去,最初的主要演员也日渐老去,但依然无法阻挡广东人民对于他的喜爱。
阿婵扮演者虎艳芬说她的一生都卖给了阿婵,十九年年,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刚好是青春期,但对于这些演员,可能已经在戏中寄托了他们的一生。
感谢《外来媳妇本地郎》剧演员、编剧、导演给我们这一代电视观众带来了最特别回忆!


《外来媳妇本地郎》,诞生于世纪初电视剧百花齐放的年代。最初播出的时候,广东台特意将他放在了上星频道-广东卫视进行播出,也让最初的他不仅仅在广东地区一炮而红,也让我们这些外省区的朋友能够在电视上欣赏到这部剧。
我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的有线电视虽然能收看的频道有限,但是能看到广东这种沿海地区的频道还是挺时髦的。尽管时至今日,家里的电视早已不用有线,但在网络上看这部剧的时候,还是得配着字幕。
那个年代,相比如今的网络发达,任何资讯的获取以及地区间的交流都是相对效率低下的。自然而然,这样一部贴近生活的情景喜剧,受到了不少观众的喜爱。
这部剧背景的是广州西关地区(本地人也叫荔湾)一户姓康的人家,老康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康祈光,康祈宗,康祁耀,康祈祖,连起来即光、宗、耀、祖。
四个儿子都是“本地郎”,分别娶了四个“外来媳妇”(除了二媳妇好像是是潮汕人),所以叫《外来媳妇本地郎》。

媳妇们分别是来自河南的大嫂香兰,来自广州本地的二嫂苏妙婵,来自上海的三嫂幸子,来自美国的戴安娜。
而整部剧就是围绕这个家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小时候因为也是断断续续的收看,所以其中的一些人物关系的变动当时并不太明白。后来再补追这部剧的时候,了解到了其中的一些缘由。比如三嫂(刘涛饰演)幸子的离开,以及后来和三哥阿耀的离婚。二哥阿宗的没有出现在后来的剧集中,不幸的是角色的扮演者郭昶在2006年因病去世。
《外来媳妇本地郎》的矛盾点主要放在广州本土文化和外来风俗习惯的摩擦碰撞上,因为差异而笑话百出。此外,市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一起构成了这部剧最有魅力的地方。
比如康婶没空做饭,香兰天天给大家煮家乡人最爱吃的面条,吃惯广东菜的大家吃得“苦瓜噉面”;
大嫂和三嫂因为不会讲粤语,出门在外和与家里人沟通过程中,做了不少“鸡同鸭讲”的笑话;
过年的时候幸子煎鲮鱼,竟然把头和尾都剁掉,不了解这是广州人十分重视的“有头有尾”。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被搬到屏幕上,就像从每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当时广州的发展,当然这部剧也紧贴时代热点,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快速发展过程中,小人物乐于参与其中及对当时社会热点现象的理解。
比如九十年代,一大批河南打工者南下,给广州本地人留下了不太好的印象,但剧中多次出现类似的剧情,均以正能量的结局传达给观众;
当年北京申奥,康家人在康伯康婶的带领下一起助力申奥;为了迎接七一,全家出动献节目;
当年的“扶不扶”事件,小孩的“出国热”,“买楼热”,“包二奶”有着时代特点的热词和现象等等,都在剧中一一出现。
当然,十九年过去了,《外来媳妇本地郎》与当初相比,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
就似每集一开头,虽然一首主题曲唱足19年,但片头已经有多个不同的版本,融入了不同时期的广州元素。
从那间装下康家一家十几口人、每个房间和角落都发生过故事的西关大宅,到列家村里邻里陌生的握手楼;
再次搬回西关,大屋似乎变得更加豪华,但空间却没有以前宽敞,无法再看到康家的小朋友在屋子的过道里肆意跳跑、打闹嬉笑。
现在的娱乐方式比以前要丰富得多,当看电视不再是消遣娱乐的唯一方式,失去灵魂的它自然难以紧紧抓住观众的心。
《外来媳妇本地郎》像一部关于人生的电视剧一样
陪伴了我们19年
看着天庥从一个小胖子变成现在的帅小伙
看着当年的幸子变成现在最炙手可热的女演员
看着我们最爱的二佬离我们远去
......
当年一家人在电视机前围坐无忧无虑的日子
也渐渐远去
这正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
不断成长
不断和过往告别一样
——此文献给《外来媳妇本地郎》全体主创和喜爱他的广大观众

本地媳妇外地郎(2009)

主演:吕中 李建华 李文玲 夏力薪 郭笑 张海燕 林好 岳秀清 胡轩豪 赵卫东 张立威 高一围 朱利安 魏翔 

导演:娄乃鸣 / 编剧:王萍/王丹丹/许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