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之后再看一遍,之前的3星电影,重新给了5星。为此我可能要写一篇很长的影评,请见谅。

8年前在莉莉周里,只看到了传说中的残酷青春,过于灰暗,节奏缓慢,难以忍受,给出3星已经非常仁慈。而这么多年过去了,青春什么的说出来都要红着脸躲避了,这之间的几年,看了太多慢节奏的文艺片,还竟然读了传媒大学,系统的学习了很多电影知识,回头再看一遍,看到了太多之前完全没看到的东西。那种感觉就像被姜文狠狠地抽了一巴掌,他说“不是你看不见,是你看不懂”。


不得不承认,莉莉周是我有意识的看过的第一部文艺片,现在看来,在那个连“三浦友和我要杀了你”都看不懂、刚刚学会打飞机的懵懂年纪,拿丽丽周作为启蒙教材,实在是有点太难了。文艺片是得有嚼头的,大学里老师让我们拿着巴黎我爱你写镜头分析,一部电影一桢一桢的看上50遍,依然抓破脑袋绞尽脑汁。会玩儿的导演,会把最想说的话,埋的最深。岩井俊二非常聪明,他用残酷青春的噱头和唯美的画面做护甲,紧紧的包裹住他的主题,再用跳跃的剪辑手法和一闪而过的字幕打乱他的叙事逻辑(这么做会直接导致受众理解困难,我一个深受这种剪辑手法影响的哥们儿直接被电视台开除了)。岩井俊二这么做实在有点过分,但还好,综观他的电影作品,莉莉周属于异类的、实验性的,他并没有像那些实验电影导演那样,继续贯彻这种叙事风格甚至变本加厉走上一条孤独终老的不归路。在这里可以猜想,当一个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导演将作品托出,得到的回应都是残酷青春云云,心理的落差感,一定会让他放弃一些过于尖锐激进的念头,比如岩井的莉莉周,比如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比如彭浩翔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明知道不让说了还偏要说,说的大家都听不懂,吃着老虎派给你个差评)….

雪上加霜的是,莉莉周在中国的走红,起源于某个青春小说家的散文作品,因此莉莉周与那个颇具争议的作者被受众紧紧的关联在一起,可悲就可悲在,其实写书的人,在落笔的那个年纪,从书中可以读到的线索,都可以判断,他其实也只看到“残酷青春”的外壳,使得慕名去看莉莉周的大家全都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主题导向。我也是受害者之一,但也不能推卸责任给谁,毕竟在那个年纪,也只认识残酷青春。

一部好的作品,一定,内容是丰富的、情绪是复杂的、角度是立体的,就像小屁孩问你斯内普教授是好人还是坏人的时候,你内心难以给他一个非红即白的答案时的感觉(当然你也可以是那个小屁孩)。这就是为什么《黄岩岛家书》受到了国际的一片好评而《地道战》只留下一首快被忘记的红歌的原因。诺贝尔文学奖里那些良心获奖作品和提名作品,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说白了,如果谁用十万字或者120分钟的电影只跟我讲一个片面的道理,要么是弱智,要不就是偏执狂。


好吧,现在你打算拍一部丰富、复杂、立体的电影。可你突然意识到,每个艺术创作的产物,无论是画、雕塑、建筑、电影,都有且仅有一个精炼的标题,那么就得把你要表的东西加以总结,当然也可以像té那样把歌曲名取成“《音の中の『痙攣的』な美は、観念を超え肉体に訪れる野生の戦慄》”这样干脆帮你把中心思想概括了,或者像Fukkk Offf的专辑《Love Me Hate Me Kiss Me Kill Me》那样直接给你一样样全说了,可你觉得这样太不含蓄了,那怎么办?不如,就叫做《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吧。哦,如果你只是想拍点残酷青春,还是别叫《关于残酷青春的一切》了,叫《大逃杀》会比较合适。


有两种叙述方法可以在人的脑子里制造混乱,第一种,把几个互不相同的故事碎片化符号化再拼一块儿,告诉你一个论点,比如说《云图》、比如说《I'm Not There》、比如说《Genius Party 2》中的第四个虐脑短片,都是一颗大脑原子弹;而第二种相对比较常见,给你讲一个故事告诉你几个论点,虐脑指数稍弱,比如禁闭岛,比如恐怖直播,比如莉莉周。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既然是一切,那就说明难以总结,只怪岩井俊二太贪心,关于莉莉周,有太多要讲。


首先要说的是片中最明显最直白的一层主题,叫做“杀死偶像”。


然后是更有趣的一层内容,“以太”和“钱”。


最后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点,“社会盲从性”和“少数派”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リリイ·シュシュのすべて(2001)

又名:青春电幻物语(台) / 豆蔻年华 / All About Lily Chou-Chou

上映日期:2001-09-07(多伦多电影节) / 2001-10-06(日本)片长:146分钟

主演:市原隼人 忍成修吾 伊藤步 大泽隆夫 市川实和子 稻森泉 苍井优 松田一沙 胜地凉 马场乔子 伊藤友树 郭智博 笠原秀幸 冈村麻纯 杉本哲太 田中要次 樋口真嗣 细山田隆人 

导演:岩井俊二 / 编剧:岩井俊二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影评

Prune
Prune •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