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0-02-18

好血统:到了G点就犹豫

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南方贡献出了两位传奇性的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和菲纳瑞•奥康纳。两位女作家同中有异。相同的是两者对人性的绝望态度,不同的是各自的表达方式。在麦卡勒斯的小说中,个体绝对意义上的孤独以及人与人之间彻底的隔膜和误解是永恒的主题。而在奥康纳的小说中,孤独虽然也是一大主题,但是她对人性弱点的挖苦与嘲讽,则更加震慑人心。
无论如何,敢于把这两人的小说改编到大银幕上的举动,都是充满勇气却又极端困难的。因为麦卡勒斯的小说长于心理细节的描摹。奥康纳更擅长在日常生活中抓住黑色的细节,从中施展出毒舌的功夫。
从这点上看,《慧血》是一部充满无奈的失败之作,编导为自己设立了一个颇高的目标,可是每到G点却又犹豫不决,终于令到观众昏昏欲睡。
至于这个小说的中心思想,虽然要分析这个是桩很傻的事情,但我可以提一下。奥康纳就讲自己那是最聪明的人了,可是最聪明的人不会被大众接受的,因为大众都是一群可怜的大笨蛋,稍微开窍点的可以当骗子。反过来讲,聪明人又是最孤独和可怜的人了,所以普通人看上去很可怜吧,一点不需要同情。
奥康纳就是这么一个人,有点象美国韩非子,所以电影那样欲遮还羞的样子,只有失败一条路了。
《慧血》的第一个失败之处,就是拘泥于美国南方的具体环境。奥康纳的小说刻画的是普遍人性。如果说她的小说是南方小说,最多也就是里面的故事发生在南方某地,里面的人物会讲一些有地域特征的俚语,但是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绝对不是地方性的。比如主人公莫茨对宗教的怀疑,以及他所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遗憾的是电影里处处强调美国南方的特征,典型的南方城镇,主要人物的服装发型,蹩脚的乡村音乐。糟糕的处理手法使得奥康纳小说中的批判力度大打折扣,一下子就从人性批判下降到地域文化批评的水准。
《慧血》的第二个失败之处——也是最大的失败——是对畸零人的描写缺少力度。作为奥康纳的处女作,主人公莫茨是带有作者本人色彩的。他们都是从乡村来到城市,对人类的愚昧有着清醒的认识,都有着离经叛道的思想,想把它传播给公众。奥康纳有致命疾病狼疮,莫茨选择自残,两人对死亡都有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态度。电影中对莫茨的描写,无功无过,马马虎虎。
但是,小说中的莫茨仿佛恒星,众多人物围绕着他出现,这些人物都是一些生活中的普通人,同时又是可怜复可恨的畸零人。奥康纳的小说,本就长于挖掘普通人的人性弱点,并把它置于一个极端情景下,毫不留情地嘲笑这些弱点。电影中的小人物们,却仿佛匆匆过场的道具,刚刚露出点畸零性格的苗头,可是他们的戏份也就结束了。凭心而论,奥康纳的阴刻很可能来自于她病态的身体和心灵,对编导而言,要想达到这个高度确实勉为其难了。
《慧血》的第三个失败,是整部电影始终都没有找到自己的节奏。那么奥康纳小说的节奏是怎样的呢?概括起来四个字:外松内紧。奥康纳的小说体例一般比较短小,信息量却非常大。从表象上看,她的小说语言就像拉家常,也没什么特别的东西,有时甚至有点老太太式的啰嗦,细节和细节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实际上她就像蜘蛛织网,随着故事的推进,线索越收越紧,越来越紧张,最后到结局的时候,是把人心都提起来的。很可惜,电影就像是小说文字的直接照相,看不出起伏和节奏的变化,象报流水账那样平淡。

最后提醒大家,虽然电影不好看,可是标准公司的DVD却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当中收录的奥康纳朗读《好人无几》全文的录音,非常珍贵,务必收藏。这张碟,可以打上五星。

好血统Wise Blood(1979)

又名:慧血 / 智血

上映日期:1979-05-24(戛纳电影节) / 1980-02-17(美国)片长:106分钟

主演:布拉德·道里夫 约翰·休斯顿 丹·肖尔 哈利·戴恩·斯坦通 艾米·莱特 玛丽·内尔·圣克罗切 尼德·巴蒂 威廉·赫基 

导演:约翰·休斯顿 / 编剧:弗兰纳里·奥康纳 Flannery O'Connor/本尼迪克特·菲茨杰拉德 Benedict Fitzgerald/Michael Fitzgera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