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苏联影片《带阁楼的房子》

/范达明/

A · H · 契诃夫原著,П · 叶罗费也夫编剧,总导演 Я · 巴捷良作品《带阁楼的房子》官方海报(中国大陆)

苏联彩色故事影片《带阁楼的房子》系根据19世纪末俄罗斯伟大作家契诃夫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摄制的。在原小说中,它同时也叫“艺术家的故事”。

影片通过一位画家与伏尔恰尼阔娃家的小女儿任尼雅(米修司)的悲欢离合,从侧面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帝俄时代俄国农村贫穷、困苦、落后的面貌。

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原作者借画家之口,直接起来反对任尼雅姐姐莉达所从事的那些慈善事业,认为它们是不能真正把处于深重灾难中的大众解救出来的。

画家说:“依我看来,什么医疗所啦,学校啦,图书馆啦,药房啦,在现状下,反而加重奴役。人民给一条大链子捆住,您呢(指莉达),不弄断那条链子,反倒替它添上了新环节……”画家认为:“应该把人民从辛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才行”,应该“松掉他们的枷锁,给他们休息的工夫,好让他们不必一辈子待在火炉旁边、洗衣盆旁边、田野上……叫他们不要从事粗糙的动物性的劳动,让他们感到自由……”

画家说道:“要是我们全体,城里人和乡里人,没有一个例外,统统说好,凡是人类用来满足生理需要的劳动由大家来平均担负,那我们每个人一天也许只要工作两三个钟头就行了。想想看:我们全体,富人和穷人,一天只工作三个钟头,其余的时间全是自由的。再想想看:为了少依靠我们的体力,少劳动起见,我们发明机器来代替工作……想想看:我们不请医生看病,我们不开药房、纸烟工厂、酿酒厂——到头来就会有多少空闲时间留下来给我们支配!我们大家就共同把我们的闲暇献给科学与艺术。……我们全体也同心协力共同探求真理和生活意义……”

画家是不满现有的社会制度的,要求变更它;同样,他也反对那种徒劳的甚至是有害无益的慈善事业,他是坚决反对莉达的所作所为的。

莉达也认为“应该斗争,青年们应该组成一个坚强的团体……”可这种团体的斗争,只是为了推翻当地一县的主宰巴拉金;把矛头集中在巴拉金身上,只是企图让他在选举中落选。结果呢,在影片末尾,我们从白洛库罗夫口中得知,莉达渐渐在其周围集合了一派同情她的人,形成了一个坚强的团体,总算在最近一回选举中“干掉”了那个以前一直把持一县的巴拉金。但我们都很清楚,这仅仅是“干掉”了一个巴拉金,接踵而来的还会有另一个巴拉金;单凭这种不彻底变更当时整个帝俄社会制度的“选举”和“慈善事业”,永远也不能最终摆脱人民的贫穷和困苦。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画家与任尼雅跟着莉达一起去灾民家造访时,莉达赐给了灾民一点儿药品。这时,这暗小屋子里的主人立刻激动得不知所措,赶忙拉着妻儿跪下来向莉达磕头、谢恩。看到这种情景,我们不难想象,当时俄国农民的生活已经弄到了怎样令人心酸的悲惨境地!当这位受赐者为了深表自己无限感激的心意,请莉达坐下一同吃口便饭时,我们看到,莉达呆住了。处在莉达这样的地位,她决不会也根本不可能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同吃同喝。她毅然转过身子,愤愤地走出小屋。影片在这里淋漓尽致地把那些出自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慈善心的本质,赤裸裸地揭露开来。这种慈善事业有多么虚伪啊。在这时,画家也离开了小屋。但画家的离开与莉达的离开有不同,画家是因为看到了这种活生生的现实令他实在不能容忍而离开的。

画家反对造成如此悲惨生活的社会,他痛恨这社会。他说:“还是叫这地球掉到地狱里去的好!”他要让当时的社会制度彻底毁灭掉。他不愿意为这样的社会服务:“我现在不想工作,将来也不预备工作……任什么事也不需要……”

在这里,画家的思想实际上也就是小说作者契诃夫自己的思想。契诃夫能很清楚地认识自己面前的现实,也知道当时的社会制度应该改变,只是由于他本人是个进步的民主主义作家,虽然他不能也不肯和周围的现实妥协,虽然他唤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憎恨,并在文学作品中始终是直率地暴露社会的不平等与不公正,但由于契诃夫毕竟跟当时19世纪末成长中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离得很远,他还不能彻底地看出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因此也就没能看见改变他周围现实的具体道路。在影片中,契诃夫借画家之口,要求每个人,不分贫富,一块儿来分担劳动,大家过着没有困苦、没有疾病的幸福生活……可是,要知道,处在不同阶级地位而且是绝然对立地位的穷人与富人的利益永远是不一致的,永远是相矛盾的;富人绝不可能来分担穷人的劳动。画家的这些思想,只能是一些不切实际的、无从实现的梦想。这里要指出的是,契诃夫虽然没能看见改变他周围现实的具体道路,但他始终在探求这条道路。这一思想在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中正有所体现——画家在黑蒙蒙的即将来临的黎明往远处奔赴着,去探求真理和生活意义去了。

影片中有像画家这样思想的人,在当时的俄国是很多的。他们能认清现实,不满现实,并且也要求改变现实,想探求真理和生活意义,但这一目标又不能达成;他们找不到改变社会的具体道路,致使他们终日与世隔绝,永久闲散,受着孤独的折磨。

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仍是忠实于原作精神的,并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刻画了当时俄国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情景,尤其是刻画了画家这样一个很典型的人物。

例如,影片一开始——随着仆人打开门,随着仆人的“请您吃早饭”、“请您吃午饭”的吩咐,出现了重复的一系列镜头:画家走出房门,走过走廊,走上旋梯,然后是进餐厅,入座;白洛库罗夫斟酒给他,他推在一边;等候留柏芙•伊凡诺夫娜入座后,三个人便开始了用餐;留柏芙招呼仆人放音乐,于是仆人打开留声机,传出了那老一套的音乐旋律……通过两次出现这样的系列镜头,很形象地让我们看到了当时俄罗斯农村中上等阶层人士生活情形之一斑。这种生活是多么无聊、枯燥,多么呆板而千篇一律!

画家的生活同样是那么无聊:整天只是吃饭、睡觉、玩“忍耐”(一种扑克牌戏)、看邮件,或者是一连好几个钟头眺望窗外的天空、飞鸟;有时就走出房子,各处徘徊。为了让我们感觉到画家生活的呆板与寂寞,在影片中常可听到摆钟“滴滴答答”的单调的声音……

但是画家是不满这种生活的。影片在刻画画家努力要求改变这种生活方面是别具匠心的,编导在影片中安排了这样一个出色的情节:当仆人又来吩咐画家去用饭时,画家仍与往常一样,走过走廊,走上旋梯——但,忽然,画家改变了方向,又走下旋梯……紧接着切入的一个镜头,已经是一片仰视的往后退去的翠绿的树林。看到此,眼前豁亮了,我们心眼里仿佛打掉了那层屋内枯燥乏味生活的阴影,而蒙上了一层明快的、响亮的色调,有一种明朗的快感。我们仿佛感到画家顿时精神一振,为自己能摆脱枯燥生活带来的沉闷情绪而激动;我们又仿佛看到画家在此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昂首阔步地走向前去。

整个影片是以一种悲壮的激情与抒情气氛的交织贯穿始终的。片中有许多优美的自然与人文景色的描绘:湖泊、树林、教堂、瓦蓝的天空、广阔的俄罗斯大地……这些能给人以亲切的、真实的、犹如身历其境的美感体验;从中,我们同时也感受到了小说作者契诃夫对自己俄罗斯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无限赞美的思想感情。

伏尔恰尼阔娃家的小女儿任尼雅,是位天真而谦逊的姑娘。

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任尼雅和画家产生了爱情。她把这件心事,告诉了她的妈妈。

苏联雅尔塔电影制片厂1961年出品 彩色故事片
根据A · H · 契诃夫原著改编
编 剧:П · 叶罗费也夫
总导演:Я · 巴捷良
上海电影译制厂1962年译制 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63年1月发行公映


翻 译:陈 涓
译制导演:苏 秀
配音演员:
画 家———C · 亚科夫列夫— 邱岳峰
莉 达———H · 梅丝科娃—— 张同凝
米修司———Л · 高尔杰企克— 赵慎之
莉达母——— O · 库兹涅娃—— 潘我源
别洛库罗夫— Ю · 列奥尼陀—— 于 鼎
达 莎——— Р · 安娜尼娜—— 刘广宁

范达明附注:创作油画连环画《带阁楼的房子》的四川画家何多苓在他的《连环画〈雪雁〉、〈带阁楼的房子〉后记》中曾说:“1986年,我画了第二部连环画《带阁楼的房子》。 这次是我自己向《中国连环画》杂志投稿的。恐怕任何编辑都不会意图把契诃夫这部小说改编成连环画。虽然(纯属巧合),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又是画家与少女,但与《雪雁》相反,没有戏剧性的背景、冲突,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悲剧性。干脆说,它根本就没头没尾。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散文,甚至是诗。”

此片1963年1月17日下午在上海国泰电影院观看

1963年1月18-19日浙美附中一年级寒假期间写于上海天平路91弄44号(原大同坊19号)家中

2005年7月23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带阁楼的房子Дом с мезонином(1961)

又名:Dom s mezoninom / The House with an Attic

上映日期:1963-01(中国大陆) / 1961-05-04(苏联)片长:80分钟

主演:Sergey Yakovlev Ninel Myshkova Lyudmila Gordeychik Olga Zhizneva Yuri Leonidov Vera Altayskaya Valentina Ananina Sergei Kalinin 

导演:Yakov Bazelyan / 

带阁楼的房子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