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分:76/100,★★★★。

《华氏451》是新浪潮“电影手册派”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于1966年创作的长片。这部电影略显特别:导演本人是法国人,原著小说作者雷·布拉德伯里是美国人,而电影又是由英国公司出品。同时,它还是特吕弗的第一部彩色片。
本片描绘了一个书籍受到禁止的反乌托邦社会,消防员在片中以清查并焚毁一切书籍为职责。故事则围绕一个名叫蒙塔格的消防员展开,讲述了他从焚书到读书到爱书并最终脱逃的历程。
就电影本身而言,《华氏451》并不属于特吕弗最优秀的那批作品,但依然有颇为值得玩味的地方,以下主要说两点。至于电影与原著在剧情细节和思想内涵上的异同,本文不作阐述。
首先是对书籍的人格化表现。
<图片1>
在以《朱尔与吉姆》(1962)为代表的过往作品中,特吕弗一直着力于抒写男女之间的复杂感情;但是在《华氏451》中,女性角色却退居次席,地位被书籍取而代之。于是细心的观众便会有一种感觉——特吕弗似乎将书作为了角色来表现。他在蒙塔格初次读书时以特写长镜头拍摄手指缓缓划过文字,仿佛男主角在尝试与书籍交流;在几场重要的焚书戏中又反复以特写镜头拍摄烈火中蜷曲的书页,仿佛生命葬身于火海。而且,蒙塔格阅读的起点,正是狄更斯名作《大卫·科波菲尔》的第一章——“我来到这个世上。”其意味不言自明。
<图片2>
更有趣的是,蒙塔格痴迷于书后日益神不守舍的表现,也像极了一个坠入情网的人。
其次是在主题上的暧昧态度。
片中出现了一个生活在乡间林中、不受禁书规则束缚的群体,自称“书族”(book-people)。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能背诵一本书,并将书名当做自己的名字。
<图片3>
按常理说,“书族”作为禁书的反乌托邦社会的对立面,应该被描绘成光明与未来的象征,但特吕弗采取的角度却并非如此。我们可以在片尾的场景中看到,“书族”只是在机械地背诵书籍,似乎既没有较紧密的组织,也没有更明确的目标,甚至相互之间都近乎没有日常的交谈。他们仿佛甘愿将自己当成了纯粹传承书的器具,只是被动地等待着世界的改变而不是主动去改变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成为书的化身的人们,并不比禁书规则束缚下只能看电视节目和无字漫画的群体更具主观能动性。
在这样暧昧化的表现下,蒙塔格加入“书族”这一抉择的象征性也变得暧昧起来。
总体上,《华氏451》虽然明显有着特吕弗的个人印记,但新浪潮风格体现得并不算突出。不过,这也让本片相对通俗化了些,没有《堤》与观众那么疏远。

华氏451度Fahrenheit 451(1966)

又名:華氏四五一度 / 烈火

上映日期:1966-09-07(威尼斯电影节) / 1966-09-16(英国)片长:112分钟

主演:朱莉·克里斯蒂 奥斯卡·威内尔 西里尔·库萨克 安东·迪夫伦 杰瑞米·斯宾塞 比·达夫尔 Alex Scott Gillian Aldam 迈克尔·巴尔弗 安·贝尔 伊冯·布雷克 Arthur Cox Frank Cox Fred Cox Noel Davis 凯文·埃尔登 Joan Francis 丹尼斯·吉尔摩 David Glover Arthur Haynes 马克·莱斯特 Michael Mundell Anna Palk 唐纳德·皮克林 Reg Thomason Tom Watson Earl Younger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 编剧:François Truffaut/Jean-Louis Richard/Ray Bradb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