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经常想着,让我去皮克斯工作,哪怕是看门扫地我都愿意。

皮克斯是我最喜欢的动画公司,虽然2006年它被迪士尼收购了(我搞不懂公司之间的收购关系,但皮克斯现在应该不能算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了),但并不妨碍我依旧宣称它是我最喜欢的动画公司。在我心里,皮克斯和迪士尼还是有显著的风格区别的,比起迪士尼的梦幻和永远是大团圆的结局,皮克斯总是更亲民,更有创造力,从不为了让小孩子更能接受,或出于为剧情服务的需要神化一些形象。

感谢亲爱的乔布斯高瞻远瞩,在几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的财富无法支撑起他们用创意改变世界的梦想时,出资促成了皮克斯的建立。

约翰·拉塞特(皮克斯早期创始人之一,后来成为工作室创意总监)在采访里说,“我人生中最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在对的时间出现在了对的地方,就是在加州艺术学院。”的确,没想到作为我最喜欢的动画工作室的首席创意顾问的他,居然和我最喜欢的电影导演Tim Burton是大学同班同学。可见这个班级当时是聚集了多么令人惊叹的人才啊。

《皮克斯工作室:25个神奇时刻》让观众得以一窥皮克斯工作室的内部环境,以及采访了诸多制片人、画师和配音演员。

深刻感受到,皮克斯之所以能做出这么好的电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里的每个人都没有把制作电影当作一种商业模式,而是真心热爱电影,原以为这个事业付出热情和心血。甚至我觉得对他们而言,制作动画是一件不给他们工资他们也愿意去做的事。

私以为,兴趣和热情是做好所有事情的基础。它们的作用有时甚至比天赋更重要。约翰·拉塞特在皮克斯的一天,有员工问他是怎么做到连续几天都能抢到最好的车位停车的。他答道,很简单,因为我第一天来得最早停在了那里,接下来我就没有离开过工作室。突然不合时宜地想到孔子的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前几年开始国内总载体的一个词叫“匠心”,但这个词总有种贴标签之感。很多人认真去做某件事从来就不是为了感动别人或者自我感动,或者成为所谓的行业楷模,仅仅是自己对这件事的热爱,就足以撑起多少个为了完成目标的不眠之夜,足以让他们吃外人看来难以想象的苦,内心却甘之如饴。我相信皮克斯的员工们如果被硬生生贴上“匠心”这样的标签,反而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们一定会认为自己只是用心做了再正常不过的、应该做的事。《玩具总动员1》的最初脚本和故事设定和构思初衷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在制作几乎全部完成后,皮克斯决定全面返工。这种正常人看来简直不能再愚蠢的赔本行为,却是确确实实发生在这种业界传奇的公司身上的。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惊艳,一旦形成这样的自我标准,就很难再放低要求吧。

用心做出的东西才是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就像汤姆汉克斯说的,虽然他为《玩具总动员》里的Woody配音,早就知道了全部的剧情,但影片最终完成后,看到一些早已熟知情节,他依旧能哭得像个孩子一样。

理想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能热爱到这种程度的工作,这样每个人的潜力和长处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和挖掘。然而现实不会是那么理想化的。我只能遗憾没有他们那样敏捷的思维和令人拍案叫绝的创意,还有能落实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的手绘表达吧。

非常羡慕皮克斯的工作环境,开放、活泼,鼓励每个人的想象和创造。墙上贴满各种各样的分镜原画或者哪怕只是信笔涂鸦,员工们嘻嘻哈哈用各种3D原型打打闹闹。每个人的角色也绝不会被限定死,很多电影的角色就是由公司里随便哪个人配音的。但对于做电影的一切又是那么近乎苛责的一丝不苟——连这个最著名的片头台灯,都考虑了台灯宝宝应该像人类宝宝那样,相对大人来说,头部占据整个身体的更大比例,眼睛(体现在台灯中是灯泡)占据整个脸部的更大比例。

不管皮克斯,还是如今的迪士尼,它们的动画不是为小孩子,而是为所有人存在的。对此我永远感激,也永远敬仰。小时候关于去皮克斯扫地也愿意的想法,时至今日依旧有相同的感慨。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三月兔的茶会 常更新书评、纪录片观后感及个人随笔


皮克斯工作室:25个神奇时刻Pixar: 25 Magic Moments(2011)

上映日期:2011-01-03(英国)片长:58分钟

主演:麦肯锡·克鲁克 蒂姆·艾伦 达拉·K·安德森 BBC Concert Orchestra 布拉德·伯德 艾德·卡姆尔 比利·克里斯托 彼特·道格特 杰夫·格尔林 迈克·吉亚奇诺 凯尔希·格兰莫 汤姆·汉克斯 霍利·亨特 史蒂夫·乔布斯 迈克尔·基顿 

导演:Richard Mills / Paul Wright / 

皮克斯工作室:25个神奇时刻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