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ny Boy》观后感)
一曲爱尔兰风笛音乐开篇,基调昏蒙灰暗。

古老的墙壁,冷硬的青石砖路。这座城市的人没有头颅,乞者、劫匪、警察……人们不仅走在人行道,车行道上也满是来往熙攘的行人。相向而来的男男女女,擦肩而过,任凭人祸、死亡发生。没有眼睛,电影院屏幕上电影正反颠倒;没有嘴巴,吃冰淇淋的人将冰淇淋戳在身上。冷漠的无视充斥着街角巷陌,而在这座城市中,人们对冷漠又似乎如此习以为常,仿佛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Danny是城市中的另类。英俊白皙的脸庞、深邃忧郁的眼眸、乌黑卷密的头发,他的头颅在肩上硬生生地生长。他跟别人不一样。在人群中,如此与众不同,如此孤独。

直到一天。Danny与佳人在街市萍水相逢。可是Danny与佳人生得不同,他慌忙跑开。他明白,长久以来自己一直思索的计划,应该付诸行动了。带着洁白鲜花而去的初次约会,不欢而散的结局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我要跟你们成为一样的人”。

影片在空灵绵长的女声中结束,用自己亲手制造的断头台除去头颅的Danny和他的佳人幸福地牵手,迈向路的尽头……断头处流出的血液,在灰暗色调的银幕上红得胀眼。

以爱情剧终的电影,我仿佛看到的并不是爱情,却总觉隐隐带着宿命般的凄凉。
生而在世,被不断教导如何适应社会,机械如1+1=2。“如果你不能改变社会,就改变自己”类鸡汤式的话语,在“至理名言”的神坛上暗暗窃喜着。倘若无法忍受旁人漠然的不解,要么甘于孤独,要么敢于牺牲,要么流于苟且从众。影片里的“爱情”也许正是手刃个体独特性终归于至庸俗之平凡的结局。

男孩丹尼Danny Boy(2010)

上映日期:2010-01-22片长:10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马雷克·思罗巴克 / 编剧:马瑞科·思罗巴克 Marek Skrobec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