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集下来,多少巨大工程让世人惊艳。中国即使落后,但一直不甘现状,我们勇于挑战,努力实现超越。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热血沸腾、期盼未来。

自豪感当然有,但我并不想聊这个。而是想简单地讨论一下个性偏好和观影感受。
(偏负面)!

路、桥、车、港,一共四个话题。我最关心的内容是高铁,其次是港口。所以我观看的顺序是先看第三集,然后是第四集,接着看第二集,最后才是第一集。基本是一个倒序。
一切源于好奇心。作为一名90后观众,让我有动力下载观看的,是因为对未知世界充满热情,而让我最感兴趣的内容,当然要先睹为快。
关于中国高铁,片子的内容,简直让我惊呆了!正因如此,我有了足够的动力,把其余的三集都下载了。关于中国港口,非常精彩!这集同样没有让我失望。但第二集和第一集给我的心理感受却完全不一样。

中国高铁那集,说到了空气动力学实验;无缝钢轨的焊接;应力克服扣件的制作;机车芯片的研发;等等等……这些都是科学成果的一种展现。再加上如何难、如何长、如何快,以及社会变迁的说明,让人眼界大开,长知识了。我觉得整个第三集,没有一点是多余的。
第四集也一样。传送带维护工艺;三维堆垛检测系统;港机的制造、搬运、安装;三峡船闸系统;三峡升船机;AGV自动化码头,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AGV)。
这让我想起了《超级工程1》的第一集——港珠澳大桥。这一集也很好地展现了科学技术和工程师们的创意。每当遇到难题,就有 “一个大胆的方案被提了出来”。

可《超级工程1》的第二集和第三集,影片中科技展现与创意想法的时长却少了很多。感情的渲染逐渐被加大,观影感受越来越变得枯燥无聊。而观看《超级工程2》的第二集和第一集时,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再次的感受到了。

《超级工程2》的视角范围,从《超级工程1》的一座建筑物扩大到一个领域。但第一集的维度却把公路、空路、水路、铁路,都视为 “路”,而每种 “路” 又分别配置上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时长。整集下来,“路” 的概念相当于涵盖了 “所有交通系统” ,也就是 “中国路” = “所有交通系统” 。在这样的宏观高维度下,往往只能告诉人们 “路已建有多少公里” 、“桥有多高多长” 、“工程难而艰巨” 、“成果巨大” 、“线网丰富而密集”,却没有较多展现科学技术。
“中国路” 的宏观维度太大了,跟其它三集不是同一个维度。虽然,第一集是本季的开篇,但我认为好的纪录片,都是可以肢解成一集一集地看的。第一集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序论。纪录片跟连续剧不一样,不一定非要从第一集看。很多观众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性地去观看。而当他们发觉节目有益,并且对节目产生好感时,他们才会看得更多,才会想了解更多,学习更多。特别是吸入不大看纪录片,甚至对纪录片非好感的人,这尤为关键。

“超级工程” 这四个字,应该分为两部分来看。首先是名词 “工程”,然后是形容词 “超级” 。“工程” 一词,大到 “所有交通系统” 都可以视为 “工程” 视为 “路” ,中到某一领域也是 “工程”,小到某一建筑物。
但如何告诉人们这是 “超级”,才更加关键。当维度太大时,一直告诉人们这东西 “是整段最大最重的”,观众其实没有实感。同样,告诉人们 “公路里程碑多少公里”,就算旁白运用了比喻 “赤道绕四圈”,往往人们也没有感觉。所有需要更加直观的图像和视觉效果,重点表现工程师们怎么克服 “大” 、“长” 、“难”。

“23个标准篮球场的大小”,我不知道是个怎么样的概念,但一条一百米的钢轨跟另一条一百米的钢轨 “无缝焊接”,却吸引了我的眼球。
很多时候,维度太高,往往只能单一地从 “多”、“长”、“大” 去说明 “超级”。而维度太小时,又没有足够的内容是说明科学技术是如何成就 “超级” 的,这就是有些集数缺乏了些许趣味的原因。

总之,我觉得《超级工程1》第一集,《超级工程2》第三、四集,都是很不错的片子。其它的就一般了。不过,整体来说,无论是《超级工程1》还是《超级工程2》,都长了不少见识。^_^

超级工程2(2016)

又名:超级工程 第二季 / China's Mega Projects 2

主演:未知

导演:李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