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前陣子,我覺得還不錯的微電影,出自一個台灣新創的影片團隊:SELFPICK。
導演兼編劇,飾演Bartender,以周遭朋友的故事出發,不帶批判,純粹只是點出問題,把答案留給我們思考。

第二季一開始,女主角 Helen 說著「我30歲,沒有穩定交往對象也沒有穩定收入」。
從這個角度切入,應該可以得到很多共鳴,而我,是個即將進入社會的應屆畢業生,本片所探討的,也正是我一直以來的疑惑。

我們這一代,常常被套上很多的代名詞,諸如:草莓族、啃老族、月光族⋯⋯等等,難道,我們真的那麼糟嗎?
而往往,我們會認為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在台灣。而台灣,真的如我們所想的那麼糟嗎?
我們總是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台灣很小,小的讓人無法有所發揮、有所突破,不過,世界真的跟你想的一樣嗎?美國真的如你所想像的那樣美好嗎?台灣是真的如你所想的那麼糟嗎?

本片由4個人組成:
其一,是 Bartender :他領著我們,去聽他在吧台上聽到的故事;
其二,是 Helen :她是個旅人,她認為打工旅遊的收穫,都好過待在台北成天苦哈哈的22k;
其三,是 Jeff :他是個中年紳士,有著穩定的工作,每天面對的都是下一秒可能可以改變世界的高階主管,他不懂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怎麼那麼愛抱怨;
其四,是 Ray :他是個年輕的創業家,他認為在台灣,創業家不過就是個工讀生。

年輕如我,在還沒踏入社會的這個時候,我總是覺得人生沒什麼,只不過是去追逐快樂,我其實就是Helen ,我不想要有穩定的工作,我想要在世界各地旅行、打工,我認為去看這個世界都比整天待在辦公室阿諛奉承來的好、來的值得。我抱怨這個社會、抱怨台灣的狹小、抱怨沒有好的機會、想要一步就踏到雲端。
可是,這個世界哪有那麼容易?這個世界怎麼可能那麼輕而易舉?
真的是這個社會的問題嗎?真的是台灣的問題嗎?
還是真正的問題,其實是我們自己?

高階主管 Jeff 所說的,我沒有一點不認同,可是卻也沒有任何一點有足夠的證據能說服我。
我很喜歡 Jeff 的比喻:
「對我而言,成功就像登山一樣。
當初的我們是在爬一座荒蕪的山丘,那個時候的我們一無所有,只知道往上爬就對了。
所幸路並不陡,只要你肯認分的一步一步的往上爬,終有一天你會登上山頂享受那山頂的景致。
但現在的你們不同,你們就像在登百岳。
陡峭的山路乍看危險,但是你們身上全副武裝,你們有登山包你們有GPS可以說是應有盡有,但你們卻在原地躊躇不前,一直猶豫要不要爬上山去。」

現在的我們,確實是多了很多很多的資源,隨著資源的變多、變得更容易取得,隨之而來的就是競爭也更加強勁了;機會變多,但爭取的人也變多了,並不是想要就拿的到了,更多時候,是努力了好久好久,你依然只能待在原地,並不是猶豫,只是努力之後,我們還是只能待在原地。
也許年長一點的你會說:「你只要比別人再努力一點就好,是你不夠努力才會只能待在原地的。」
但現在和以前不同了,不是努力就一定能有收獲,早已經不再是一翻兩瞪眼的世界了。

Jeff 又說:
「(因為一直猶豫要不要爬上山去)於是你們就錯過了白天最佳的攀爬時間。
沒來得急上山看日落美景也就算了,你們發現時間沒有了於是只好摸黑登山,然後一邊爬一遍咒罵說:『天哪!這座山怎麼這麼高啊!』。
而且我覺得你們最要不得的就是,你們從來都不覺得自己哪裡有問題,看到別人在你旁邊摸黑爬山居然還稱讚他:『居然有追求日出的勇氣。』
天啊!在我眼裡看來只不過就是,你們給自己的慰藉罷了。」

其實,這樣看下來,Jeff 說的很對,對的連我都頻頻點頭同意,直到 Ray 幽幽的說出一句:「你們總覺得看夕陽比較適合我們,但卻忽略了我們想追求日出的意義。」

一直以來,我都不斷地跟朋友討論這件事:台灣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是發生了什麼事,才會製造出現在的我們。我們討厭自己所存在的地方、整天抱怨、說著這個世界的不是,我們想追求快樂、想追求幸福,但問你:你認為的幸福是什麼?你要怎麼追?
卻能問的我們啞口無言。

我們動著嘴的同時,腦袋是不是也跟著動了呢?
倚著 Jeff 的假設:
你究竟是徒手爬山的那個人?
還是全副武裝爬百岳的那個人?
還是摸黑爬山,追求日出的那個熱血份子?
或者,其實你根本沒在爬,只是在山下咒罵山怎麼這麼高的那個人?

這真的是很引人深思的微電影,每集約10分鐘,共3集。
短短的幾分鐘,卻轉動了我心中好多好多的小螺絲,如果,你也正做著「人生選擇題」,也很有興趣想了解別人是怎麼解題的。
快去看看吧!我想會有很多收穫的

Mr.Bartender 第3季(2016)

主演:謝祖武 廖奕琁 李至正 楊詠存 趙孟姿 

导演: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