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叛逆的The Music of Strangers观感。在长达 一个半小时 的纪录片里,俺的观影感受共分为三个阶段:从一开头有点难受迅速地发展为强烈的生理上恶心反胃,到中间陷入了寻找反感的线索,到最后逐渐地理解了自己情绪的缘由以及设想了传统音乐破局的普适思路。

片中场景所映射出的价值矛盾让我内心深深感受到如恐怖谷一样的不妥。我这种强烈的反感就像是吃了异常美味的毒蘑菇而产生幻觉后身体剧烈地让人呕吐一样。这突如其来的反感让我不得不思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我作为演奏者太熟悉纪录片里街头和舞台表演所展现的虚假感动了。这诸多细节蕴含着一种虚伪的notion(思路想法),就是来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只要抱着一种享受生命、活在当下的心态,所生产的音乐,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演化成一种普世正能量,进而能感化到不同艰难处境里的人,甚至能消除误解和隔阂而让世界往更美好方向发展。这种notion特别糟糕!因为它不仅让生产者更虚伪,而且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有麻痹作用,还对听众而言是当下不错的消费选择。这产生的恶性循环在加固传统音乐的衰落。

这些带着“落后”地区压抑生活经历的专业演奏家们通过不同文化交融的心态聚在一起,演绎音乐并创造出了一种普世的正能量氛围。但这种音乐旅游表演带来的所谓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自欺欺人的。传统乐器演奏家们能有多享受这样的音乐?弹拨乐器在欢乐的打击乐和管乐演绎下一个演奏者根本连自己弹的音符都听不清,只能轻浮地装成很享受地用简单指法弹嬉皮士风格的几个旋律并叫吼两下,演奏乐器变得不再是goal(目标任务),让观众一下子识别得出氛围的愉悦才是goal。我很讨厌乐器演奏家把自己当成是演员。演奏家比起像演员更像是水手,不是表现出对海的热爱和秀肌肉就够了,沉迷于表面功夫是要让传统音乐翻船完蛋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传统乐器交融会对传统音乐很棒?传统音乐的核心竞争力根本不是片中提及的文化底蕴,而是传统音乐的技法有没有演化成为满足其社群对应的精神娱乐需求的最好音乐工具。比如现今古风影视剧游戏中民乐编曲占10%不到的原声配乐分量就是一个例子。历代音乐技法都被文娱市场吸收变成能够兼容其消费者消遣习性的演奏形态才得以传承延续。文化背景只是一个可消费的符号而已。而即使传统音乐作为被市场消化兼并变异出来的文化符号也不是因为它的独特历史和文化所以能够存在和被欣赏,而是存在的音乐技法在演奏者和听众共同选择中演化为承载了表达具体的内容意义的提供解决某种现实和精神需求的一套方案。无论那种需求是要贴附某思潮还是承载歌舞或表达叙事或是什么其他所需功能。提升传统音乐在新时代环境里解决精神文化供应链的技法和其工具性的竞争力,来实现演奏者和听众可以获得直接实用的并且内在文化符号可以兼容价值观念的音乐形式才会是对其能否顺利传承发展最重要的。而不是表演起来让自己看起来很快乐,然后宣传这种快乐可以感染观众,再宣传观众所获得的快乐可以抵消现实的苦难的负能量从而用音乐让世界变得更好,从而让这种形式的音乐有流传的社会正能量价值。这种宣传的想法很天真和弱智。正如片中提到负面乐评嘲讽他们的表演是文化旅行,他们的表演和本纪录片都是一种商品的文化符号的意识形态宣传。就像买可口可乐是获得一种消费主义乌托邦的生活情境里可触及的道具一样,买文化交融音乐是获得一种全球村式乌托邦图景的背景氛围配乐。这能说明为什么片中的各地本土传统音乐听起来很带劲也有很高的文化符号价值,可是绝大部分年轻人就是不学不听不传承。为什么观众表明了支持传统音乐认为该传承延续它们,但在自己自由时间里却一个本土传统音乐专辑都不下不听去,还是继续听回习惯和喜欢听的?因为听众喜欢听的音乐能够最好的完成注入所需要的情绪和氛围和内容的需求的服务,本土传统音乐相对比之下没主流音乐服务得那么好。听众也不傻也知道自己时间保贵要选自己喜欢的而不是道德上支持的本土音乐来听。本片表现出的一种支持世界各地本土传统音乐交融会让大家都往更好方向发展的notion不可能实现。不仅演奏者享受的只是轻松简单赚一票,消费者享受的只是易听的换了传统乐器皮的主流音乐和其消费附带的短期道德正义感。而且世界对传统音乐的不屑只会因传统音乐演奏者忙于发行轻浮的专辑而进一步减缓音乐技法踏实发展的程度。结果就会是大家一起轻松快乐地玩文化交融音乐,但传统文化的衰落将恶性循环。

我有两种反感,一种是遇到了厌恶的人或事物就会尽可能逃离或者毁灭其相关一切的抵触式反感,另一种是发觉深爱又重要的事物扭曲得令人作呕,但仍然迫不及待想要彻底狠狠地剥其掉坏的一切并从根基上修补的受怕式反感。我对本片的反感是第二种。聆听音乐和练习器乐独奏和混乐团经历贯穿了我目前的一生。看过身边老一辈本土传统乐器音乐家70+了仍然戴助听器坚持指挥乐团和训练后辈和发严肃期刊,不屑努力着直到去世。我在不粉马友友的情况下也陆续拥有他的十盒专辑,也有几盒是我爱听的。我反感的是一次次看到苦练出扎实基本功的传统乐器演奏者在传统音乐衰落的情况下以传承传统的名义做着轻浮的作品。做混搭跨界没问题,享受当下很有魅力。可透支了外界对传统音乐艰难的处境的同情来卖自己与精进传统乐器技法毫不相干的easy listening(就按这曲风划分来卖的)专辑。甚至拿民族苦难历史的氛围给轻浮的娱乐作品贴上正面的社会传播意义,这种做秀真让我难以接受。特别是想到老一辈音乐人不懈努力的追求的传承发展只是宣传手法,必然落空了。

那传统音乐继承者有钱不赚,守着老技法有苦练又没人听?听众有容易听懂和赞美并且还能收获道德满足感的异域音乐还不应该买了?大家看活动开心点赚钱掏钱还不对了?传统音乐发展出路是什么?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什么?传统音乐演奏家和听众作为个体能做什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回归这一切的本质。

音乐,由演奏和聆听构成。值得注意的是这两者并不是同步的。演奏的内容能以音速传播给听众,如果听众会喜欢并要求聆听下一次演奏那就可能延续音乐。但也可以在演绎发生后把音乐移植到其他媒介,成为别的形式,模块化、保存,在不同的时空里给不同的听众聆听到。演奏的技法因乐器工艺和追求音效和音乐理论随机演化而成无数精湛独到的不同音乐派别。传播媒介在科技和商业革新下更是日新月异。而只有聆听的部分,千百年来都有着类同的机制:听众通过感官消化音乐成为可以共鸣的内容的信息量。无论是产生同一种舞蹈节拍和风格或是某一种特定思绪的状态,音乐都能被听众消化成获得特定需求内容的信息能量。这机制非常有趣。我设想的音乐转换成信息量的方式和人们常识中的方式非常不同。举个帮助理解的例子,在广东有些土著保留这样一个迷信仪式习俗。当在骑楼晾衣线挂着的裤子下方走过时,要举起剪刀手做剪裤裆的动作以辟邪。这一个小习俗得以延续至今,并非因为剪刀手的动作仪式对活在裆下的仪式传承者有任何实际好处,而是通过这一小仪式的辟邪操作关联了内在的对危险、死亡与维持美好生活图景的一整套迷信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在仪式继承者需要的时候给予人对未知危险的安慰和信念。传承习俗者遵守但甚至并不需要完全了解每一个仪式与这些观念内在的全部关联,只需要通过仪式收获来精神上需要的信息量也可以顺利沿用古老的传统仪式。如果剥离里土著的迷信观念体系,剪刀手的仪式就会失去继承的价值。我认为传统音乐是否能够获得当今商业文化主导的价值体系下顺利兼容并传承发展下去,可以从剪裤裆的迷信仪式中找到参考思路。我认为找到传统音乐新的价值,和常识期待的恰恰相反,并不是从找它表面哪里好听或者历史如何丰富开始,而是要深入到人们现实的爱恨情仇中,在现今价值体系中缺需但没有精神上解决方案的地方,发展出一套能够诠释出有需求的信息量的新器乐技法作为解决方案。音乐技法可以是理论也可以是指法,可容纳无数的创意成果。这就意味着要获得音乐传承最有竞争力的核心价值,就需要音乐家们关注文明的演化,持续学习知识和新技术来设计出新的聆听进程,而非在原音乐已经获得过成果的地方再反复宣传它的美和动人的效果,那是博物馆里还原遗风的叙述方式,不是给还在演化中有生命力的东西说的。有的人会反驳说追求技术无路可走,关注纯粹当下体验才会领悟真善美找到出路。这里的误解是追求技术从来不是因为技术或理论或技法蕴含什么绝对真理,也不是纯粹感受当下的体验能获得什么真善美,而是有时能满足人们对音乐信息量的需求的方案在这里,有时在那里。如果线性的用几个例子就果断建模得出极端的结论,那实在是个太过普遍存在的思维误区。马友友与丝绸之路合奏团的纪录片主题思想也犯着同一个思维错误:传统音乐得以延续的核心价值归于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中自带纯粹的美。因此期望让各地音乐的美融合。可惜各地传统音乐脱离里其价值观环境就从其内在的价值关联功能中解除了。最终结果只能是一场音乐旅游。最糟糕就在于有演奏者和听众天真的认为摘掉当地落后野蛮矛盾的环境滤镜能够让音乐纯粹的价值升华。然而只有加上了具体社群的价值观和矛盾和爱恨情仇的需求背景板才能让音乐的核心价值有存在发展的可能。以上就是为什么俺对这纪录片反感的缘由。

我发现我民科的想到了若不把fusion当是返璞归真的纯粹音乐形式而当成是与当今主流世界观念高度融合的一种音乐信息处理架构。再民哲的把仍然存在的传统音乐技法不当成文化符号而当成是其内在传统观念体系与主流观念需求间出矛盾卡bug前的最后坐标。然后在知道是自欺欺人的情况下直接套用各种不同的流行曲风作为传统技法的获得新的音乐纹理素材。用流行音乐素材的表演效果对比传统音乐素材效果在每一个流行曲风下跑一遍。瞎折腾一番合成器demo效果惊人,而且我似乎找到传统音乐技法向满足内在关联新观念和旧价值观念兼容的所需效果演化的通用程序步奏。。。用的还是很low的数学方法。我为什么会把主观困惑转化成了工程问题。就提到这里,我再折腾一下通用程序步奏。好像发现了一组很有趣的东西。

最后希望各地传统音乐演化出能够承担符合当下语境所需叙述和消化所需内容的传统音乐的新技法。从现实层面逐步打破欧洲classic music对音乐叙述方法论的垄断。从而让世界音乐真正实现多元化和良性发展。

随便推荐两张正面跨界例子,感受下好听的音乐从声音到和对内在观念的共鸣有什么不同

民谣x歌剧 实验:The Way Forth:

https://www.xiami.com/album/yhZZYia9ddc

classical + folk + bluegrass + global music textures:马友友自己的跨界:Not Our First Goat Rodeo:https://y.qq.com/n/yqq/album/001pQfC72E5bvd.html


陌生人的音乐The Music of Strangers(2015)

又名:乐满天下:马友友丝路合奏团(港) / 马友友与丝路音乐会(台) / The Music of Strangers: Yo-Yo Ma and the Silk Road Ensemble / The Sound of Silk

上映日期:2016-02-15(柏林电影节)片长:96分钟

主演:马友友 Kinan Azmeh Keyhan Kalhor Cristina Pato 吴蛮 Jonathan Gandelsman 格利约夫 Nicholas Ma 鲍比·麦克菲林 Kevork Mourad 谭盾 Kojiro Umezaki 吴彤 约翰·肯尼迪 伦纳德·伯恩斯坦 艾萨克·斯特恩 查理·罗斯 

导演:摩根·内维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