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一二季,以为《黑镜》已经达到了巅峰,结果我还是被打脸了,最后结尾那十来秒看得我简直颅内高潮,程度简直可以和看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推上帝一定存在媲美!所以第一次正儿八经写长评。

圣诞特别篇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又把有关“自我”那一部分的笔记拿出来看,回忆一下哲学界的大牛们到底是怎样认定“本质自我”的内涵的,而《黑镜》的编剧又是怎样从“真•黑科技”的角度打了一些大牛们的脸的。

编剧一开始是从毒杀引入到自我意识这一概念的:你的行为,表明了你的“内心”,表明了“你是谁”。精神分裂症患者以为找到了同类,便是从这一点推知。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里说,“我是什么?一个思想的东西”换句话说,笛卡尔认为本质自我的内涵是心灵。约翰洛克则认为,自我并不是整个意识,而是意识的一部分,也就是记忆。当然还有一些哲学家,比如克尔凯郭尔,认为激情可以用来定义自我,总之,有相当多的哲学家认为,你心灵所拥有的属性,使你成为你。而现在,《黑镜》告诉你,人的思维方式可以复制,可以制造出另一个意识,它的所有思维习惯,喜好,记忆,几乎所有可以驱动你行为的精神性特质全都与你所认为的那个真正的,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你相同。

不去考虑可行性的问题,本片的假设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完完全全被复制。那么,到底还有什么使我们成为自己呢?

答案是,没有。

上述哲学家的理论悖论在于,如果自我是由某些特点决定的,那么无论其他的特征怎么变化,自我就是由那些特定的特征决定的。只要具备这些特点,那不论是什么,那就是“自我”。

当然,还有更动态的观点。
存在主义的思维,是我认为对自我的思考中最富于积极意义的。他们认为自我存在于选择之中,自我是行动与思想的产物。萨特说,“自我总是存在于未来当中,它是我们试图把自己变成某种东西时的目标所向”。换句话说,其实我们赋予自己意义,我们在对自己负责的过程中寻获“本真的自我”。但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编剧已经斩断了所有的希望——要知道,强迫“自己的意识”屈服于“自己”不想做的事的人,正是我们自己。或者说,我们对“自己”施以巨大的压力,让“自己”失去了自我。(也就是强制奴役被复制的自我意识的这一过程)

当然,我们伟大的马克思先生抱有不同于诸位的看法,他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是不是可以在与他人的互动关系里找到自我呢。《黑镜》的编剧告诉你,科技假如真的发现到这一天,这种证实自我真实性的方法也被枪毙,因为你,有可能会被所有人屏蔽,你将无法从共同体中找到任何自己的特征,自己的才能,你唯一有的,是代表你很危险的标识,你的自我完全被泯灭。
更可怕的是,最后十秒告诉你,你不仅无法确定你自己的独一无二,也无法了解外部世界的存在。你极有可能只是一个缸中之脑。

可以说,这一集的标题极具讽刺性——内容极度绝望,却有一个美好而富有希望的标题。
当然,根据李世石败北之后掀起的有关ai的大讨论,我认为人类的科技短时间内还不会达到这个程度。不过,很显然在这里,科技似乎已经不是重点了,重点是引起诸多思考。

以上。个人一点拙见。

黑镜:圣诞特别篇Black Mirror: White Christmas(2014)

又名:黑镜之白色圣诞

上映日期:2014-12-16(英国)片长:74分钟

主演:乔恩·哈姆 拉菲·斯波 奥娜·卓别林 娜塔丽·特纳 詹妮特·蒙哥马利 李丹 拉斯穆斯·哈迪克 

导演:卡尔·蒂贝茨 / 编剧:查理·布鲁克 Charlie Brooker

黑镜:圣诞特别篇的影评

YRYR
YRY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