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在经历了三年的压箱底生涯后终于重见天日,而我也终于在愧疚之下将此片看完,不过或许是搁置太久的缘故,未如料想那样感动我。
印象最深的却是渡边先生,这个角色被塑造成典型的狮子座性格,专制固执,死要面子,自尊心强,傲慢自恋,爱现臭美,且十分享受受人关注、羡慕、夸赞的感觉。小Q的出现是场意外,他从不情愿、不信任、不屑一顾到支配它,把它当成出行的工具和听话的仆人,逐渐软化,最终与小Q成为朋友和伙伴。在此过程中,不难看出两者之间冲突的起因,也得以了解渡边先生不养宠物的原因,也只有小Q这样专业的导盲犬才能默默忍受并感化他吧。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其实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类似,信任、沟通与宽容缺一不可,跟着这样的主人,小Q没的选择,却出色的完成了它的使命,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反而无法好好的与别人相处呢?是不是只是对方的错,而自己却没有一点责任呢?
再说说小Q,毕竟它才是第一主角。小时候的小Q太可爱了,尤其刚出生没多久连走都走不稳的时候,真想伸手摸摸抱抱,看着小狗们缠绕卷筒纸玩闹嬉戏,虽然有些哭笑不得,却在不经意间忘却了世俗的烦恼。长大后的小Q身形大了许多,也不再娇小柔弱似风拂柳,自然就没有小时候那么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了,但它的眼神却告诉我们,它还是那个小Q,不曾改变。的确,与警惕、凌厉、敏感的狗完全不同,一脸无辜、茫然而略显迟钝的小Q总是那样的单纯善良,惹人亲近怜爱,不忍抛弃离开。
不过仅仅这些是不足以成为导盲犬,可惜的是,电影并没有在导盲犬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上花重墨浓彩,而是浅尝即止。我们看到了最初的挑选方法和一部分训练的课程,了解到等待的必要性,或许还可以推断出憋尿的约束,除此以外呢?一无所知。看完影片不禁问:为什么渡边先生死后不安排小Q跟新主人?如果是因为与渡边先生感情太深厚无法继续工作,为何不让它继续留在渡边妻儿身边,或是另觅收养人,让它过普通狗狗那样的生活?就算必须回到以前曾住过的寄养家庭,又为何不让它享受生儿育女的天伦之乐?相信这些并非情节上的bug,只是被一一过滤了。
小Q的宿命或许在成为导盲犬候选者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但是对于我们这些知之甚少的人而言,越是琐碎的细节,越能挑起脆弱柔软的神经。我能体会导演表现平淡中的温情的意图,但观众的一知半解却使煽情感人的效果大打折扣,而过于平淡和纪实感也使得情绪的变化趋于粗线条。另一方面,很多人都说看了之后觉得很感人,甚至看一遍哭一遍,其实也不难理解。除了一些天生就感情丰富的人之外,很多人都正在养或者曾经养过动物,他们很容易把电影的某一部分与自身的经历和记忆联系起来,也就是所谓的感同身受,所谓的共鸣,换句话说,他们只是被自己的想象感动了。
此时,铺天盖地的5·12地震消息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来,遂不自觉地联想到了一些有关生死。活泼机灵的动物能唤起生命的动力与热情,忠诚温顺的动物能给予生命的依赖与宽慰,但当它们步入垂暮之年却无一例外的让人感叹生命的脆弱与无奈。生老病死,天理循环,本是生物的必经之路,然而无常的命运却总让人在毫无思想准备之下遭受挫折和打击,甚至来不及向任何人道一声再见。相比千千万万在顷刻间化为乌有的生命,活着就是幸福,从鬼门关辗转而返是得到了上天的眷顾,能平平淡淡安乐而死更是可遇不可求的恩赐。
如此想来,小Q的一生曾尽其努力帮助渡边先生获得几年的愉悦安心,也曾几度经历生离死别的惆怅伤心,最后由专人悉心照料得以无忧无虑的度过余生,它的生命虽谈不上多顺利多快乐,却活得多彩,活出了价值,那么,即便在垂垂老矣的小Q无力上台阶而摔倒晕厥的那一刻和油尽灯枯之时,我也有过几分唏嘘,却最终还是化为了欣慰。
知足与感恩,或许对很多人而言只是空口白话,但当灾难来临,无法不设身处地的想象,感受一系列的震撼、感动和痛心,多少也会为自己的安乐而庆幸。从这个角度来说,灾难是最好的老师,也并非只有亲身经历过与死神擦身而过而蜕变生命的人才会有深刻、长远的体会,一个人只要对生命有渴求、有眷恋,就会对生命的珍贵有所顿悟,或放慢追逐虚无的脚步,或中止荒唐奢侈的堕落和空洞。只是,这种超脱、清醒而豁达的心境又能坚持多久?人心,始终是这世上最复杂、最混沌也最肤浅的东西,而更荒谬的是,有时候所谓的同情不过是激发了潜意识里的自恋和优越感,自以为是而不痛不痒的愤慨着、悲伤着、宽慰着,鄙视他人的麻木和冷漠,也跳动自己的慈悲和一腔热血。
但不管怎样,人是该倔强的活着的,就算不为别人,只为自己,也该好好的打算,好好的对待,因为生命虽然渺小,毕竟只有一次,即使有无法改变的无力感,也潜伏到遇难的那一刻。遗忘,有时只是为了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再次记起吧。

导盲犬小Qクイール(2004)

又名:再见了!可鲁 / Quill

上映日期:2004-03-13(日本)片长:100分钟

主演:小林薰 椎名桔平 香川照之 户田惠子 黑谷友香 

导演:崔洋一 / 编剧:丸山升一 Shoichi Maruyama/中村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