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6-19

风追司马:独一的“勇敢”


📝小记· #风追司马#

“就连他逝世于何时,也不得而知。”😭

【留问】

1⃣️任何一部作品,哪怕再客观,也必然夹杂着创作者主观的情感,那么“是非”的意见极有可能有失公允。所以,《史记》全然信之?

(目前的想法是成书于汉,传于东汉,公认在西晋,经过一代又一代史学家的“淘洗”,还能传唱至今,自然是可信的。)

2⃣️司马迁人生转折点始于为李陵辩护,“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公孙敖的妄言,辜负了李陵,葬送了太史令正常的人生。

不晓得率领五千步兵攻打几万匈奴骑兵的骑都尉李陵,他远在漠北,听闻家人惨亡,悲愤难已,与此同时,他知不知道司马迁为他这样发声过?

(对李陵而言,我想倘若知道有这样的一个人如此懂自己,如此不惧生死,那他应该会欣慰很多很多;对司马迁而言,所做的一切,所付出的代价,至少给了当事人慰藉。)

【小感】

司马迁毕生志向,完成父亲司马谈遗愿,作一部评判天下的史书。

君王的自视甚高,只可论“功”与“是”,不许议“过”与“非”。别人眼里一堆不值钱的竹简,却是司马迁的血与肉。火堆里竹简熊熊燃烧,火苗外太史公悲痛不已。

这像还未见自己的孩子长大,便眼睁睁望着他人残忍夺取他的性命,可无能为力。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应该是小学识背的名人名言,“简单”地定义为“爱国”,一直到知道《报任安书》,才明白背后的重量。

司马迁,一生清廉,一身傲骨。宫刑,莫大耻辱,不再是“人”;死亡,生命终止,大任流产。读书人有独自坚守却通常不为旁人理解的骨气,因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选择了断一生的文人不在少数。

但为了完成志愿,哪怕千夫所指,也要忍辱负重,“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太史公决定“苟活”,这样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别样的勇敢,试问能有几人?

纪录片里这一段赚足了眼泪——受冤入狱,尊严扫地,人性悲凉,父愿未成……身心重创的太史公太让人心疼了。

15年,130篇,50余万字,3000多年历史,开创纪传体通史新体裁,司马迁千古不朽。

这样一个人,《报任安书》后在文献中再无踪迹。

有人说太史公是在深山中安详度过下半生,还有人说《报任安书》后就惨遭诛杀。作为今人,不愿意接受第二种可能性,却也觉得第一种太过理想。在我眼里,完成《史记》后,司马迁该是自己了却了生命吧,这是他残存的唯一“骄傲”。

有机会要去韩城看看汉太史祠。

【浅谈】

关于李陵,在读《那时汉朝》时就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呢?”

本是再创新高战绩——“几千步兵战胜几万骑兵”奇迹的一场战,却因营中军侯背叛泄漏军机让匈奴得胜,自己成了俘虏。

本想养精蓄锐再伺机而动,却因公孙敖将道听途说之言上报,龙颜大怒,灭门李家,李陵矢了最后一股气,心灰意冷,成了匈奴的女婿。试图劝降苏武,面对苏武的不屈,他百感交集。毕竟他也曾起这样的人。想来哪怕是那样的一种情境,李陵看到大汉还能有这样的官员,我想他仍然是高兴的。

因为他人之过,险些丧生。战场的厮杀,战斗的艰辛,最终一个“败”字就否定了所有所有。又因他人造谣,举目无亲。谣言的巨大杀伤力,薄淡的君臣信任,曾经再辉煌,当下瞬间成了任人践踏的蝼蚁。

这怎能让人不抱怨上天的不公?怎能不让人感叹命运之残酷?

“过程重要,结果不重要”这话自古以来就被一个又一个铁铮铮的事实扇了一个又一个耳光。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可以坚固得如金刚石,也可以脆弱的如朽木。没有哪一种关系是强撼不动的,馋言多了就成了真言。

【话外】

王立群教授坦言司马迁和刘彻,他更尊敬司马迁。刘彻功不可没,可为人性格实有硬伤。

说实话,刘彻有过昏庸这毋庸置疑,就说面对他对司马迁的酷刑,我也愤怒,我也生气。

但转而一想,后人看历史,站的是上帝的视角。每个人做出每一个举动,都是他经历的一切和他身处的环境所产出。没有人保证假如自己不知真相的情况下,在刘彻的位置不会做出同样的举动。能人代代有,不受重用的比比皆是,慧眼识珠是明君必备的要素,而刘彻他有,且他不止于此。

文武双全的刘彻是我的男神,至少目前还是。

最后,期待读《史记》的全过程,希望自己可以更豁达地面对生活。


风追司马(2012)

上映日期:2012-03-29(中国大陆)片长:72分钟

主演:王立群 

导演:金铁木 / 陈春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