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5-03-22

邻居:筒子楼里的居民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十年动荡后的第三个年头”(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到1976年,大概就是1979年的事情),我国刚刚恢复正常的生产建设,住房紧缺的困难现实,以及解决住房紧缺问题过程中的一些复杂情况。

电影发生在一栋改成职工住宅的原大学生宿舍楼里(居住条件接近所谓“筒子楼”状况),主要的住房问题就是人均面积过小。每户只有一个居室,全栋没有厨房。这样造成的困难就是,大多数职工都已成家,有的还有长辈,三代同堂,相互间没有隐私,还会互相干扰。

比如,在职的建筑师有时和同事讨论改图(那个年代还是木板上手绘)、市里的干部要思考群众工作怎么处理(类似“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那种,烦恼的要吸烟,有条件还要来回走),这个时候就只好请其他家人到房间外等候,或者家里即使有病号也要顾大家舍小家忍耐一下烟味儿。

在困难条件下,我国宿舍楼道设计标准本来相对较低,仅仅用来通过的空间,还要拜访厨桌炉灶,影响原本通过功能,做饭也不方便,并且还带有安全隐患。影片中,建筑师章师傅和同事讨论方案,他的小女儿晶晶就因为在满是炉灶的走道里没人看护,被灶上的开水烫伤。公共厨房虽然一方面方便了邻里之间交流感情(谁家包饺子、下火锅,几家都共着吃,你家葱没了,我家这边拿几根,啥事没有),可是面积太小,走来走去,砸个锅碰了碗总不能避免,卫生状况也难以维持。

影片也反映了当时的几个解决方案。应急的方法是搬出去一户,将那间房辟为公共厨房。可是,正如影片中矛盾的一幕,这也是相当不容易的,没房户还在排队,这一户前脚走了,可能马上就安排另一户入住,这入住的一户还是到处托人走后门才得到的指标。原来的住户忍受没有厨房的痛苦,想走后门给楼里谋福利,却因为关系不够或者走错了门路,赔了夫人又折兵,闹出了矛盾。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快些盖新房,安排群众入住。影片中交代当时进退两难的状况就是,国家没有那么多钱一下子满足大量群众的需求,只能先拿出钱支付可以盈利的生产性项目(影片中是一栋接待贵宾的高级旅馆)。这些可以揩油徇私的大型公共项目的审批建设过程中,不合理的贪污腐败的出现,再次激发群众矛盾。

盖了新房,在职干部就像先满足自己家里的需求,有公共项目,上级领导就想借附属工程的名义为自己牟利。

这个时候,千篇一律的国产老片中,那个牺牲自我,只为他人的伟岸老干部形象就出来调和矛盾了。结局依然是圆满的,贪污腐败的附属工程被制止,正当的公共项目得到群众理解建起来了,新居民楼容纳了筒子楼里的老邻居后大家依依不舍聚餐告别,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担当最后含泪煽情的工作,自我牺牲的老干部形象得到升华。。

套路是一方面,电影一样不少,缺乏耐心喜欢贴大字报昔日轰轰烈烈的小红卫兵、经历文革不再说话的知识分子、遇到困难就习惯走后门的热血公社老队长、永远善良慈祥的白发奶奶以及出来圆场的“邓小平式”老干部。

现实状用简洁的方式基本呈现(虽然还有一些问题没有顾及到,比如,只考虑了平面矛盾,那么高一栋住宅楼层与层之间居民的矛盾,上下楼的不便;如厕和洗澡问题;户之间的安全隐私问题;不同季节时段的问题等等),影片在1981年上映,及时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居住现实,但还不够丰满。

邻居(1982)

又名:Neighbours

上映日期:1982-05-17(中国大陆)片长:104分钟

主演:郑振瑶 王培 许忠全 王憧 冯汉元 李占文 袁牧女 

导演:徐谷明 / 郑洞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