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看完,明明是很安静的节目,却莫名心潮澎湃了,忍不住想说点什么。
为什么这节目特打动我?一开始我当然是冲着周迅去的,她一直是我心中最有灵气的女演员之一。然而逐渐看下去,却发现,这个节目对我来说最好的打开方式,可能是一个所谓已在江湖上游过,阅历过点沧桑的人,在夜深人静时,聆听其他同样为自己职业/事业奋斗过的人回顾、小结,并分享这些思想精华。
表演,归根结底,也是一个工作,一个职业。表演者言,就是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对自己职业的理解、看法、感受。所以这个节目其实非常适合有强烈的想把自己职业做好、想把自己人生过好的人看。任何职业都无妨,因为一切职业是相通的,一切人生也都是相通的,看这个都能有很大收获和共鸣。当然,如果你对表演有兴趣,或者是哪个表演者的粉,这节目也都能满足 -- 既聊了不少表演上的专业知识,也摊开了表演者个人的一些层面。所以本文特意做了一个概括和点评,更方便大家文本欣赏。
那在一起看各期节目之前,必须说一下节目的总体结构。第一季十期,主题分别是:求实、汲取、筋骨、温度、充实、融合、根脉、弥新、磨砺、传承。看,这根本就是“人生进阶十大要点”。不得不说,老大出手,果然不凡。从结构上就经过精心设计,分期主题环环相扣,小至个人,大到团队甚至国家,都可借鉴适用,值得反复回味,从中寻得力量,继续智慧前行。
好,那让我们一起看第一季表演者们各自想传达给我们什么:
1、黄渤 - 求实
开篇就是求实,也就是“要求真实”。在如今相当浮躁的全球大环境下,这个首题很发人深省。黄渤,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演员,第一个出场,于商业和艺术都给这个节目定了格调,就是像黄渤一样既有流量又有深度,雅俗共赏。
那对于演员来说,什么样才叫“真实”呢?演员又如何追求和达到这种真实?
大概因为黄渤是学配音出身,所以就从这个角度聊起。诚如周迅所讲,声音,是表演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真不真实,听就能听出来。黄渤便又顺着这个聊到了拍《斗牛》,在连对手演员都没有的情况下(只有一头牛),怎么演的“真“。这里周黄二人共同点明的一个要点特别精彩,就是好的演员一定要有很强的控制力,也就是专注力,能控制自己和对方的(情绪)关系(控制这点在后面九集也经常出现)。接着又聊到表演真实的局限性,通过《亲爱的》这部电影入手,说明揣测情绪有限度,真实的表演是最难的,真实与想象之间存在偏差,需要找到背后真正的心理依据和事实背景。能做个纪录片式演员是最好的,就是最高级的表演,让你感觉不到在表演。二人也在此又表明,表演只能在那一刻是真实的,并且表演慢慢就会有了套路,好的演员还要不断推翻自己,在循环中找一个平衡。
所以最后二人寄语,就是强调要看清楚,找好方法去学,把真挚的、纯粹的东西保留在内心越久越好,因为一定会慢慢流失掉,最后变得“成熟、防备”。
2、秦海璐 - 汲取
诚如黄渤那期谈到过的,生活经验对演员成就好的表演非常重要,那该如何从过往经验汲取呢?除了生活经验外还有其他可以汲取的对象吗?
于是首先秦海璐指出,汲取表演需要的素材,需要做到理性、判断和取舍。那怎么做到理性、判断、取舍呢?秦海璐和周迅这里就聊到了剧本、背台词。秦海璐的方法是将整个剧本都吃透,不仅自己角色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连没有自己的地方发生过的事、讲过的话也都看过,理顺整个逻辑,这样就无需背台词了,因为到那个时候人物就应该有这样的情感、说这样的话,一定合理。这里秦海璐也提示,好的演员不仅只看自己这一条线,不能只站在自己角色角度,而是要站在编剧角度(有全局观),才能对角色理解的更透彻。
接下来秦海璐又通过《桃姐》谈到“控制力”,就是演员通常有“人来疯“的表现欲,可能会过头,需要收一下,符合角色即可。二人也又由此聊到了“飙戏”,就是演员还会同对手演员中汲取表演,但同时也要能相互给予,相互踩节奏,把这种情绪一起推到制高点。
然后,又通过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回到从生活汲取表演这个主题。秦海璐这里说得非常精彩,就是现实主义题材是最不讨巧的,为什么呢?因为离观众太近了。那这时候演员就要取舍,“大同中求不同“,通过人类共同的情感寻找角色性格特征。这里也自然谈到秦海璐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代表作之一《钢的琴》(插播:本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秦海璐是自掏腰包帮忙拍完了这部戏。
最后在寄语时,这段话我也特别喜欢:从业者一定要有信念,尤其这个对影视行业特别重要,有信念才能有勇气 -- 勇气不是你不害怕,而是你做好承担的心理 -- 你有信念,才可能做好,你要是信念都没有,你肯定做不好。
3、冯远征 - 筋骨
这集,坦白说,我看的不是很舒服。其实这个节目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来的不少嘉宾都喜欢强调自己和周迅“不一样”,比如表演的方法和周迅的不一样等等。这个,只要能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求同存异,并不是大问题。但在冯老师这里,强调科班出身,周迅不是,并且多少有点抬话剧压电影,摊手。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可以说这就是冯老师的“筋骨”。就是冯老师是个相当有个性的人,很坚持自我。
所以节目一开始,冯老师就强调,筋骨,就是有方法、有态度。有方法,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方法。形成自己的方法主要两种,一是长期生活观察、积累;二是临场的灵机一现。经典例子就是冯老师在《非诚勿扰》里塑造的让周迅和很多观众惊艳的那个同性恋角色,就是这二者结合的成果。特别冯老师在私下和葛优对戏时并没有“拽着不撒手“,是临场他突然来的,让葛优老师猝不及防,反而取得了最佳表演效果(葛大爷说他鸡皮疙瘩都起了一身。。。)。而这种灵机一现,其本质还是日常的点滴积累。冯老师也提到了不能依赖表情包演戏,要回话剧重新感受。这里周迅也再次提到“节奏”,通过各个连接点展现角色心理的一种表演技巧,也是对“非套路化”演技的个人理解。
最后,冯老师小结:还是要通过长期的积累沉淀,包括文化、经历、体验等,到最后自然会形成并爆发属于自己的筋骨(类似量变到质变)。
4、奚美娟 - 温度
这一集其实开头看着也不是让人很舒服,但这不是奚老师的问题,而是节目选取内容所致。大概节目还是希望有些“爆点”。
那开篇奚老师表示,“温度”就是生命力,演员要赋予所演的角色生命力,大白话就是好像演活了。于是引用了奚老师早在1997年和周迅一个合作:周迅扮演了一个颇为叛逆的吸毒少女,奚老师是她妈。对手戏时奚老师打了周迅一巴掌。然后节目里奚老师解释,当时导演嘱咐过,万一到时忍不住,可以这么做。那么奚老师做了,也就像上集冯老师对葛大爷那个拽手一样,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刺激”出了周迅最真实的反应。用周迅的话说,一下子都被打傻了(同时也怒了)。但这里奚老师马上情商非常高的夸周迅,说她在这种情况下(在剧里带着气跳起来和她对峙)时,居然没有挡住奚老师的脸,走位还那么精准,否则前面就都白拍了。那么周迅贯穿本节目的淡定高情商在这里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她就顺着奚老师话说,以后凡是有类似戏,她都主动让别人可以没有顾忌,该动手就动手,以给她这种刺激,带来所谓好的表演。
然后又通过周迅扮演的太平公主、林徽因这些离得有点太远的人物来讨论怎么给角色带来“温度”。奚老师那边也用了类似的例子,就是和她本人相差比较大,原先并不了解的一种人。两人一致认为,主要还是靠观察,靠观察得出的细节,包括一些小动作、对小物件的微细反应等,塑造这个角色。这里周迅也提出了非常好的参考意见,就是不仅正面去观察人物,也可以通过侧面,比如别人写此人的书、其他周边参考资料等。
那么主持人又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好的表演能感染观众,甚至影响观众的三观,那么倒过来,表演本身对演员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个问题不错,周迅的回答也很不错,我本人非常喜欢,认为是本期亮点。迅哥说,表演让她更宽容,因为表演能让人更了解人性(体验更多生活和内心),你就知道,为什么人会这样,所以这样,更容易理解。同时也让她更感恩,比如演战争片,没有那些英雄的牺牲,怎么会有和平美好的今天?
5、蒋雯丽 - 充实
雯丽姐的表现我真的非常欣赏。她也是目前我见过的和周迅互动最好的嘉宾之一,在能顺着甚至捧着对方说话的同时还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这个情商、修养都很值得学习。
首先是开篇,雯丽姐对一个演员如何“充实”自己提出了至少两个角度:一是身体,演员没有别的任何可以依靠,只有这个身体,于是平日里的积累都全部汇集在那里,通过身体展现;二是心,就是演员必须把心完全打开,剥离开来,毫无保留的摊开给观众看,不管是美的、痛苦的、扭曲的还是什么。非常精彩的开篇。
接下来二人便通过自己饰演过的一系列角色来讨论怎么进入人物,把自己积累的东西用上去。周迅这里仍然十分谦虚,表示她出道初期的角色是靠“背一些点“,就是套路,到什么地方做个什么。雯丽姐也同样谦虚地表示那时很青涩,不知道怎么演,但她也提示到,反而那个时候的表演更自然。这里雯丽姐也对表演的“设计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就是太设计了可能也不好,有时返璞归真,达到“最好的表演就是不演“是最高境界。但这基本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状态。周迅对此表示认可,并举例,像《听风者》里的角色,她就是更多适用她当下的状态去诠释角色。而到了《红高粱》的九儿,好像很久没有接到这么“有能量”的角色,周迅几年的积累在这个角色上得到了爆发。
然后二人和主持人又讨论了另一个演员常遇到的问题:一个角色塑造成功以后,就会总接到类似角色,所谓的“定型”。比如周迅被认为“冷色调”,蒋雯丽被认为“暖色调“。这里二人都委婉地表示,所有演员都是希望不断突破自己的,不想局限在任何一种类型上。自然就提到了蒋雯丽在《立春》里塑造的经典角色。关键是,雯丽姐短时间内为此增肥30斤,不仅身体变化,心理也完全不一样了。这里周迅也深表认同,表示自己可能也要先吃胖才能有体会、进入这个角色,并举了她的一些例子。
那就引出一个新问题:现在影视剧制作周期越来越短,可能没有给演员那么多的时间去准备。雯丽姐给出的建议是还是尽量找机会去贴近生活观察,即使一两个晚上都会很有效果。周迅这里则提出,不能给演员(男女都是)灌输20到30岁是最美好的十年,因为随着阅历增长,内心会更丰富,才能让角色更有深度。但周迅也很理性的说到,有时候观众不那么宽容,希望你永远活在年轻、或者他们喜欢的角色那个时候,但怎么可能呢?所以不能固守。雯丽姐也补充到,一定要多靠心,如果观众只看你外表,不会太久,有丰富的心,才能延长表演者的时间。
6、吴君如 - 融合
吴君如是我相当喜爱的一个香港演员,这里请她来谈“融合”,那重点自然是怎么克服香港和内地的差异。但君如姐并没有局限在这一处,而是先站在更大的格局上表明,一个演员的根本是要“随时的开放”,这种开放是包括文化、背景、语言很多方面的。周迅表示认同,而且补充演员之间会互相启发,所以必须诚恳,做好准备,和对方磨合在一起。
君如姐这里又通过《如果爱》周迅的例子,表明一个角色本来可能有个设定,但演员可以突破这个定,赋予它新的生命,就是演员和角色的融合。周迅也表示很羡慕君如姐自由的表达状态。便聊到二人各自基本功的训练。吴君如出身于香港无线培训班,练了武术、舞蹈、哭笑等各种基本功。周迅虽然不是出身科班,但学舞蹈有相通的东西,并且在学校学到表演方法当然好,但最终还是要自发的想要表演到什么地步,还是需要通过对人性、生命的观察和领悟。这里君如姐也说了相当赞的一句话:基本功是功底,没底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用,但是现场还是要破掉,才能有新鲜感。
两人顺着对演技的领悟也又聊了一下。 君如姐表示她非常喜欢演草根人物,比如《岁月神偷》,为了家人和生活每天都很投入,真正的港人精神。并聊到《东邪西毒》和《东成西就》,当时最好的一批香港演员同时拍两部截然不同的电影,尤其《东成西就》里面有很多帅哥美女放下“偶像包袱”。君如姐又很赞地说,因为(刘镇伟)导演很相信喜剧,而演员很相信他,各方面都融合的好了,所以自然出来效果好。
最后自然回到香港和内地在演戏上的差异。君如姐表示这个差异在变小,以前香港商业电影控制很严,节奏很快,演员也要很快进入状态,而内地则不是。又举了《煎饼侠》这个例子,导演很聪明,让香港明星演自己,还有《捉妖记》和《妖妖灵》,内地的节奏也越来越快,两岸合作的越来越好。这里也又夸了周迅,就是她“没有地域性”,演什么地方的人都可以。周迅说因为她没有考虑对方是哪个地方人这件事,就是“他是个人”。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自身生活丰富,能接受来自不同背景的演员,才能“融合”。
这之间君如姐还有一句关于喜剧的经典诠释:演喜剧需要非常好的心理状态,否则搞笑是硬来的,观众就很难共鸣。而喜剧成功与否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观众笑不笑,所以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7、段奕宏 - 根脉
段老师蛮可爱的。那么谈演员的根脉,当然要追寻一个“初心”,就自然聊到他当年如何克服了巨大的艰难困苦考中戏三次。这里种种艰辛是很多了,包括坐几天的硬卧从新疆伊犁来到北京,初考被刷下来,然后自律性变强,逼自己坐板凳再次准备考试等等。这里周迅就问了很好的一个问题,这种强烈的一定要上中戏的愿望是怎么来的。段老师笑着说,因为不知道结果的严重性。(hiahia)
那么再继续追寻段老师确定要走演员之路的根脉。段老师表示,当时即使考进了中戏,还是很自卑,没有安全感,因为他觉得自己太不打眼。但反而也因此有了动力,在这种适者生存的压力下把心安下来,继续努力。新疆伊犁的生活确实让他很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而演员这个职业让他遇见自己、面对自己、探索自己,带来莫大幸福。
但这条路当然走得并不很顺畅。当被问到在人生哪个节点上找到了当演员的自信时,段老师表示,在今天其实都没有。因为会遇到各种角色,而很多角色离自己非常遥远。没办法,就只有体验生活,用看似最笨拙但却尽本分的办法去满足表演的要求。用他的话小结,就是在经历了选择梦想、确立梦想的挣扎后,现在仍经历着坚持梦想的风险。但作为一个表演者,应该喜欢这种风险,要有点一意孤行的疯狂劲儿,才可能成为好演员。
然后他和周迅又交流了演技方法的一些心得。比如《烈日灼心》烟头的设计,《橘子红了》的小脚鞋等。就是可以通过化妆、服装、小道具等帮演员进入角色。段老师也表示,他对表演是不拘方法,就是什么方法派都可以。并且演员固然要感性素质,但最后的选择和判断一定是理性的,才能塑造出不可复制的人物,达到“下意识的真实”。周迅也表示,有时候会有“突然飞出去”的一些东西,没办法控制。这里二人其实殊途同归。所以最后周迅也又强调,发现自己,其实也是发现不同的人性。
8、赵立新 - 弥新
看完这期之后我第一反应是,以前一部赵老师的戏也没看过很遗憾。赵老师是个真正的读书人,温文尔雅,谦虚低调,说话非常有水平。
对于弥新的理解,赵老师开篇表示,就是“任何时候都不旧“。从个人经历来说,他早年考上中戏编剧班,后又保送学导演,还去俄罗斯留学了一趟,最后回来学表演,用他自己的话说,好像”一个书呆子不断回炉“。周迅则是早期通过自己看电影学习,两人就聊到了在学校里学习表演有什么不同之处。赵老师就说在俄罗斯留学时,课堂也并不理论枯燥,还是挺有趣好玩。然后赵老师分享了一个有意思的事。就是那个时候中戏没人敢出去拍电影,因为当时的风气是排斥影视。而巩俐却出去拍了《红高粱》,开始还被大家不屑,但在巩俐拿了金熊奖之后就没人说话了,从那以后学校风气也慢慢转了。在这里赵老师还对91年就开始拍电影的周迅表示她才是前辈。
所以,虽然戏剧表演和影视表演很有区别,但赵老师和周迅对表演的基本要求还是互相认同的。包括一定要真诚。赵老师通过“打巴掌”这个例子表示有时候不能在意这些,演员要“真给”。而且要少点私心杂念,不要表演时想着“光打的怎么样,我这个角度好不好看“这些,否则说台词好像有两张皮,感觉不到人物,也不能带对方进去。两人也对背台词这个演员基本功也交流了意见,赵老师表示这是份内之职,但不能做复读机,要演出来。那就自然提到赵老师《大先生》话剧三万七千多字的台词,都一气背下来,连提词器都没有。并且赵老师进一步点出,有台词说的时候还不难,更难的是没台词说的时候。特别当两人都不说话,就盯着对方,无力可借。所以赵老师小结认为表演是80%天赋+10%技巧+10%悟性。
两人之间也围绕着“弥新”这个主题进一步讨论,就是演员往往会有惰性和惯性,所谓“安全性表演”,那要怎么才能走出这个。周迅就用《画皮2》《如懿传》举例,尝试不提前准备、改变表演习惯、打破节奏等。最后两人一致认为,好的演员还是要一点一滴的把自己所有思考、感受、经历都汇聚起来,到一定量自然质变,这就是“时间越久,越有光彩”,所谓弥新的根本。
9、王千源 - 磨砺
王千源真是太可爱了,他是我第一季看的最高兴的一个嘉宾。隔着屏幕你都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种“逗乐“的幽默感,然而他演悲剧人物却又能让你瞬间想哭。
那么千源哥对磨砺的理解,就是“锻炼”。锻炼是最好的老师,让人更勇敢、有力量,可以把不切实际的想法都统统抛到脑后。一个演员如果没有经过别人没经历过的苦恼、烦恼,就难有那么丰富的情感。有这些情感经历,演员才能内心充实,但内心充实了,表演出来还要一个层次。所以千源哥反复强调,不管大角色小角色,都要认真对待。这里周迅也补充说明,她要是一直拍戏,也会磨掉一些东西,机械化,所以她不想把角色定的太死,然后去现场发挥。
两人便又聊演员需要什么样的历练过程。千源哥说,好好工作,把每天都当最后一天。这里他也表明,演戏,可以很艰苦,也可以很轻松,但如果一个演员知道怎么可以演的更好,一定会痛苦。他就讲述他的心路历程:大学研究了人四年,毕业却分配到儿艺。直到有次给北京智障儿童表演,那些孩子围着他们问猫头鹰爷爷石头爷爷什么时候还会再来,他觉得,不能为每天三十块钱把世界上最真挚的观众给抛弃了。不能老想演好的角色,重的角色,要是一辈子不来呢?
这里自然也就聊到他得影帝的《钢的琴》。千源哥玩笑说当时被导演骗去的。拍的时候就没钱了,胶片都买不起,常常一天只拍一场戏,然后等到借来钱,买到胶片再继续拍。周迅点评说这一路都是感情。然后周迅很欣赏《解救吾先生》那个大反派角色,说看的时候都站到他那边去了。王千源就说,演任何角色,不管好人坏人,首先要可爱。而且人往往可能前一秒还做好事,后一秒却又动了坏心要做坏事,人的一瞬间感觉无法把握。这里又引用了《解救吾先生》大反派被执行死刑前临别母亲的戏。(真是演的精彩绝伦,你看了就懂)。王千源就讲述怎么准备这场戏。之前还特意和狱警聊,但仍找不到“要死”的那种感觉。后来他琢磨着这时人脸应该要耷拉着,就专门找朋友熬夜,又找音乐抓那个情绪。最后出来特别好,现场导演都哭了,旁边许多工作人员也都哭了。所以,千源哥说,演的好不好,不需要听别人说,也不用看对手,演的那个时候自己就知道了。而且如果演的好,总是在那个状态线上,怎么剪,就是个背影镜头,都好。
于是又聊了两人得奖的经历,二人都是影后影帝级别了。都表示,得奖当然高兴,但就瞬间那个快感,过后还是该干嘛干嘛。所以最后,千源哥再次强调,要珍惜每个角色,大的角色都是从小的来,不忘初心。其实基本功早就学会了,只是有的人坚持一半就不做了,但有的人坚持到60岁,可能就不一样了。
10、王庆祥 易烊千玺 - 传承
既然是谈“传承”,当然需要前辈和后辈的一个互动,于是这期同时请了老戏骨王庆祥和新秀易烊千玺。这也是第一季最后一期,也呼应了节目最开始定位的“流量与深度并存”。
那么王庆祥老师首先阐述了他对表演传承的理解,就是望 闻 问 切,观察思考应用,常看常新,是前辈对后辈的责任。易烊千玺也很谦虚的表示传承就是向前辈汲取知识和记忆,并就此请教周迅《画皮》和王老师《一代宗师》的表演心得。王老师和周迅首先聊了表演技巧,比如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很实,每天花很多时间想这个角色,导演王家卫善于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你相信等。这里周迅也强调表演环境非常重要,比如演到一半看到眼前的桌子上有灰,可能就会被打乱。王老师这里还针对传承主题说《一代宗师》里他的角色就是想要传承,让新人出头,有容人之心,让叶问接班(“宫家的门槛高,但从不出小人”)。
然后易烊千玺聊了他要上的两部新戏,《艳势番之新青年》和《长安十二时辰》,也都是剧组氛围很好。王老师也又夸了易烊千玺,走心、特别用功。说遇到这样好的演员,就“戏从对手来”,随他走,刺激自己戏都不一样了。周迅也用《大魔术师》和梁朝伟、刘青云这样的演员合作示例,说梁朝伟给了她提示,发生什么就是什么,不刻意去演。王老师也同意,人在最松弛的时候最睿智。
这里易烊千玺就又请教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是凭感觉去演,还是先揣摩剧本很多遍?周迅表示自己比较感性,多看剧本感觉就没有了,或者控制着情绪到时再拿出来。王老师表示看剧本时做一个旁观者,不能定太死,留点距离感、新鲜感,现场发挥。然后又聊了周迅和易烊千玺在《小王子》里声音的合作。这里易烊千玺对导演的点评回答说,因为他到现在经历的比大多同龄多得多,心理上复杂的感觉更多一些,所以没有刻意用小孩子的声音去演绎。接着又交流了练台词、舌头、嘴巴发音、音色等表演技巧。
最后,主持人表示,恰好是老中青三代,请三位总结传承。周迅表示演员需要诚实的品质,还要定力,所以现在年轻演员可能要更努力,更准确的去看剧本和片子。而王老师则说主要靠坚持,并同时又出经典之语,人不把我当回事的时候,我一定把自己当回事,要自信,坚信自己;但人把自己当回事的时候,切记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易烊千玺最后表示作为后辈,今天汲取到了很多片场拍戏上的经验,很有用的传承。
好,那么第一季十期我们一起看完了。我相信你应该早已发觉,这十二位演员对表演这件事的理解在最高层面上是相通的,比如出现频率最高的真诚、观察、体验、控制等等。其实,任何职业,做的最好的那批人的心得都是一样的。这个节目比较有意思的另一点是,虽然乍一看挺清淡,但越仔细看,会越发现暗流涌动。这种“大”的演员,也就是职业上顶尖的人群,其实内功都很强,各自的能力、悟性、素养,在互动中还是可见一斑。这里必须夸一下周迅,自控力真的很强,情商很高,十期表现基本平稳,顶尖花旦当之无愧。其他嘉宾也都各有特色,有很多闪光点。
另外,上面有些并非一字不漏的原话 -- 这个一方面很难做到,另一方面从口语转换到书面也必须有个编辑才读起来顺溜。而且虽然每期时间不长,但信息量非常大,有时金句一串串的,内容很密集,我也尽力概括了大多数内容,这篇长文不容易,诸位看着理解就好,喜欢就请点个赞!

今日影评·表演者言 第一季(2017)

又名:Movie Talk

主演:周迅 黄渤 秦海璐 冯远征 奚美娟 吴君如 蒋雯丽 段奕宏 赵立新 王千源 王庆祥 易烊千玺 陈旻 瑶淼 梁植 

导演: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