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这部东德出产的红色经典,讲述德国共产党革命先驱台尔曼的一生。影片的场面非常宏大,那年头社会主义阵营拍片就是不差钱,为了弘扬革命先辈什么都可以下血本,放在今天的德国,恐怕很难再拍出如此大场面的作品了。

在故事方面,《台尔曼传》怎么说呢,就是会议一个接一个,也就是“最会议”啦,有事,开会,没事,更要开会,有麻烦,开会,没麻烦,开会制造麻烦……

剧情的进展呢,大家都知道,无论哪个国度,红色主旋律拍来拍去都一个样,思维超一致,人物塑造来来回回那几个品种,台词以口号性的居多,故事模式都千篇一律……

本片基本上就是一群伟光正星人大战反动派星人,他们就像奥特曼和大怪兽那样,没事跑来地球上打打架。

片中对反动派星人艾伯特的描述很不公道。艾伯特应该说是个有大功和大过的人物,他的政府对魏玛共和国的建设功绩不能忽略掉,而魏玛后期的高失业率,有一部分原因是受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拖累,不能一味凭此就把魏玛政府的成就给抹杀了。当时就算是美国也在经济危机中混得不太好,后来是到了罗斯福新政才挺了过来。

确实魏玛政权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缺陷和腐败面太多了,但魏玛还是有本钱去藐视东德的,光拿电影艺术来说,魏玛十来年间创造的辉煌,就足以让四十年的东德黯然无色。

德国是共产主义的发源地,其导师就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了,在此不必复述。

关于马克思,有几件事很有趣。一是马克思曾多次强调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二是虽然马克思并没有在图书馆里十年如一日地踩出脚印,但由于大多数中国人都迷信这一传说,以致于该图书馆曾设立特别展览席,专门收取中国游客的参观费用;三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国度享有相当程度的正面评价,他曾入选“德国十大伟人”的榜单中,曾被英国BBC评选为“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澳大利亚哲学家彼得·辛格甚至认为马克思的影响可比两大先贤耶稣基督和穆罕默德(漏掉了释迦牟尼……)。

无论对马克思有什么样的评价,没人可以否认掉他的影响力,若要评选对世界影响最深的十个人,马克思无疑会名列其中。马克思的思想产物实在太多,德国共产党只是冰山一角。

提到德共,大家印象最深的,恐怕还是国会纵火案,该事件象征着二战前德国民主时代的终结、独裁专制的兴起。

从一战到二战期间,德共最耀眼的巨星,无疑是台尔曼,他被东德极力渲染成革命导师,与1919年被艾伯特政权杀害的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齐名。

事实上台尔曼的真实经历远比影片更为传奇,尤其在影片没有提及的1924-1929年这段期间(上集结束于1923年,下集直接从1930年开始),更是屡屡有精彩的出演。

1926年,英国煤矿工人举行了罢工,台尔曼的家乡汉堡是煤炭输出港口,可以趁此机会从中获利,但台尔曼请求家乡的工人参与罢工,支援英国工人的抗议行动(这是典型的左翼观念,敌人在于“阶级”而不是“种族”)。

台尔曼很关注旅居德国的中国共产主义者,1925年6月21日,他在汉堡的一次集会上演讲时,手拉着一名中国工人。

1927年4月,台尔曼在柏林发表声明支持中国的革命,在场的中共党员将两面旗帜献给了他。同年3月,台尔曼在参与游行时被人刺伤……

可惜的是,电影中并没有以上这几段精彩情节,只有大堆口号性的台词。

台尔曼于二战时期被纳粹党逮捕,入狱后曾有许多国际友人给他写信,法国大文豪罗曼·罗兰评价他是无畏的反战勇士。巧合的是,这两人于同一年去世。

1919年遇害的德国共产主义者罗莎·卢森堡,她生前对台尔曼没有什么好评价,主要是因为台尔曼亲苏,但客观地说,俄国十月革命才过去了一年多,台尔曼的做法也不能说完全是错的。而且台尔曼的活跃舞台是在1920年之后,所以不能拿此前去世的罗莎的评价来一概而论。

台尔曼当然也有过失之处,一般认为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共产党过度排挤政敌社会民主党的策略,是日后纳粹党得以在夹缝中脱颖而出的因素之一,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两点事实,首先政治排挤是双向的,社会民主党也在排挤共产党,而且社民党是执政党(有趣的是,我们中国大陆却认为是德共对社民排挤不够,才导致纳粹上台);其次纳粹的上台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魏玛政府的腐败面和法律漏洞,不能光怪共产党;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纳粹在魏玛时期,是个合法的、正当的、受到魏玛共和国保护的竞选党派,不管你对纳粹党有什么样的评价,你都得看到,魏玛当局允许该党存在,既然它是合法的,那么德共、社民、纳粹之间的斗争就只是纯粹的政治席位竞争,是互相约束的三角逐鹿,纳粹后来的所作所为,与竞选时的社会定位要区分来看。

台尔曼并非像克拉拉·蔡特金和罗莎·卢森堡评论的那样毫无优点,在他领导下的共产党曾风光一时,1933年纳粹上台后,共产党依然是国会第二大党,占有17%的席位,这妨碍了纳粹搞独裁。

为了铲除德共,纳粹终于等到了时机,这就是国会纵火案。为什么要强调“等到了”,因为纵火案的主谋无论说是纳粹,还是德共,都缺乏说服力(弗朗兹·哈尔德说戈林曾亲口承认过,但这是孤证,不能迷信),最可信的说法,应该是纵火案为案犯卢贝个人所为,但纳粹趁机把事无限度放大、滥用职权对德共上纲上线。

不管国会纵火案的真相如何,纳粹打算用这个事件来排挤德共,这点是勿庸质疑的,经过这次打击,德共终于垮了。

国会纵火案与台尔曼日后的命运有着深切的联系,由于被冤枉放火的季米特洛夫被法官判无罪释放,希特勒很是恼火,很快组建了“人民法院”,该庭炮制了诸多冤枉,并处死了“白玫瑰”索菲·朔尔(《帝国的毁灭》片尾年老的荣格提到的那个女孩)。

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的精彩自辩大家都知道了,为了不使重要的政治犯在法庭上“给政府添麻烦”,纳粹政权在搜捕台尔曼后,并没有把他送上被告席,而是直接送进大牢里,并于1944年8月18日将其杀害。

台尔曼很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一段著名的话: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渡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之时,他就能够说:我所有的生命和一切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事实上,这段内容后边还有一句话,是常被人忽略掉的:“因此,人必须赶紧生活,因为不幸的疾病或什么悲惨的意外随时都可以让生命突然结束”。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一旦结束,就什么都没有了,所谓的“意义”对死去的人是没有意义的,只对活着的人有意义,所谓的葬礼并非在安慰死去的人,而是在安慰还活着的人。

德共二战期间在反纳粹上可谓非常卖力,偷情报、插卧底、搞无间道、东欧反攻……基本上什么事都干过了(据说原子弹外泄也有德共的一部分功劳),苏联曾“诚恳”地说,德共的帮忙让他们少损失了至少几百万人(不过从事实看来,也许不止……)。

我们还不能忘了另一个重要的共产党员,他就是间谍佐尔格。提到苏德大战时,就无法忽略掉这个充满传奇色彩又饱受争议的人物。

佐尔格的间谍生涯和功过是非,不是一篇文章就能概括的,所以本文不作过多讨论,就来谈谈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做过的一件事:与英勇地救助20万中国难民的安全区主席拉贝的接触。

在《拉贝日记》(史书)中,并没有详细描述到拉贝和佐尔格的关系,但事实上,拉贝曾冒险拍下日军斩杀中国难民的照片,并秘密联系佐尔格,让其带到国外(一个纳粹党员和一个共产党员如此相互信任,很有意思的场景。另外拉贝和犹太外交官罗森博士关系很不错)。

同名电影《拉贝日记》、及《南京1937》、《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等相关作品都没有提及到以上这个事件,《南京》和《金陵》还不同程度地对安全区进行挖苦和贬低,轻描淡写地抹杀拉贝等人的贡献(至于大屠杀幸存者对拉贝的评价,见我在豆瓣上的文章《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心中的拉贝》:http://book.douban.com/review/2037972/)。

佐尔格的故事曾被拍摄成电影《间谍佐尔格》,影片格调非常冷静客观,但个人不太喜欢这部作品,略显沉闷。(PS:凭借《窃听风暴》红遍全球的乌尔里希·穆赫在片中出演主要人物)

二战结束后,德国一分为二,苏占区的德国共产党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合并组成“德国统一社会党”,不过与其说是“合并”,不如说是德共“吞并”社民党,社会统一党此后的性质是百分百的德共延续,而东德的影视作品往往有尊德共抑社民的特点。

东德坏的一面,我们不必再多说了,德国人民练就的那几下翻墙技术可不是盖的,只有伟大的某天国人才有资格与其相较一下。

所以呢,我们就来说说东德“好”的一面,首先就是国民生产的成就,尽管有争议(如物价失衡之类),但东德的经济确实在社会主义国度里一枝独秀,甚至一度超越了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

我国的某位同志去东德访问的时候,看到当地的先进,忍不住称赞:“共产主义在哪里?就在这里。”当时东德的发展在这话中可窥见一斑。不过这位同志后来却倒了霉,他说的这番话也成了衰整他的理由之一。

东德人民拥有崇高的革命情操,西德人民也没闲着,红色萌芽照样在这个资本主义国度开花,种子究竟何时埋下的,我们无法全部了解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越战是德国左翼势力抬头的契机。

我曾在《再谈二战后德国和日本的反思问题》(《施佩尔和希特勒》影评)和《再思考纳粹上台的“过程”》(《三个阿道夫》书评)中提过一个观点:德国(西德)并非一开始就反思历史,日本也并非一开始就“向右靠”,这两国一开始的表现与今日截然相反。

德国开始反思二战历史,是从50年代末开始,当时美军入侵越南,引起了西方反战人士的不满,此时德国新生一代的青年,成长于二战之后,没有历史包袱之类,所以他们很快就站到了左翼的队伍里头。

当然,很多契机都是一把双刃剑,所谓万恶淫为首,左翼的崛起,也伴随着“极左”极端份子的到来,这就是德国赤军,以红军旅为代表的恐怖组织曾闹得整个欧洲鸡犬不宁,在巴德尔和迈因霍夫的领导下,赤军用一次次骇人听闻的恐怖袭击,响应着五星战世诀第五式,据说慕尼黑惨案都有赤军在搞鬼。

关于西德极左的内容,这里就不再多介绍了,具体请喂鸡,或者阅读一下《“红军旅”:那个时代不需要的革命》。在此顺道推荐小黎的文章:《以革命的名义》(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920314/ )。

尽管德国赤军已经退出了历史的主要舞台,但极左势力并没有消亡,就在前几年,德国发生了一件很雷很囧的事,五一劳动节期间的汉堡市,传说中凶猛的新纳粹(超过一千人)上街游行时,不巧碰到了极左份子,结果爆发了口水战不说,最后还动起了手脚,一番较量下来,新纳粹狼狈而逃,最后夸张到了警察也不得不出手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所以说,虽然德国极左的名声颇为恶名昭著,但他们无疑是新纳粹的最大克星……

不管你对德国左翼持什么样的看法,我始终认为,多元化的国家,才是正常的国家。德国如果只剩下右翼,就会变成纳粹;只剩下左翼,就会变成东德。只有两者共存,并且还有更多的价值观呈现在社会上,才能作为一个了不起的国度存在下去。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德国左翼的表现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尤为让人期待。

总的来说,冷战时期的几十年间,德国人民的共产,主要呈现为“东德共,西德产”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