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5-25

琴声如诉:有完没完


上月看了《广岛之恋》,极其反感。

不是对镜头和剧本的不喜爱,因为可以看到故事本身还是充满了感情和韵味。是单纯的对叙事剪辑不喜欢。大段大段的旁白叙述广岛之恋,先放开“你法国人知不知道日本人对亚洲人做了什么”这个问题,广岛核爆和两个人的爱情有关系吗?唯一可能的联结就是道德问题的探讨——在这里不探讨。这个故事可以放在任何地方的任何小细节上。比如下雨等最后一班公车,或者《迷失东京》,为了描摹女人细腻的情感就非要强行附会到所谓大事件上是一种极其幼稚的做法。

我以为这样就完了,结果并没有。

《琴声如诉》显然比《广岛之恋》高级,开头的处理非常诗意,可兜兜转转又回到老路上——剪辑出了很大问题。

第一,丈夫是否真的需要出镜?《广岛之恋》做的就好得多,只属于两个人的情感是否需要表现多余的人?

第二,是否需要那么多场景?我不认为这两个人的故事发生于小咖啡馆,止于小咖啡馆。并且这个小咖啡馆有了一种化外的感觉。为什么不利用好它,把故事完全留在这里?导演又找了一个破败的咖啡馆——这我觉得很好,有一种心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对比,然而在剪辑上并没有做到两者同等篇幅。而是为了满足现实逻辑,加了坐船、走路——或者说为了单纯追求景致漂亮。我不觉得靠这些孤立的景致可以反映出男人和女人的内心的寥落。

第三,台词过于乏力。和《广岛之恋》一样,我不知道法国人是不是真的就这么说话。但作为2个心贴在一起的人,咱们可不可以用更直白的语言,比如像意大利电影那样。这样男的说完隐喻,女的说自己的隐喻,这打哑谜呢?again,如果回到上一个问题,给两个人创造一个局促的空间,那么这些也可以理解。在咖啡馆的逼仄空间里,私人空间被极度压缩,脸熟的泛泛之交的推杯换盏?周遭欢乐的气氛和2人心如死灰的对比?情人祭坛的仪式感?孩子时不时的玩笑和吵闹?丈夫电话的催促?从开篇的白天到深夜的离去,直到女人惨叫倒地,被车灯照亮,一气呵成。浓雾弥漫的咖啡馆好似梦中的鬼怪屋。实话说,我真搞不懂为什么要离开那个可爱的小咖啡馆。从文本、叙事到成本,这都是最佳选择。

总而言之,故事是很好的故事。表现上可能有很多的想法,但是并没有形成统一,基本上就是在每个唯独都进行了尝试,(甚至让我看到了浓重的苏联电影的影子)但又都停止,最后又回归到了传统的方式上。反而让人纳闷这是在干什么?


琴声如诉Moderato cantabile(1960)

又名:如歌的中板(台) / 如歌的行板 / 温和的曲调

上映日期:1960-05-25片长:91分钟

主演:让-保罗·贝尔蒙多 让娜·莫罗 

导演:彼得·布鲁克 / 编剧:Gérard Jarlot/Marguerite Dur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