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9-11-17

骑乘挑战:Anime Buster

“为什么我的人生这么少,才几句话就讲完了?”

“所以啊,我想多说几句,尽可能把这短暂的岁月捻得长一些,再长一些……”




如果非要限定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部动画的话,我想用“娱乐性”这个词。诚然,娱乐性之于当今浮华之世,不过是一种少数人和多数人竞相争逐却又无所得的虚无目标。但对于尚且保留了一些纯朴意识的上世纪80年代而言,娱乐性是切切实实存在过的。更准确地说,它是把人们从顽固的意识形态牢笼中解放出来的一剂猛药:粗俗,但很有效。


这是一部可以让人闻到轮胎与路面摩擦时散发出的焦臭味的动画。




一、 开端


故事都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这是规矩。


关于日式动画在80年代的发展,我喜欢简单地将它分为三个派系:以宫崎骏为代表的童话系,以龙之子和ROBO动画为代表的传统派,以及以OVA的出现为标志的成人动画风潮。而这三者的起源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各方自发地对手塚治虫的批判继承。而这种继承的起因,则无疑来自于当时的日本,乃至整个世界文化圈的共鸣。意识形态的进一步解放,观众口味的细分化,欧美文化的冲击……文化环境的变化促使日本动画界必须向更为专业细致的方向前进,而不是继续手塚的“高大全”理想——事实上也无人可以继承他的理想。在这三者中,童话系取得了最大的艺术成就,但过多地维系于宫崎骏一人身上,后继无人。传统派在失去了龙之子后转型为彻底的商业化集体,其中以Sunrise最为著名。至于成人风潮,则在90年代后期转变为深夜动画这一妥协产物,伴随着OVA的迅速低落陷入低谷,众多小厂商纷纷倒闭或转型。

本片的制作方“Double A”Artmic和AIC选择了走趋向于传统派和成人风格的制作方向,力图在商业化和成人口味间寻找一个平衡点,《Riding Bean》正是诞生于这一时期末段的产物。但,这也为后来Artmic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他们太忠于理想了。




看看他们的社名:ART - Modern Ideologist for Creation。

好大的口气,
好大的野心。




二、 娱乐性的诞生


提到《Riding Bean》,自然要提到Artmic和AIC,以及他们的发展轨迹。


关于Artmic最初的认知,可能要追溯到《超时空要塞MACROSS》。正是Artmic (彼时的他们还用的是旧社名ウィ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的一份企划,引出了这个贯穿八九十年代的伟大动画传奇。而Artmic的创始人鈴木敏充,恰巧是《超时空要塞MACROSS》的制作方龙之子的旧将,这也决定了Artmic在其短暂的辉煌中有一个永远不可抹去的印记:对于完美动画不切实际的追求。

在与老东家龙之子合拍《机甲创世纪》的过程中,Artmic基本上确定了自己后来的主要方向,即变形机甲这一当时看来非常新潮的先锋概念。这个构想在之后“Double A”的成名作《MEGAZONE 23》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的先锋构思创造了当时OVA销量的奇迹:累计26518套的超高销量,这也直接带动了机甲+美少女风潮的爆发性流行。荒牧伸志和柿岛秀树在本作中精妙的机械设计,让Artmic顿时声名大噪。

但Artmic似乎并不满足于这样的成绩,他们很清楚自己的拼图里缺了什么。如果说“机甲”是他们追求的成人风格,那么“美少女”就是他们现在所缺少的商业元素和传统风格。与AIC的合作愉快不过是虚伪的蜜月时光,真正的爱侣还在灯火阑珊处。

一切问题都在园田健一入社后迎刃而解:Artmic的新作《Gall Force》和《Bubblegum Crisis》完美地实现了园田健一的美少女风格与Artmic已有成绩的融合,这让他们获得了更大的成就,Artmic也得以挪出更多的精力来磨砺自己的风格。

1989年,园田健一迎来了自己的转机。Artmic为他量身定做了一部融合了美少女、枪械以及美式文化的全新作品,那就是《Riding Bean》。不难猜想,Artmic是想把园田健一培养成可以独当一面的动画人。为了这个目的,Artmic将动画的其它部分交给了老伙伴AIC,放弃了之前已经完成化学反应的“机甲美少女”组合。园田健一也没让Artmic失望,动画里浓郁的美国80年代风情以及精彩逼真的动作场面在当时看来确实是突破性的。

不过,Artmic肯定没有料到园田健一会在此之后为了追寻梦想离社。虽然兄弟情谊仍在,但Artmic确实因此失去了奠定商业风格基础的最好机会……




三、 如何娱乐?


本作的娱乐性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逼真细腻的飙车场景,二是其大胆的模仿,对美国电影乃至其整个七十年代前后文化的模仿。


关于前者用文字很难说明,试举一例:


故事末段有一场在城市中心三方追车的场景。主人公一方面要时刻注意着另外两方的动向,另一方面又要躲避前方慢车,可说是非常刺激的一幕场景。如果是传统的日式动画,这里大概会选择将镜头对准两位驾车人的面部表情,通过速度线等手段营造一种虚假但有效的紧张氛围。《Riding Bean》则是硬桥硬马学习西方电影:主视角透视,两旁景物的快速流动,大量障碍的布置……观众在观看这样的场面时很容易产生自己正被绑在车前窗上做大字形的错觉。至于传统的车外镜头,《Riding Bean》也丝毫不含糊,爆破枪战车间飞跃应有尽有,甚至还有一些极具创意的小道具运用。这些电影界常见的事物在Artmic和AIC强大的技术支持下,被成功地移植到了以静态场面著称的日式动画之中,这不得不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日本动画界最早的有意识地对西方影视技术的引进。后来的《AKIRA》虽然凭借剧场版的身份得到了更大的成就,但从时间上来讲确实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至于前面多次提到的对美国80年代文化的再现,我相信没有哪位日本动画人会比园田健一还要专业。他对枪械文化与汽车文化的疯狂痴迷,恐怕只有地道的老美国人才能与之一较高下。而对于他不熟悉的部分,他也尽量亲力亲为,多次赴美进行实地考察。为了逼真再现在美国街头的追逐场景,他不仅大量观察动画中车辆其实物的运动状态,甚至跑到警察局和警官进行近距离接触,以直接获得最真实的客观印象。这一切的努力在与David Garfield天才般的配乐融合发酵后,产生了惊人的膨胀:日本人制作了一部近乎完美的美式动画,一部触及到了美国人文化核心的动画。这在80年代是不可思议的。


虽然本作在日本反响平平,但在欧美地区却有着异常高的人气,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制作者的不懈努力。




四、 任性的音乐


David Garfield也许压根儿就没考虑过如何去配合动画制作音乐,况且他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这正是日本人想要的:一个不为名气所累,愿意与日本人合作的,地道的本土音乐玩家——最好还是玩儿摇滚的。


这些条件David Garfield全都符合。


在后来的访谈中,David Garfield很少提到这次合作,与其相关的乐评也无一例外将其视作一张原创专辑,而不是更多地去考虑是否适合原作。就David Garfield而言,这可能就是一次玩儿票:赚赚日本佬的钱,和朋友们借音乐之名大闹一场,顺便秀一秀自己的键盘技巧和作曲天赋……总之,他干了一切日本配乐师不愿,或不屑做的事。但Artmic和AIC肯定不会在乎这个。他们需要做的只是配合音乐对动画的节奏进行调整,因为追车其实就是场面+节奏这么一回事儿。

David Garfield不着痕迹的80年代摇滚复古,就是为了这样的时刻存在的。





一切浑然天成。

那是最好的时代。









此文献给曾经的Artmic,以及那些还继续奋斗着的人。

骑乘挑战ライディング・ビーン(1989)

又名:Riding Bean

上映日期:1989-02-22片长:45分钟

主演:田中秀幸 松井菜樱子 小山茉美 富山敬 林原惠美 本多知惠子 筈见纯 屋良有作 飞田展男 小林通孝 盐屋浩三 田中和实 小杉十郎太 

导演:长谷川康雄 / 井出安轨 / 编剧:园田健一 Kenichi Sonoda

骑乘挑战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