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一部电影中讲述3到4个故事,你为什么不拍几个短篇?因为凑不成90分钟的长片,你的电影就没法在中国的电影院上映,你就赚不到钱。这就是我对《北京爱情故事》和《私人定制》的贴心理解。如果电影故事都是攒出来的,你就不应该当个剧本编剧,你应该当个短片小说集或是笑话集的主编。如果要当一个真正的电影人,那就看看比利时导演范荷布鲁克的《“浪漫”餐厅》(又名罗曼蒂克餐厅)。它将毫不相干的4个故事在同一时间(情人节晚7~10点)、同一地点(“浪漫”餐厅)有机完美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
       这是2014北京电影节中我看的第一部作品,当时电影厅内除了放映员和负责字幕播放工作人员(在漆黑的环境中长时间看电脑,保证字幕的时序对准,向这位女孩表示致敬),不多于10人。国内网站上又没有该电影的影评,大部分的影迷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我就不剧透了,只讲我看这部电影的感受。
       这部电影有4个相对独立的爱情故事,各故事之间的联系采用松耦合的方式。随着主厨完成头盘、汤、副菜、主菜、甜品,各个故事逐渐推向高潮。整个电影场景的色调是暖色的,有浪漫的气氛,但中低位镜头的近景人物基本上都是削顶的和半身的,暗示了紧张与不和谐。音乐基本是大提琴演奏主旋律,弦乐合奏伴奏的小调音乐。场景有4个,后厨、餐厅、厕所、门外的街道,餐厅场景为主。单一场景的电影有很多,我最推崇的是《狙击电话亭》和《咖啡》。
       4个故事分别代表重拾的爱、盲目的爱、消逝的爱、背叛的爱。我想导演也许只想表现一个真正的主题,那就是——人们对爱充满了期待,却敌不过内心的自私。A期待重拾年轻时放肆的爱,B期待拥有双重人格的完美情人,C期待爱情能够永葆青春,D期待背叛的爱人回到身边。无论他们如何的期待,结果都是因为满足自我的私欲而不为爱做出任何牺牲,终究会选择最利己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爱情故事。在爱情中的人是自私的动物,却期待着无私的爱情。自私源自理性,滋生于现实,人在爱情中是感性的,却往往做出最理性的决定,这就是导演对电影名字中“浪漫”二字最大讽刺。
       那么导演对爱情的态度是消极的吗?也许不是。一对同性恋伴侣深情的接吻、后厨小伙子看着爽约的暗恋对象的期待眼神、一对年轻恋人交换礼物时放肆的笑声、一对暮年老人牵手离去的背影,这都暗示了导演作为造物主对浪漫的永恒的爱情的期待,也是导演作为一个世俗的人的自嘲。
       世间如有纯粹的浪漫,它的基础就是纯粹的现实。

浪漫餐厅Brasserie Romantiek(2012)

上映日期:2012-12-19

主演:芭芭拉·萨拉菲安 肯·德·布沃 菲利普·佩特斯 

导演:Joël Vanhoebrou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