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场第一条字幕是关于纽约的分贝,表明这是一部关于城市的电影,几乎不间断的喧嚣是这座城市的底色。

末日电影中,城市往往作为人们撤离的背景存在,人们从大型都市撤离至郊区、小镇、乡间、森林、荒野乃至保护区,似乎这才是后末日时代的生存之道,《寂静之地》1、2便是如此。即便人们返还都市,很快又面临着再次的逃离(《惊变28天/周》),彷佛都市注定只是现代人暂时的寄居之地。而本片却提出了一个问题:并非乡间的泥土才意味着故乡,城市就是很多现代人的故乡,灾难发生后是否可以返还都市故乡?本片始终围绕“重返城市(故乡)”展开。

开场部分,对一切都充耳不闻的绝症女主却对离开郊区疗养院回到城里看演出表现出了兴致,在坐公车穿过大桥进入城市的时候,她似乎格外享受那一刻的阳光。当发现他们的演出竟然是一场木偶戏时,她感到失望,毕竟木偶戏太无趣、太安静、太古典了,可能她想看的也是一场怪物惊悚片?她的灵魂注定属于现代都市。

与末日电影中主角及其团体通常具有的求生意志相反,本片女主角从未想过求生,开场与男护士的对话中,她说到“如果半小时后我死了呢”,随着电影的进展,我们发现这并非一句玩笑:实际上她已活过了医生预期的寿命,每一秒钟都似乎成了一种恩赐,同时也意味着她在接下来的每一秒钟都可能死亡。如果说末日意味着死亡的威胁降临到每个人头上,那么女主自始就处于她个人的末日中,在双重末日的笼罩下无法逃离。

与同类型题材中主角通常具有的求生手段相比,她太虚弱了,在中后段行走都变的困难,这更加剥夺了她求生的可能。于是一切只关于死亡,她从开始就在通往死亡的途中,如何处置自己的死亡变成了仅存生命的唯一问题。实际上这也是末日电影往往回避却真正值得处理的问题(如同集中营电影):在随时面临死亡的环境中,求生几乎变得不可能,死亡却是可以选择的,如何死、在哪里死成为生命必须做出决断的难题。所以,电影中段的教堂是必要的,这显然是一种安放生命与死亡的方式,当然主角并未停留于此。

最终的目的地是过去常吃的那家披萨店,然而问题也完全无关乎吃披萨(她完全拒绝点外卖),她必须自己坐到那家店里,她必须回到那里,死在那里。

披萨店的隔壁是父亲过去演奏爵士乐的小酒吧,这所城市与这个家庭就这样被简单的勾连在一起。“回家”的主题延续了《寂静之地》一贯的保守价值观(本片中还有一对黑人父子),而“回家”却不仅是“回家”,她同时还是这座城市的真正的孩子。异星生命入侵城市,成为新的统治者的同时宣布了一道关于声音的禁令,“禁声”变成了临时的立法,往日最为喧嚣的城市瞬间变得死寂,一切有死的凡人只能在这强大的入侵者面前俯首,并逃离这座城市。

在人们纷纷浪迹远方之时,作为这座城真正的孩子,她必须留下来代表这座城完成最后的抗争,她同时是奥德赛与安提戈涅。她呼唤往日的声音:喧嚣是城市的底色,这里不能没有声音,这声音可以是噪音也可以是爵士乐。因此在最后时刻,她先后制造出了这两种声音,它们都是属于现代城市的声音。噪声是为了他人、为了拯救他人,音乐则只属于自己与父亲,显然这是属于他们的品味(联想电影开头女主在打油诗里怒喷病友的品味)。在家庭与城市里,她真正意义上重建了自己的生活。

电影可以说是属于女主角个人的归家之旅,也因此电影对男主角和都市人群的描绘只能流于潦草。最后,这部电影也迫使我们去追问:末日题材电影鉴于其属性,是否难以承担更多的思考,毕竟本片也不得不设置一个死期将至的主角。


寂静之地:第一天A Quiet Place: Day One(2023)

又名:噤界III(台) / 無聲絕境III(港) / 寂静之地前传

上映日期:2023-09-22(美国)

主演:未知

导演:迈克尔·萨诺斯基 / 编剧:约翰·卡拉辛斯基 John Krasinski

寂静之地:第一天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