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这篇影评将按帧剧透,请观影过后再阅读”

(我是伊布帕夏,一个阿拉伯语翻译,曾在埃及长期学习生活,非专业研究后穆巴拉克时代的埃及内政)


IMDB评分:6.7分

豆瓣评分:6.6分

烂番茄新鲜度:91%

2017年第33届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电影单元剧情片评审团大奖获得影片,塔里克·萨利赫所导演的《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The Nile Hilton Incident)在专业影评人与普通观众中收获的评价显然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

本片原版的对话语言为埃及阿拉伯语(配音版为法语),故事的背景则设置在了2011年埃及1月25日革命前10天的开罗。仅此两点,就无疑大大加深了普通人的观影难度。埃及作为一个热门的旅行目的地,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请不要妄想通过一次观光旅行来深入了解一个国家。还有,本片的埃及阿拉伯语对话显然也没有很好地得到转译。因此仅凭影片的中英文字幕资源加上你对埃及的刻板印象,你对本片的理解将大打折扣。

豆瓣对本片的一些负面评论,就很好地反应了以上的问题:

-- “本片的制片、导演、演员都跟埃及没有什么关系”

塔里克·萨利赫(Tarik Saleh)是瑞典籍的电视制片人、涂鸦艺术家、导演,出生于瑞典,其父亲是埃及人,母亲是瑞典人。Tarik Saleh是个典型的阿拉伯名字,稍有常识的人都不应得出上述的结论。

本片的卡司阵容中,饰演埃及警察(男主)的法瑞斯·法瑞斯是黎巴嫩裔瑞典籍、饰演女清洁工的玛丽·马利克难民头人克林顿的格·达尼都是苏丹难民出生、饰演突尼斯女歌手吉娜的哈妮亚·阿马尔是阿尔及利亚裔法国籍、饰演突尼斯经纪人纳吉的希沙姆·亚库比是突尼斯裔法国籍、饰演杀手的苏莱曼·达兹是阿尔及利亚裔法国籍。此外饰演警察局长的亚西尔·马赫尔、饰演地产大亨的艾哈迈德·塞利姆、饰演小警察MOMO的穆罕默德·尤斯里以及其余的龙套警察角色的扮演者均是埃及演员。

除了男一号法瑞斯·法瑞斯之外,其他演员本人的身份都很好地满足了其角色需要。至于法瑞斯·法瑞斯的口音问题,我会在后面专门提到。

--“架空虚构的改编故事,却又不给我们的拉姆西斯希尔顿一个顶楼套房俯视尼罗河景的特写,那何苦还黑希尔顿...”

本片核心的突尼斯歌女谋杀案在现实中确有发生,不过地点是在迪拜,本片对此案的改编是非常精妙的,这一点我将在后文重点分析。

本片中的“尼罗河的希尔顿酒店”是真实存在的,它位于解放广场的核心位置,东西俯瞰解放广场与尼罗河,南边紧邻阿盟的总部,北边紧邻埃及博物馆和民族民主党的党部大楼,其开业于1959年,曾是埃及最负盛名的国际酒店,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尼罗河畔的希尔顿。在2015年以“尼罗河的丽兹卡尔顿酒店”为名重新开业。至于拉姆西斯希尔顿,那是在位于稍北边的另一家新的希尔顿酒店。

尼罗河畔的希尔顿

本片作为一部具有极强隐喻的政治惊悚片,普通影迷在不了解本片背景信息的情况下进行观影,给出6.6分的评价,也是情理之中的。

因此,作为一名“中东学人”,我想从“埃及内政与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专业角度从主线剧情、人物和外延部分等几个部分来分析一下本片,希望对观影者们有所帮助。


主线剧情

本片的剧情是严格按照时间线进行的。

2011年1月16日

开罗尼罗河畔的希尔顿酒店里,一位名叫拉乐娜 (Lalena)的突尼斯女歌手被人杀害。而在酒店工作的一个女清洁工萨勒瓦(Salwa)---她是一个苏丹难民,成为了唯一的目击者。

努尔丁警长(Noredin Mostafa)负责侦办此案。他是尼罗河宫地区警局局长卡迈勒的侄子。作为一名典型的埃及警察,努尔丁手段残暴,习惯收受黑钱。而私生活方面,他的妻子因车祸去世,努尔丁独自生活的同时还要和他的兄弟轮流照顾年老多病的父亲。

针对此案,努尔丁一方面去寻找唯一的目击证人萨勒瓦,他只找到了难民的头人克林顿;另一方面,他通过死者钱包里一张照相馆的小票,顺藤摸瓜偷偷地取到了死者的不雅照片,而照片中的男性便是酒店的老板。同时也是埃及知名的开发商沙菲克(Shafiq)。

2011年1月17日

努尔丁被局长叔叔告知,本案已被检察官判定为女歌手的自杀,暗示他不要再插手。对此,努尔丁非常诧异。于是,他私下找到了沙菲克,但沙菲克了否认他与女歌手之间的关系。局长叔叔知道了努尔丁私下接触沙菲克一事,警告他不要多管闲事,因为沙菲克是总统儿子的朋友。

另一边,目击证人萨勒瓦在报纸的地产广告上认出了沙菲克,并得知了他的身份。萨勒瓦目睹了沙菲克在与女歌手争吵后走出了房间,也目睹了杀手的行凶过程。难民的头人克林顿因警察的到来而气急败坏地质问萨勒瓦,萨勒瓦说她目睹了沙菲克出现在了凶案现场。于是,克林顿联系了沙菲克,准备以此威胁,敲诈他100万。

被害女歌手拉乐娜的友人,同为突尼斯歌手的吉娜(Gina)因拉乐娜的失踪,来到警局找努尔丁询问好友下落,被告知拉乐娜被杀。努尔丁则了解到,拉乐娜前往希尔顿酒店是去见一位朋友,她被人拍了不雅照片。吉娜讨要照片,而努尔丁则向吉娜谎称他的手上没有这些照片。

2011年1月19日

沙菲克把努尔丁叫到了他的豪宅里,向努尔丁展示了那些不雅照片,并告诉努尔丁,他那天本人的确在酒店,但没有杀人,他与拉乐娜是真爱,是她的经纪人--突尼斯人纳吉杀了人,并以此威胁他,不给钱就诬陷沙菲克谋杀了拉乐娜。因此,他(沙菲克)需要努尔丁的帮助,避免自己的丑闻散布出去。

之后的一幕,经纪人纳吉去照相馆找洗好的不雅照片,但照片之前已被努尔丁取走了。(由此,我们得知,沙菲克以为照片和底片还在纳吉手上,并不知道照片却在努尔丁手上。所以让努尔丁帮他找纳吉和底片,因此关于“他没有杀人”这一说法显然是假的。)

努尔丁恍然大悟,回家翻出了照片以及袋子里的底片。他去找了一个开夜总会的地头蛇朋友,得知,突尼斯女歌手拉乐娜和吉娜实际上是“经纪人”纳吉手下的两个姑娘,她们和所谓的贵宾发生关系,纳吉则负责拍照,来“仙人跳”勒索,他用的是一种需要冲洗交卷的老式相机。努尔丁还确认了他们活动于纸牌俱乐部。

第二天,努尔丁到了警局,得到了所有人的恭喜,他一脸懵逼。原来他被升任为了警督(因为沙菲克背后的指点)。努尔丁告诉局长叔叔,沙菲克只是害怕与情妇拉乐娜的丑闻,而凶手是纳吉(显然,他已经被沙菲克误导了)。局长叔叔一改之前的态度,称赞他的“业务能力”,并告诉他检察官会重新审理此案,他们也会因此大赚了一笔。

另一边,克林顿与沙菲克完成了谈判。

夜晚,努尔丁在纸牌俱乐部找到了正在演出的吉娜,之后两人交杯换盏,相谈盛欢,两个回到了吉娜住处,发生了关系。事后,努尔丁问吉娜是否认识纳吉,吉娜否认了。

另一边,杀手(杀害拉乐娜的杀手)找到了萨勒瓦的家,杀掉了克林顿还有萨勒瓦的同伴(杀手误以为自己杀死了萨勒瓦)。

努尔丁再次检查不雅照片,发现照片背景就是在吉娜的住处(实锤了吉娜和纳吉的关系)。努尔丁回到警局,得知在难民社区有两个难民被杀,而其中之一就是萨勒瓦。

努尔丁以为是纳吉杀了萨勒瓦,于是他到吉娜的住处去抓纳吉,纳吉溜走,不过最后还是被努尔丁抓回了警局。在审讯中,努尔丁了解到,是拉乐娜从纳吉那里偷走了自己的不雅照片的底片,并且得知吉娜已死。纳吉被正式拘捕,努尔丁意识到事件的复杂性,叮嘱手下MOMO要盯住纳吉,接着就再去找吉娜,但在她的住处却发现人去楼空。努尔丁回到警局,发现纳吉已被灭口(局长叔叔所为)。

这时他又被告知,国安局要传唤他。

努尔丁再次去见了沙菲克,告诉他纳吉已死(锅已经丢给纳吉了)但是照片不在纳吉那里(暗示努尔丁自己手上)。

努尔丁前往国家安全总局接受传唤,得知吉娜被杀,而他也被拍下了不雅照片(他和吉娜)。他还得知国安局正在调查沙菲克,并且也怀疑他的局长叔叔与此事件有关联。

努尔丁从国安局回到家,在家门口,遭到暗杀,但门房替他挡了子弹。努尔丁意识到是沙菲克想灭他的口。

警察在难民社区抓回了一群难民,在其中找到了萨勒瓦。努尔丁的跟班MOMO偷偷把萨勒瓦交给了努尔丁。努尔丁从萨勒瓦口中得知是沙菲克雇了凶手杀害了拉乐娜,接着又杀了克林顿他们。于是,努尔丁带着萨勒瓦去见沙菲克,坦白底片在他自己手上,并把沙菲克带回了警局。但是,局长和检察官忌于沙菲克的背景,不敢处置他,而赶来的沙菲克的律师则威胁称努尔丁的行为涉嫌“绑架国会议员”。但就在此时,总检查长下令逮捕沙菲克(因为国安局对沙菲克的调查)。

2011年1月25日

埃及革命爆发,民众涌向尼罗河宫的警察局,警局火光冲天

努尔丁带着萨勒瓦出逃,却不知被杀手跟踪。努尔丁中途下车买烟,杀手伺机上前,却被萨勒瓦反杀。努尔丁放走了萨勒瓦,让她自行逃命、努尔丁最终确认,此人就是凶手,接着他又发现杀手也是国安局的人。

夜深,努尔丁找到了局长叔叔,这时局长已经和沙菲克达成交易,放走沙菲克,而他拿到了一笔钱。努尔丁知道谋杀案幕后真凶就是沙菲克,但为时已晚。局长叔叔帮他点燃了汽车(毁尸灭迹),以拿到了笔来安慰他。

两人开车回到了城里,局长叔叔坦言自己早就清楚纳吉的勾当,他也在其中有所获利。只是这次,涉及到了沙菲克这样的大佬身上,他也爱莫能助。努尔丁质问局长叔叔是不是他杀了吉娜。局长否认了,他下了车走入游行的人群,悲愤的努尔丁掏出了枪跟了上去,却因而手上有枪,被众人打摁倒在地...

这时民众已经占领了大街,他们正在走向解放广场...

电影结束...


突尼斯歌女谋杀案的虚与实

正如我在最开始所提到的,本片的核心部分是突尼斯歌女谋杀案,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案件。本片在改编时,保留了现实案件中绝大部分元素,比如被害人的确是一名突尼斯的女歌手,杀手是一名埃及的前警察,雇用杀手行凶的也的确是一名来自埃及的地产大亨。只是,谋杀案发生在2008的迪拜,而不是2011年革命前的开罗。想要理解本片的情节走向,我们还是还从真实的案件说起。

突尼斯女歌手苏珊·塔米姆

2008年7月28日,突尼斯女歌手苏珊·塔米姆(Suzanne Tamim)在她位于迪拜的公寓内惨遭杀害。同年的9月2日,两个埃及人希沙姆·穆斯塔法(Hisham Moustafa)和穆赫辛·舒卡里(Talaat Mostafa)因涉嫌谋杀女歌手在开罗被捕。

希沙姆·穆斯塔法(中间身穿白衬衫的男性)

希沙姆·穆斯塔法有着多个身份,他是埃及知名的地产开发商、执政党民族民主党的成员、也是时任总统穆巴拉克的儿子贾迈勒的好友,同时他还是埃及国会的议员。他的父亲,是塔拉特·穆斯塔法集团(TMG)的创始人塔拉特·穆斯塔法,其集团旗下的商业地产项目遍布埃及。

正如影片所展示的那样,希沙姆因与苏珊的婚外情风波,从而买凶杀人。负责行凶的是穆赫辛·舒卡里,他是一名前埃及警察。据悉,作为报酬,希沙姆向穆赫辛支付了200万美元。

穆赫辛·舒卡里

2009年,希沙姆和穆赫辛两人均被开罗法院判处死刑(绞刑),但在2010年3月,埃及最高法院驳回了死刑判决,对此案件进行再审。二审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希沙姆被改判为15年监禁,而穆赫辛被改判为终生监禁。为何会有如此夸张的改判,这里我不想过多地赘述,无非是希沙姆动用其政商关系公然上演了一把终极的政治腐败,个中细节在任何一家主流的英文媒体都能读到。

突尼斯歌女谋杀案件始末是埃及穆巴拉克政权政治腐败的终极表现。导演巧妙地以警察努尔丁为第一视角解构了这个真实的案件,并将其放置到了2011年1月25日革命前的十天。

时间线这一元素,是这部影片最大的一个亮点。精确到天的时间不断地在画面中显示。作为谋杀案始末的时间线,这里是一个顺序的推进。而同时,从革命爆发的视角来看,这就变成了一个倒计时。若是读出了这一层,倒计时带给人的紧迫感就浮现出来了。

随着影片的推进,谋杀案背后的真相随着令人窒息的政治腐败慢慢展现,当谜团最终解开时,革命的洪水也一并到来,随之吞没一切。半虚构的突尼斯歌女谋杀案与真实的2011埃及革命,并不存在直接的关联,甚至毫不相关。但当导演用他的方式讲述完这个案件时,对于观影者来说,“革命为何会到来”这个看似与谋杀案不相关的电影结尾,就丝毫不显得突兀了。

再说几句与本片文无关的题外话,关于那件真实存在的谋杀案,它的后续也堪比电影一般精彩。

2017年,希沙姆因健康问题(糖尿病)得到了现任埃及总统塞西的特赦,因此其实际服刑期仅为7年。而就在此不久之前,他名下的公司在埃及的新行政首都购入了500亩土地,新行政首都计划是塞西总统的“千年大计”,其计划是在开罗东部的沙漠深处建出一座全新的行政首都。显然,购地和特赦怎么看都不像是个巧合。

2020年5月23日,穆赫辛也在塞西总统的开斋节特赦中得到释放,其实际服刑的时间仅10年。


努尔丁和埃及警察

警察早已成为了穆巴拉克时代埃及的国家形象,关于“警察国家”的讨论,是任何一个研究近三十年埃及内政的人都无法逃避的。

关于“警察国家”的讨论,推荐阅读我翻译的《窥视埃及》一书的第五章,此处也不再赘述:

Inside Egypt

本片以一位典型的穆巴拉克时代的警察作为电影的第一视角,再加上其他的警察角色,导演勾画出了一个恐怖的“警察国家”环境,残酷到令人绝望,但又不得不去承认,这就是现实。

警察努尔丁是本片的唯一主角。他是警察局长的侄子,尼罗河宫警局的警长(后面被升任为警督)烟不离手的暴戾分子。

电影开场,努尔丁对着镜子把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多么熟悉的埃及男性形象)

他走出住处,街边的小孩给他递烟;门房因为没能给他修好电视而被他训斥、嘲讽。

显然,例行公事收保护费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努尔丁第一次前往谋杀案现场的这场戏中,导演通过一连串的细节,展示给了我们一幕“什么叫埃及的职业警察”。

看门的警察踩了一脚的血,弄脏了一地。

检察官坐在凶案房间的床上抽着烟,小警察则在偷看女歌手的身体。

另一个警察则在使用凶案房间的洗手间。

从检察官口中得知,法医还在睡懒觉,一时半会儿赶不过来。这时,侍者端着吃的进来,原来是检察官点的菜,他叫把费用算在房费里。(太讽刺了)

努尔丁检查现场,他熟练地把受害者钱包中的钞票取走,塞进口袋。这个动作简直就是下意识完成的。

在之后审问纳吉的时候,也是如此。显然,他们早就习惯这么干了。

随后,努尔丁找酒店经理问话,经理自觉地交出一份“酒店的敬意”。

而在努尔丁抓捕纳吉的那一幕,则显得又有点黑色幽默。

努尔丁抓到了纳吉,欲将他带回警局,却又因为那里不属于他的辖区范围,而被本区的警察(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刁难。

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一个警察给另一群警察塞钞票。

随着叙事的展开,我们也慢慢看到了一个“职业警察”之外的埃及男性的形象。片中镜头多次给到了努尔丁的结婚照片,直到影片过半才借萨勒瓦之口,作了解答:“妻子因车祸去世了”(又是一个埃及社会的常态)。学着用Facebook交友、与吉娜的一段露水情缘、还有贯穿始终的那首ya msafer wahdak,告诉我们,卸下警察的外衣,努尔丁只是一个迷失在生活中的鳏夫。

还有,本片也直接交代了他还有一个需要他和兄弟轮流照顾的疾病缠身的老父亲,两人还会为是否花钱去医院而争吵。因此,经济上的困顿也同样困扰着这个埃及男人。

有了这两处的交代,那么就能理解努尔丁为何会不断地敛财,为何会陷入与吉娜的感情纠结。因为,抛开其“警察”的职业身份,就能发现,这不就是濒临崩溃的埃及社会中的芸芸众生吗。只不过,他碰巧是个警察罢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并不会因为“警察”这样的特殊身份,就能摆脱掉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重困顿。没有人能够逃出埃及社会的洪流。


对于我本人来说,本片最大的瑕疵是男主演的口音问题“一个埃及警察居然带一口黎巴嫩口语”,这一点我只看到在阿拉伯世界的影评中有所提及。当然,选择法语配音版的观众,或者说对于绝大多数非阿拉伯语使用者来说,这都会不构成困扰。法瑞斯·法瑞斯是瑞典籍的黎巴嫩裔演员,在本片中,即使台词的确使用的是埃及阿拉伯语,但还是能够明显地听出演员的黎巴嫩口语。类似于《Hello,树先生》这个东北故事里王宝强(树先生)的河北口音,多少还是会略显突兀。

除此之外,法瑞斯·法瑞斯在本片中的表现可以说非常地出色。尤其是纸牌俱乐部中的那段戏,当ya msafer wahdak (啊,你这孤独的旅人)的歌声响起,我甚至有些恍惚,努尔丁这张埃及街头的众生脸,是如此的似曾相识。


苏丹难民

本片设置了两个苏丹难民的角色,希尔顿的女清洁工萨勒瓦和苏丹难民社区的头人克林顿。 这里的苏丹指的是南苏丹地区,不过鉴于南苏丹的独立公投发生于2011年,而本片的故事则发生在2010年,因此,我们还是称他们为苏丹人/苏丹难民。
首先关于难民身份,本片是有明示的。片中有直接提到他们来自苏丹。而萨勒瓦、克林顿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也并非阿拉伯语,而是丁卡语Dinka(来自IMDB影片信息)。

片中,希尔顿酒店经理也提到了萨勒瓦的住址是“ARABA WA NUS”社区。这又是一个只有埃及人才能get到的点。这的确也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社区,它位于开罗东部的纳赛尔城。ARABA WA NUS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为“4.5公里”(因为在1963年,这里距离开罗的的东部边界赫利奥波利斯刚好4.5公里),其官方的名称是“Ezbet al-Haggana”。“4.5公里”社区是开罗一个著名的贫民区,其中生活着数万名的非洲难民(绝大多来自苏丹)。

努尔丁和MOMO第一次去“4.5公里”社区找人时,查看了克林顿的证件(如下图所示),镜头给到的也是一张蓝色的难民登记证。

萨勒瓦是本片核心事件谋杀女歌手案的证人,而头人克林顿则因为设局敲诈沙菲克,而引火上身,从而引发了后来的难民遇害案。关于这两个角色的人物设定,在我第一遍的观影中是有疑问的。是否有必把他们设定成在埃及的苏丹难民?或者换句话说,如果目睹谋杀案的只是一名普通的埃及女清洁工,会不会让影片的叙事更加地流畅、合理呢?


复盘这部影片,苏丹难民这一人物设定显然是非常有意思的。在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中,是无法把埃及和难民问题联系到一起的。对中东世界稍有了解的人,或许可能会想到巴以冲突的巴勒斯坦难民、海湾战争的伊拉克难民以及叙利亚内战的叙利亚难民。的确,仅近几十年,就有很多来自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国民以移民/难民身份来到埃及。

然而,在埃及还生活着很大规模的来自撒哈拉以南黑非洲国家的难民。与阿拉伯移民/难民相比,他们都很难真正接受或融入埃及社会,对他们来说,暂时落脚埃及不过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埃及自身所面临的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对于一个非洲难民来说,也绝非是一个良好的庇护地。本片也多处展现了生活在开罗的苏丹难民在经济、人权等方面的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

电影一开头,萨勒瓦乘坐公共小巴通勤。有埃及生活经验的人想必就能立刻明白,这种埃及最廉价的交通方式直接就反映出了她的经济状况。

萨勒瓦生活的“4.5公里”社区同样也是如此。

萨勒瓦在埃及最著名的希尔顿酒店从事清洁工作,而她的薪水是日结的(临时工)。

酒店经理接到客人的失窃投诉,直接找到她,暗示是她偷了钱。

努尔丁和MOMO在盘问头人克林顿时,也是直接将他的身份证名没收。

这两个人物的设定,实际上拓宽展现了埃及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在当权者、富商、警察、歌手、民众之下还有难民。埃及社会阶级的万花筒到此才完整。

对被强权所压迫剥削的普通埃及民众来说,他们的境遇还不是地狱的最底端,在他们下面依旧存在着一个生活更加困顿的边缘群体---非洲难民。作为一部非商业片,这样的设定可以说非常地精妙。

影片中有一个简短的场景:萨勒瓦和其他难民一同在上基础英语课。对他们来说,埃及意味着他们依旧还没能真正地逃出地狱之门。

最后再提一点,饰演萨勒瓦和克林顿的两位演员MARI MALEK和Ger Duany,现实生活中的均是来自苏丹的难民。MARI MALEK的经历与影片中的萨勒瓦非常相似。她同家人先是逃到埃及,之后去到了加州。关于她的故事,可以阅读演员本人所撰写的文章《The Rock in the Stream》。

Ger Duany在现实中,则是通过辗转埃塞和肯尼亚最终才前往了美国,有专门的“苏丹的失落男孩”一词来形容这一群体,大量的英文作品都对其进行过描述。


这里推荐一本相关传记,出版于2006年的《What Is the What: The Autobiography of Valentino Achak Deng》。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5940806/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影评最后的部分,请移步: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5663850


尼罗河的希尔顿事件The Nile Hilton Incident(2017)

上映日期:2017-01-21(圣丹斯电影节) / 2017-09-29(瑞典) / 2017-10-12(丹麦)片长:106分钟

主演:法瑞斯·法瑞斯 玛丽·马利克 亚西尔·阿里·马赫 哈妮亚·阿马尔 穆罕默德·尤斯里 艾哈迈德·塞利姆 苏莱曼·达兹 希奇姆·雅克比 格·达尼 

导演:塔里克·萨利赫 / 编剧:塔里克·萨利赫 Tarik Sal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