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的主要原因是看到不少人觉得这部传记片相当励志,拉赞贝真的很不容易云云,我承认这部影片确实挺超出我的预期的,但也有一些与一直以来流传的大众说法大相径庭之处,而这恰好出现在影片引导观众情感走向的地方。仅在此写出这些精彩与困惑之处,供大家参考。如有错误或不妥之处,也欢迎各位指出讨论
我所有质疑内容基本都出自《Everything Or Nothing》这部纪录片中采访拉赞贝的部分,都是他亲口所说,并非空穴来风
顺便附上这段时间考古的有关六任邦德继/退任原因,不得不说:能当上邦德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正如开头所讲,我的质疑——或者斗胆一下,邦德粉们的质疑——全部是影片结尾情感归结部分,也就是拉赞贝“为何不再演邦德”。传记中,拉赞贝暗示的原因是“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工作”,并说演《女王密使》时根本没签合同,是后期哈里(007系列的总制片人之一)让他补签合同,而合同中顺便写道让他再多演几部,“留胡子”也是一种被动原因:不想被公众认出,顺便有些赌气
但在《Everything Or Nothing》中,拉赞贝将退任原因归结于当时兴起的嬉皮士热潮,并提到当时卡罗琳电台创始人Ronan O'Reilly(《海盗电台》的原型)私下跟他聊“不要再演了,邦德会限制你的戏路,趁早退出吧”,而留大胡子也是出于他觉得“人人都去看《逍遥骑士》,街上少有年轻小伙子还留着短发”故意这样去出席首映礼,顺便暗示:我不想演了,我要毁约(注意是毁约)至于毁约后的经济危机,拉赞贝在此传记中更是只字未提
同时作为一部演绎+史料并存的传记电影,在“汽车推销员”“上司建议我去演邦德”这些之前不为大众所知的细节方面,都有不少当年的采访影像资料出现佐证,但惟独结尾那段“访谈”是以完全演绎的形式呈现,这也加重了我的困惑:如此重要的结尾升华部分,为何不以更有说服力的形式呈现呢?
以及传记里把哈里塑造的有点太偏反了……不拘小节光脚可能会有,但签合同那段一股金钱主义的样子有点过了……
【考古彩蛋】成为邦德哪有那么容易啊!
1 初代邦德肖恩康纳利
成为邦德:
出生于苏格兰的肖恩在成为邦德之前也曾是模特,但与拉赞贝毫无表演经验不同,早在1958年肖恩便与当年大红特红的女影星拉娜•特纳共同合作了《春梦留痕》(Another Time, Another Place ),《最长的一天》中的龙套也令人印象深刻。虽然制片方看好肖恩,但007之父伊恩弗莱明却非常反对,认为这位苏格兰演员缺乏邦德身上的绅士气质。弗莱明非常看好加里格兰特,但当时五十多岁的格兰特觉得自己的年龄最多只能演一部。最终,经过了一系列的绅士礼仪课之后,1962年肖恩康纳利成为首任邦德
3 演邦德上瘾的罗杰摩尔
成为邦德:
摩尔最终成为邦德这件事真的可以说是……可算轮上了……
从54年《魂断巴黎》(The Last Time I Saw Paris)里与伊丽莎白泰勒的情感戏到56年同样与特纳合作的《深宫绮梦》(Diane)再到包括一集希区柯克探案集在内的好几部电视剧,可以说摩尔是第一任邦德的最佳人选之一,土生土长伦敦人的身份也让弗莱明非常高兴,然而摩尔后来去演电视剧《侠探西蒙》(The Saint)了,一演就是7年……摘录下62年的一段采访:
主持人:你为什么要演《侠探西蒙》呢?
摩尔:因为肖恩都去演007了啊!
(当然是开玩笑,他自己本身也特想演Simon Templar 这个角色,甚至打算自己买下版权的)
忙活完《侠探西蒙》摩尔就说不打算演电视剧了(感觉基本就是等着当第二任邦德了)但这个时期摩尔的一位超好的朋友、英国制片人Lew Grade请他再拍一部英美合资电视剧,当时正值美国打压英国电视节目,制片人的意思是“这事完全是为了女王(“The country needs the money.Think of your Queen”)”加上私交实在太好了就同意了(也有说法是支票太大了)于是就有了这部跟托尼•柯蒂斯合作的《纨绔双侠》(The Persuaders!),拉赞贝也就借机成为了第二任邦德
但至于选角导演当年有没有说过这句话……我是一百个不信
当然Lew也是很够意思的,美方跟柯蒂斯签的五年合同,摩尔根本没签合同,Lew私下给了他一季的片酬(据说拍摄期间摩尔把家都搬到松林制片厂旁边了……是有多着急……)好在该剧虽然在欧洲反响甚好但在美国不咋样,于是一季以后就不拍了,正好拉赞贝也不干了
1973年,排了这么多年队的罗杰摩尔终于成为了第三任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