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一有意思的事情,被我认为苦咖啡文学的代表村上春树,既然是一友人的最爱,我问他最近他的一本书看了没有,他说没有,他要留着,不然今后的日子可怎么活啊。
原来,看书未必要看懂。你只要感受到,就足矣。
正如托马斯·曼所写:“只有冷漠的人才会自由。个性强的都不自由,他已经被自身的模具冲压、限制、禁锢……”
看电影,亦是如此。
你会心中大喊拍的真大师,但回过神,那可能是技术上的能品、有点意思的妙品、人力可为的极品,但还不是神作。近似纯粹的宗教体验,如大自然般鬼斧神工,已非站在品的角度,而是完全相信,其非人力可为,需要天赋更需要命运。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上对的人。全对了,那是神眷顾你,可以留下见世人了。
冰风暴刚好赶上天时地利人和。李安拍《饮食男女》之后,拍《绿巨人》之前。最好的时代70年代水门事件的美国,新千年的展望与回顾,原来是牧师眼里的迷途羔羊。最好的演员,最克制的情感,仿佛面无表情也能表达最复杂的情感。恐怖片给小孩子说戏是很难的,小孩子的爱情戏被拍成了中年人的孤独神往。难上加难。
个人认为李安最好的一部作品,野心、群像比《饮食男女》都要大很多,各种性的混乱颇似《雷雨》的人设,结尾的死亡也像,却没有人为的宿命感,这种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相比之下天才的痕迹也是拙劣的。 剧本和剪辑浑然天成,摄影克制情感、不着痕迹。开头以为独白很过,但沉浸去了,去理人物之间的关系,简直无数个漫威宇宙。 弑父和归乡的母题可大可小,上有传承下有开拓,实在难得。
影片中的诗意段落,安眠药与对他人女友的告白,少年之死与英雄归来,偷情的互相赤裸见证,在我看来都是神作级别的。
李安的片子是早熟的,《推手》便确立了往后的母题。李安所想的是《处女泉》,这是一部有关宗教体验的电影,最重要的是感受。什么长镜头好大师,调度,打光好牛逼,其实这些外化的技术在我看来都不是李安所重点考虑的。人的存在感太强,就像个青春期的孩子一样沉醉于表达自我,这在东方人的情感看来是幼稚和自私的。
二刷之后,犹如被冰风暴电流激活的僵尸,我又活过来了。少年乘坐列车归来的那一刻,出来的首先不是儿子保罗,而是一个中年人,我瞬间懂了李安,懂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懂了美国风情画的终结!如果硬要给李安给主题,我想的是沟通。推手是难以理解,喜宴是无法理解,饮食男女是终于理解,冰风暴是放弃理解。因为走进家庭就意味着伤害,那种至亲却无法理解你的心情只有靠谎言来麻痹自己。
两个家庭的互文,两代人之间的互动,各种动作的匹配剪辑,一个人就是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其实没那么多不同,都是孤独寂寞。但他们都放弃了沟通,因为他们都丧失了爱的能力。信仰崩塌,礼崩乐败,一切都让谎言和怀疑给毁了。这不就是当代中国家庭列车开往的终点站?
就像我才知道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原来家庭也可以是偶合的。
主要人物两个家庭两代人,8个人,栩栩如生,道尽家庭情感。
丈夫本•胡德(凯文•克莱恩饰) 父亲靠偷情救赎父权崩塌的家庭, 埃琳娜·胡德 Elena Hood 母亲靠偷东西增加内疚感救赎, 儿子保罗(托比•马奎尔饰) 心中自有英雄,归来却是少年麦基·卡弗的诗一样的死亡,那段戏简直拍的太美了!滑翔跳跃,原来雨中曲也可以是冰雪曲。女儿温迪(克里斯蒂娜•里奇) 早熟的明白政治玩转于 两兄弟麦基·卡弗 和桑迪·卡弗 男孩之中,看似小大人什么都懂,对性的渴望,父母的偷情见怪不怪,这是另一种感情上的死亡,与冰冷残忍的桑迪·卡弗形成某种联系 。 这就是千禧一代,游戏生命与影像经历(影片中的电视)。西格妮·韦弗饰演的詹妮·卡弗 Janey Carver 忙于在性爱中麻痹自己。 乔治·克莱尔 则是一查就写了的男人。
结尾胡德一家的性丑闻,都被政治家女儿温迪看得一清二楚,在见证了麦基·卡弗的少年之死,冰风暴终于了象征摧毁爱与尊严的家庭。在归家的终点站,他们学会了重心去感受如何去爱,而归来的儿子保罗已非相信漫威英雄的少年。连家庭都无法拯救,何谈拯救世界。所以这都是打着爱的名义下的各种谎言。而最糟糕的不是谈什么去改变世界,而是我们已经失去爱的能力,只能任悲剧更美丽的诞生。因为我们早已放弃沟通,因为我们不相信一切。

冰风暴The Ice Storm(1997)

上映日期:1997-05-12(戛纳电影节) / 1997-11-26(美国) / 1998-03-11(法国)片长:112分钟

主演:凯文·克莱恩 琼·艾伦 西格妮·韦弗 亨利·科泽尼 托比·马奎尔 克里斯蒂娜·里奇 伊利亚·伍德 亚当·汉拜德 大卫·克朗姆霍茨 杰米·谢尔丹 凯特·伯顿 威廉·凯恩 迈克尔·昆普斯蒂 玛雅·丹齐格 凯蒂·霍尔姆斯 艾莉森·珍妮 

导演:李安 / 编剧:詹姆斯·夏慕斯 James Schamus/里克·穆迪 Rick Moody

冰风暴的影评

初遇
初遇 •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