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未来人类》是一档专注探讨“科技与教育”的纪录节目,细致捕捉了孩童世界的科技直觉与成人世界的科技之见,以数据和对话的形式呈现“科技介入生活”的正面价值与潜在困惑,而“学习和成长”如同围绕在数字时代的魔幻多面体,一跃成为跨年龄层跨阶层的“灯塔”式的精神向导,在此基础上的多维度纪录影像全面洞见不同国度的科技差异,充满镜头记录时代的灵感、智慧和反思。

科技“原住民”与“闯入者”之争

约翰杜威曾说:“以昨日之法教育我们今天的孩子,将使他们失去明天。”藏匿于其背后的是两代人的巨大争执,这种争执不仅是父辈与子辈,即人与人的问题,更是一个时间问题。伴随孩子长大的过程,其心智在逐渐成熟,孩子们开始摆脱原来低龄幼童时期的“一无所知”,通过思考和判断能力的提升,他们开始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人生说辞和评价原则,此时,家长们要做的,不仅仅只是保护他们免受伤害,更是让他们在科技的知觉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从而有可能解决现实问题,就像英国议员所说,有时候,“试错之后才有成长”。

“人的焦虑,常常来源于未知。”家长们要做的是与孩子们共同进入科技建构的未来世界中,发现孩子们沉浸其中的理由,不急不躁地与他们交流想法,达成共识同时包容异见,当然,这样的转化需要契机,契机就是玄妙的时间命题,有时候,不是孩子们在科技的世界中跑得太快,而是家长们一直停滞不前,家长们自然需要在物理时空中耐心等待孩子们的长大,也要在科技的虚拟时空中与他们共同奔向前方。

电子成瘾与儿童安全

“科技的双刃剑”似乎坐实了电子成瘾与儿童安全之间必然的关联性,然而电子成瘾的前提是电子产品的日常化使用。科技开始进入课堂,不仅是历史课堂,是各类课程的学习环节中,家长们必须接受这种变化,接受科技带给孩子们前所未有的历史想象和未来幻想。一方面,在儿童心智不健全的前提下,家长们以社会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来要求和约束孩子们的网络行为,另一方面,他们又存在违背儿童本身意愿的潜在可能性,甚至因为不恰当的解决方式而出现彼此之间的情感危机与理解风险。家长们如何掌握适度原则,让科技本身成为一门显学,真正可触和可控,而不必持着“一刀切”的完全拒绝和抵制的态度,不致于因此耽误孩子们目前的兴趣发展与当代人格的养成,这是当代至未来教育的诉求和“基本法”。

尽管如此,对于某些落后国家和地区,网络和电力资源短缺,科技并不是日常所能接触到的事物,儿童世界对科技缺少认知,贫穷真正限制了想象,所以探讨“电子成瘾和儿童安全”的关系无疑沦为一种悖论。《你好未来人类》正是以暴露社会性议题的形式呈现现实世界中的隐秘角落。

数字时代的共同意志

科幻小说家郝景芳在她的小说《北京折叠》中提出“科技与知识的差距”,其中涉及一个跨阶层的概念。如何通过努力实现人生的进阶,是每个人在生命中必须思考的阶段性困境。而科技在当代乃至未来社会实现这种“进阶”的目标中扮演的角色权重不断增加,因而科技本身施加于孩子们身上的压力同样在不断累积。

对于孩子们来讲,成长就是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是不断认知外部世界的过程,成年之后的他们或许会与少年时代平庸的自己划清界线,或是一直对自身的成长行为保有认同,但无论如何,“名校情结”使得努力成为其中的充要条件,尽管努力的程度各种不同,规则和秩序却各有挑战;家长们的烦恼则是,数字世界是不可逆的,家长们要坦然面对这一既定事实,帮助孩子们适应科技带来的困扰甚至严苛要求;“未来人类”更不只是涉及儿童和家长本身,教师们的使命是教授学生,要求他们在先于教授动作之前学习全部知识,这无疑扩大了“学习对象”的范畴,而作为一种学习目标的“成长”则渐变为未来人类面对数字时代的共同意志。

从这档纪录类电视节目《你好未来人类》中,家长和孩子豁然开朗地感受未知的刺激与冒险,可以轻松+愉快地并肩站在同一侧,看见世界并照见自己。在未来科技面前,每个人都是初学者,“你好,未来人类”,是以“孩童姿势”将自身全副归零,剔除杂念,真正以好奇的目光,期待在科技的世界里开口说出第一句话,以实际行动迈出第一步。


你好未来人类(2020)

又名:Hello Future

主演:陈一佳 比班·基德龙 王煜全 郝景芳 陈倩 杨晓菲 王北 王星雅 邳有祯 何家进 

导演:陈一佳 / 丁斯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