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报上看到有关外交部解密文件的报道,其中有一文件是关于抵制电影《六福客栈》的,认为这是部辱华电影,因此要求驻外机构组织华侨不要参与出演。据报道,这项工作做得很好,不少接到电影邀约的华侨纷纷拒绝。不过这部电影却也终于拍成,饰演主角是大名鼎鼎的英格丽.褒曼。
  不久前,我看了这部电影。说实话,在我仅有的电影常识中,根本就不知道这部电影,如果让我挑选好莱坞电影,我怎么也不会去选之部电影,之所以会去看完全是因为那篇报道。但是我被这部电影感动了!
  这部电影描述的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英国的女佣,自愿到中国当传教士,当然从身份到资历她都是不够格的,但她通过努力,一边学习一边筹钱,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北方一个贫穷小镇开始了传教生涯。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侵占当地,她带领几十名因贫困战争失去父母的孩子逃离该地,爬山涉水,历经艰辛辗转到后方。这本来应该是一个传颂的故事,就像当年宣传的白求恩,柯棣华,现在歌颂的拉贝一样,但是这个故事却湮没了多年。
  是的,这是一部西方视角的影片,在影片中几位主要华人基本上是清末民初的打扮,那位县长长袍马褂,瓜皮帽山羊胡子,而且形象都显得很委琐,那位厨师缩头缩脑,像个油滑之徒,尽管影片中也表现了他们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表现最好的一个男主角却不是个真正华人,而是个混血儿。而女主人公则有教主的感觉,不仅自己能干,办起客栈,还是县长的重要倚仗,她解决县里难以解决的问题,只要她出面,监狱的暴动也能平息,最主要的是她的爱心,收养孩子,保护孩子,特别在跋涉路途中省下食物给孩子吃,虽然中间也表现了国人为了孩子不被日军发现,把敌人引跑,最后牺牲了自己生命的镜头。最后的镜头是,当筋疲力尽的孩子簇拥着她到达我方城市时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完成了她的形象塑造。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影片受抵制的全部原因,还有是她的身份,一个传教士,尽管她深爱着中国,49年后她到了台湾并长眠在那里。
  我对电影中某些表现是不满的,原因上面说了,用西方视角反映中国,因为文化不同,中国很多东西无法真实展现,对华人的认识他们也只停留在清末民初时,所以才会如此描写。但是我被电影表现出来的爱心所感动,一位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了让中国的孩子逃脱日军的魔爪,她能不顾危险保护他们抵达到安全区,这一切都是缘于爱心。首先是爱中国,从她不愿离开中国就可以证明,其次才能爱上中国的孩子。在这一点上她没有任何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而是一颗母亲般的心。在影片最后,她和孩子们受到欢迎时,我的眼泪也止不住了。这是整部电影中我唯一的一次感动,但是没有前面的铺垫,情绪的积累,是无法达到这个效果的,可见编导的功力。我曾说过,作为一个人物片,片断总为主题服务,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往往有强烈的倾向性,如此强的理念传播是很难打动观众的。但是这部影片却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它的政治理念成功地包裹在人性里面了。
  像电影中主人公这样的人还有许多,如司徒雷登等,如果能客观地记载报道传播,实在是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好材料,让西方更好地认识中国,也让国人更好地了解历史。
2009-06-06

六福客栈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1958)

上映日期:1958-12-11(美国)片长:158分钟

主演:英格丽·褒曼 罗伯特·多纳特 库尔德·于尔根斯 

导演:马克·罗布森 / 编剧:Alan Burgess/Isobel Lenn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