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个夏天,会出现一群迷茫的人。其中一部分人是因为高考落榜。
作为通往大学的必经之路,高考已经成为了部分人头18年的修罗战场。毕竟,在中国的社会现状,当问到以后的生活是过理想主义的better world,还是现实主义的better life,可能大部分人都会去选择后者。因为,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好的大学是better life的一个敲门砖。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有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和社会有没有accept,会有必然的联系吗?
这部电影中文翻译叫做《录取通知》,英文叫做Accepted,在我看来,这个单词的含义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是一张被社会各界认可的一种认同感。
贾斯丁·郎饰演的主人公巴特比全部投出的8封大学的入学申请全部被拒绝,就连州立的大学也不例外,又斗不过爱面子的爸妈——他们认为孩子必须上大学,而她妹妹在初中已经开始备战“高考”了。
都说电影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可能美帝的一部分家庭也会面临着这样的升学烦恼吧。
于是,为了避免父母的过分责备,足智多谋的巴特比决定自己创立一所学校,学校名字都想好了,叫做南方哈蒙技术学院(South Harm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简称S.H.I.T(这个名词在电影里一共出现了62次,包括用作其他用途)。
为了让父母信以为真,巴特比和他的高中好友史瑞德甚至创立了学校官网,而巴特比另外几位同学:因为受伤没有拿到运动奖学金的汉、志愿只填写了一个耶鲁大学并落榜的罗伊以及因为在SAT没有写名字而考0分的格伦和他们俩通力合作,把一间废弃的医院,改造成了一间有模有样的野鸡大学。
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误,四面八方考不上大学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加上不认同传统教学观念的退役教授,组成了一个“失意者联盟”。显然,这样的设定是为影片之后的反转挖坑的。
作为一个青春少年片,《录取通知》在各大网站的评分非常一般,唯有豆瓣和“烂番茄”的观众评分上收到超过70%的好评率。当时印着S.H.I.T的T恤还在网上大卖。


此外,在影片中还出现了39次苹果电脑的镜头,后来主角贾斯丁·郎还去邀请去代言苹果电脑了——“I’m Mac,and I’m PC”

诚然,作为一部不那么正经的闹剧。《录取通知》在剧情上有一定的瑕疵。他说的是传统教育与新式教育的碰撞和改革。
主角巴比特在最后的演讲中说道:“随便最后的结果如何,我们终究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教育对于我们的意义来说是什么,难道是考上中学?考上高中?考入大学,然后拿一个研究生?拿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
这样的观点并没有什么对错(毕竟在这里买房买车是一个很现实的状况,当然我觉得在这里单车的效率不一定比汽车低)只是一个好与更好的问题。
但每当我听到:“考完高考就解放了。”“考完研就搁下学习了。”这些话的时候,我还是略感到一丝遗憾的。在我看来,教育不仅是终身的,而且前期更需要更加地注重学生专业方向的引导,毕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好像电影里头的主角一样,虽然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我们可以在那里看出了他的出色的领导能力,稍加培养的话,说不定还会成为一名出色的领导人员。
所以,在我初中尤其是高中的时候,就能感觉到真正的学霸并不在乎高考。因为他们觉得高考只是一个过程,因此在表面上他们对待学习依旧很得心应手。在我目前还在了解的同学里,也许他们可能会过得很艰辛,和我们一样和有苦恼,但可以感觉出他们有那份不言而喻的气质。
真正的教育更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激情,彼此交流,求同存异。相信明白这点的人目光不仅仅是停留在苟且,同时学习成绩也不错。
最后,从电影回来,如何创立一间大学?现实是桎梏的,太多的条条框框阻碍着我们,我们不可能凭空创立一所大学(无良野鸡学校除外)。但我们可以在适应条条框框的同时,适当地、最大限度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尊重客观规律,但同时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句话就出自高中的政治课本,但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运用起来呢?

录取通知Accepted(2006)

又名:虚拟入学 / 录取通知书

上映日期:2006-08-18(美国)片长:93分钟

主演:贾斯汀·朗 乔纳·希尔 布蕾克·莱弗利 玛丽亚·泰耶尔 汉娜·马克斯 哥伦布·绍特 

导演:斯蒂夫·平克 / 编剧:亚当·库珀 Adam Cooper/比尔·科拉奇 Bill Collage/Mark Perez

录取通知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