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政治运动进一步风起云涌,血统论的盛行导致了无数人终生的遗憾与悲剧,《井》的女主人公徐丽莎(潘虹饰)便是其中之一。因为“出身”不好(资本家女儿),大学刚毕业的她被分配到一个乡镇药厂刷瓶子,新上任的科长朱世一(李志兴饰)看中了丽莎并坠入爱河,把她从刷瓶车间调到了实验室,而丽莎从中得到了关怀和温暖,很快两人结婚。但她没想到,这将使她的生活和事业踏入漩涡。婚后她发现丈夫的狭隘和封建使她不能忍受。
他们生活在一条南方的小巷里,小巷中央有一口井,没人知道它的年龄,街里街坊每天一边打水一边围在井边议论家长里短,周而复始,这口井似乎成了人们沟通的桥梁,有一天,通知要安自来水,这一安就是二十多年。
丽莎不甘于作传统意义上“合格”的贤妻良母,她无法忍受无聊的生活琐事的羁绊,无法忍受婆婆为了几毛菜钱而喋喋不休,在她内心深处,始终有得到理解和获得自由的期待,她渴望有意义而纯粹的生活,而丈夫却是一个刻板、保守的男人,不好也不坏,平庸无为,给不了他这些。她打掉了孩子,这加剧了婚姻的危机。二十年间,他们的生活平淡地继续。
文革结束,知识分子重新得到重用,到了八十年代,丽莎已经成为知名的医药工程师,她在事业上终有所成就,而她的丈夫从领导岗位跌落下来,成为不再重要的人。此时丽莎在经历了多年的压抑后与同科室的童少山产生了感情,她认为童能够理解她,爱护她,但最后一刻童少山退缩了,他做不到丽莎那样忠于自己的感觉,那样纯粹,他在乎别人的看法,这无疑给了丽莎最后一击,在容忍了长久的压抑和无助之后,失去最后一丝希望的她点燃一支烟,走向了那口井。
丽莎渴望选择生活选择幸福当然没有错,只是那个时代,这被视为离经叛道,有违女人的道德。那些街坊邻居也没有错,他们亦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习惯于热心干预别人的选择权,他们善意地“劝合不劝离”,他们不求有高质量的生活而只求平稳活下来,所以他们也无法理解丽莎对于个体幸福的追求。丈夫也没有错,他同样是被时代愚弄的受害者,他在被社会抛弃后又极度恐惧被妻子抛弃,所以当他看到妻子与童少山在工作上逐渐成为知己时恼羞成怒,这种心理是不难理解的(这种心理一定在当时存在于很多人心中,很多在文革中只手通天的人后来都一落千丈,境遇悲惨,如蒯大富、聂元梓、谭厚兰等著名的红卫兵领袖,甚至连党的高层人物如江青等亦是如此,不要说普通人了),正是这种心理落差使他变得多疑,变得极端,变得不择手段,而他越是这样,他们之间的裂痕就越大,最终无法收场。那究竟是谁错了?我姑且只能认为是时代的过错。
时髦的服装店,熙熙攘攘的商客开始遮盖这条小巷以往的寂静,只有那口井依然还在,无论世事如何多变,那口井永远保持沉默。围绕井生活的人们已经盼了二十年的自来水,影片的结尾,又在进行自来水施工的时候工人对老街坊说这次肯定通了,但如果自来水真的通了,那口陈年老井依旧会扎在人们心里。似乎告诉我们,旧的时代还未过去,新的时代还未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