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4-24

道别派对:死亡是生命的赏赐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何况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老了,每个日子都矗立成一根巨大、锋利、随时会向我们倒下的秒针,工作、财富、知识、智慧、谋略、情操,那些我们素来以为可用来与之斗争的武器都成了一堆破铜烂铁。我们穷尽毕生之力积累意义并巩固自己对意义的信心,好让自己在死神敲门时显得从容而有尊严。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死亡和沉默拥有最后的话语权,而它们所说的我们一无所知。
生活本身就是稍纵即逝的和不确定的,充满了沮丧和失望。我们不知道我们要做什么,也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做。或许我们自以为我们知道,毕竟我们不会轻易放弃意义,我们还需要围着它取暖,或者用它将别人烧成灰烬。我们对意义太过执着,哪怕死里逃生天塌地陷,也会重新建立意义。人一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意义,那么他就一定不是全面开放和自由的了,他沉溺于某种确定的假象,而选择性忽视真正确定的事实。死亡是少数确定性之一。有死亡只是因为有生命,我们不会匆匆奔向死亡,我们逃避了生的灾难,幸存者竭力要忘记它。害怕死亡不过是对恐惧未来的投射,这种恐惧可以追溯到我们人生的最初时刻。
每个人都必须在无人指导下独自死去。我们审视将死之人,我们因为对即将到来的某个时刻的恐惧而悲伤,但我们无法体会他在这个过程的感受,这让我们所有积累的意义迎来了片刻的失语状态。但是,我们仍然不去面对我们对死亡的无知,我们的意义会很快去寻找新的附着物,比如临终关怀,比如病中处置,比如怎样办一个体面的葬礼,这些交换叙述的方式试图将死亡的直观体验的力量中性化,从而将我们从无知的黑暗深渊中“解放”出来。
所以,死,永远是他人的事情,没有人能在自己身上经验到死亡,而只能在别人身上去体会。康德也只是猜测:“死是不是痛苦,这是不能从死者临终的喘息或抽搐中判断出来的,毋宁说,那更像是生命力的一种单纯机械性的反应,它或许是从一切痛苦中逐渐解脱出来的一种平和的感觉。”由此,也许真正让人从容接受死亡的并不是什么神学的或形而上学的东西,而只是迫切地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意愿。
也正是因为如此,尼采才热情地宣称“死亡是生命的赏赐”。

道别派对מיתה טובה(2014)

又名:安乐派对 / Mita Tova / The Farewell Party

上映日期:2014-08-29(威尼斯电影节) / 2014-10-09(以色列)片长:95分钟

主演:杰夫·里凡奇 艾丽莎罗森 宜兰达累 Levana Finkelstein 拉菲·塔佛 Yosef Carmon 希拉·萨尔琼 Ruth Geller Michael Koresh 

导演:塔尔·格兰尼特 / 沙龙·迈蒙 / 编剧:Tal Granit/Sharon May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