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剧透。禁止任何形式转载。
本片故事并不复杂,豆瓣怜悯的页面简介(2018)说得清清楚楚:
年约45 岁的律师的妻子发生事故并陷入昏迷,事故发生后一段时间都在私人医院就诊。因妻子事故造成的悲伤已成为律师生活最重要的元素,甚至给了他一种成瘾的愉悦感。他感觉生活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好过。有一天,他的妻子从昏迷中醒来。她的回归从根本上改变了他那充满悲伤的日常生活。悲伤被喜悦取代,但他渴望回到昔日。他开始想尽方法来吸引他人的关注和怜悯。他必须摧毁任何快乐的时刻——这起初只是他的总计划的一部分,但后来他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
但本片有趣的是令人想到欧格斯-兰斯莫斯(Yorgos Lanthimos)的作品。这种关联是正确的,有根基的:一是本片编剧埃夫西米斯-菲利普(Efthymis Filippou)是兰斯莫斯的御用编剧,合作了狗牙(Dogtooth, 2009),阿尔卑斯(Alps,2011),龙虾(The Lobster, 2015),圣鹿之死(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 2017);二是本片亦属于2011年后逐渐兴起的“希腊诡异浪潮”(The Weird Wave of Greek Cinema)中一员。兰斯莫斯是该浪潮的领军人物,而埃夫西米斯也是该浪潮的编剧拥趸。其编剧作品均为诡异浪潮作品,除了本片和与兰斯莫斯合作的作品,其剩下的唯一一部作品也是献给浪潮女导演阿锡娜-瑞秋-特桑阿里(Athina Rachel Tsangari)的海上骑士(Chevalier, 2015)。而本片导演,巴比斯-马克里迪斯(Babis Makridis),无疑后生可畏,用两部长片(车中人/L,2012;怜悯/Pity, 2018)就站稳了浪潮脚跟。新片--怜悯--在圣丹斯首映(车中人也是圣丹斯首映),打开了国际知名度。
但不同于多部浪潮作品的非真实背景设定,本片故事发生在合理的,现代集群化的小社区中。相比于反乌托邦(龙虾),希腊悲剧的现代化表达(圣鹿之死),集权具体化(狗牙)等利于非真实背景设定来突出服务主题,并且不需要观众考虑其合理性而直接深入背后命题思考的表现方式,本片需要考虑观众对故事的接受能力和代入能力。非真实设定的另一好处是对于明喻和隐喻的合理转换和美学性思考,人物动机不会收到现实桎梏,而直接通过夸张乃至形而上的方式体现作品内涵(Psaras, 2016)。
本片,虽然主题--集群关系和怜悯内涵--是扎根于现实平台的,但仍需要考虑如何营造疏离但可信的现实环境。个人认为,本片在背景现实性的表达上虽然不完美,但的确营造了疏离现实感,但这种现实感是割裂的。现实体现在空间设置,人物关系和穿着表现上,可以说外部空间上都是合理现实的;但是在内核主题表现方式上由于还是延续了传统诡异浪潮的机位,配乐,故事转折等方式,而进行了疏离表达。比如打牌的一场戏,整场戏如果摒弃对话,那就是传统的处理方式,非常现实性,但由于加入了对话内容和面无表情的经典表演方式,而显得不合理。结尾医院一场戏也是一样,在进入病房前的处理方式上都是合理的,但是最后的亲吻动作立刻拉开了距离感,医院戏的机位也在最后让人想到圣鹿之死。简而言之,本片明显尝试在现实和非现实中达到疏离的平衡感,但这种尝试无疑是失败的。观众接收到的主题信息都是非现实的,及其遥远而不是疏离的;既然如此,如果直接设定在虚构社会,可能会更有冲击力。但是,这不能否认本片在诡异浪潮这一类别下的尝试。近一两年年,多部作品都在尝试如何不通过设定的方式而营造疏离冷漠的氛围,有的是通过历史题材(宠儿,The Favourite, 2018),有的则是通过主题现实性的表达,比如本片。如果稍微放宽浪潮限制,那么有些作品是通过某一两个人物的非合理(过激)性格或活动与其他合理人物形成对比而表现影像现实和生活现实的疏离感,比如假期(Holiday, 2018)。但不论如何,疏离氛围的营造一直是诡异浪潮的标志,而针对如何营造的探析并不同于其他批评(Grigoriou, 2015),这是一种某种程度上赞扬的表现,而不是对手法的彻底否认。
在其他方面上,本片大体遵循了希腊诡异浪潮的方式,虽然也略有不同。
类似影片疏离感的一大体现是边缘主角的身份设定:例如职业和影片无关,过于奇怪的性格等等。但本片的主角身份并无不妥,实际其职业和最终的结尾恶化是完全相关且合理的;性格上,也是一步步被社会改造的,整体的变化只能说是过激而不能说是奇怪或者边缘(试想想,谁没有想通过破坏什么的方式而获得别人的关注呢?)。
本片另一疏离感的设定是通过合理活动的“不怎么合理但可以接受有可能发生”的多次使用。比如冲澡时站着不动而伙伴则一直在动。这种对比明显拉开了现实和电影的距离,但是可以被现实解释的,比如主角可能在想着什么。又比如和儿子对话时要求不弹奏欢快的歌曲,然后随即唱起了挽歌。和钢琴老师比手的大小等等……这种跳动和对比是值得称赞的。但是,正如Nikolaidou(2014)在表演美学所提到的,这种变化的界限一旦没有掌控好,就会容易形成观众发笑的“幽默”现象。这种娱乐化对于疏离的冲击是致命的,因为这代表观众识破了导演的“诡计”,让影片的感染力大大下降,人物的性格塑造和结尾动机形成的信服力下降。
具体表演上,本片还是采用了面无表情的方式来凸显情绪。虽然尽量压制表情表达,简化动作行,但本片或者说这一浪潮和布列松的的“模特”概念完全不一样。布列松强调极简,“遵从人的自然,而不要求它更易触摸。”他认为思维是虚假欺骗的,而相关的表情也是非真实的,是受困于自身的习惯。他强调忘记意志和思考方式,只接受导演对于动作的安排(Reader, 2000; Tomlinson, Baron, and Tomasulo, 2005 )。经典作品有驴子巴特萨 (Au hasard Balthazar,1966), 穆谢特 (Mouchette,1967)等。
但“浪潮”中的表现则更像是为了符合电影的设定而进行的特殊表达。其中的疏离感也是分散不连贯的。情节抛弃情绪只强调动作和故事的进展,但有时又能明显感受到情绪(开头哭戏,过程中想哭哭不出来,结尾哭戏;和他人的程序性拥抱等)。一方面用情绪服务主题,一方面又尝试抛弃情绪,虽然有这种不时的对立,但整体而言,给人的感官还是克制的压制情绪的。
一些小的方面上,能看出导演对浪潮的熟稔。比如配乐多用弦乐,尤其是小提琴。宗教吟唱上强调情绪和吟唱情绪(多为激烈的)和现实(多为冷冰冰的)的对比。设置上的极简风格,颜色上从属于黑白灰,彩色极少出现即使出现也是单独的而不是混杂的(比如粉色上衣)。颜色变化顺从故事的变化,比如妻子苏醒后出现的绿色和窗外的红花,多个颜色的杂交(客人聊天时的颜色)。结尾在没有怜悯,而自寻怜悯,最终恶之花盛开时换下的从阳光画作换位黑白的无依无靠的波涛汹涌中的独行船。对于肢体动作的极其约束和对于机械重复的强调和被打破时的不安(蛋糕的一条线,和调查案件时往复的挥舞手臂要求再大声一些等等)。
而在主题表现上,本片就稍显青涩了。在45分钟妻子苏醒后,本片主题便昭然若揭了:现代社会的冷漠和疏离与虚假关怀;自言自语的怜悯和冰封下的情愫恶化。当然,彻底否定主题的直白是过激的,尤其是后半段的确有了小高潮的欺骗性(烟雾弹)和结尾的大恶化(弑父情节的出现和案件的对照令人不寒而栗。儿子关上门后的无声也力道十足),但本片由于有默片式的讲解和推进,让变化显得理所应当,进而弱化了主题的社会批评性和整体进展的不可预知性。Crump(2018)直接使用了“令人挫败的”(frustrating)一词来表现对于主题表现手法的失望。的确,相较于本片在表现形式和设置上值得玩味的地方,本片的主题表达实在是弃之可惜但嚼之无味。
但是,我仍然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希腊诡异浪潮,虽然2011年才第一次大规模进入观众视野(Rose, 2011),而且相关的学术分析研究还较少,并且缺乏理论根基和影响根基,观众认知暂时还无法跳脱导演化,风格化,作者化(尤其是仅关注兰斯莫斯);但这的确是一座值得挖掘延伸的大宝库。而马克里迪斯,给予了人们希望。
引用:
Crump, Andrew. "‘Pity’ Swings Too Dark In Its Satiric Portrait Of Sorrow." January 19, 2018. Accessed
February 9, 2019. https://theplaylist.net/pity-sundance-review-20180119/.
Grigoriou, N. "Is Yorgos Lanthimos’s The Lobster the new Dogtooth or is the Greek Weird Wave
turning towards its end?’." Eleftheria Online (2015).
Nikolaidou, Afroditi. "The Performative Aesthetics of the “Greek New Wave”." Contemporary Greek
Film Cultures, Special Issue of Filmicon 2 (2014): 20-44.
Psaras, Marios. The Queer Greek Weird Wave: Ethics, Politics and the Crisis of Meaning. Springer,
2016.
Reader, Keith. Robert Bresson.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0.
Rose, Steve. "Attenberg, Dogtooth and the Weird Wave of Greek Cinema." August 27, 2011.
Accessed February 9, 2019. https://www.theguardian.com/film/2011/aug/27/attenberg-dogtooth-
greece-cinema.
Tomlinson, Doug, Cynthia Baron, Diane Carson, and Frank B. Tomasulo. "Performance in the films of
Robert Bresson." More than a method: Trends and traditions in contemporary film performance
(2005).
"怜悯 Oίκτος 页面." 2018. Accessed February 9, 2019.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7046646/.
涉及影片:
Au hasard Balthazar, 1966, by Robert Bresson
Alps, 2011, by Yorgos Lanthimos
Chevalier, 2015, by Athina Rachel Tsangari
Dogtooth, 2009, by Yorgos Lanthimos
Holiday, 2018, by Isabella Eklof
L, 2012, by Babis Makridis
Mouchette, 1967, by Robert Bresson
Pity, 2018, by Babis Makridis
The Favourite, 2018, by Yorgos Lanthimos
The Lobster, 2015, by Yorgos Lanthimos
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 2017, by Yorgos Lanthimos

怜悯Oίκτος(2018)

又名:哭上瘾(港) / 求求你,同情我 / Pity / Oiktos

上映日期:2018-01-19(圣丹斯电影节)片长:97分钟

主演:埃夫多夏·安卓利达基 乔治娜·克莱斯基奥蒂 扬尼斯·德拉科普洛斯 马基斯·帕帕季米特里乌 埃维·萨乌利杜 诺塔·泽尼亚夫斯基 

导演:巴比斯·马克里迪斯 / 编剧:埃夫西米斯·菲利普 Efthymis Filippou/巴比斯·马克里迪斯 Babis Makrid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