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时代来临,使得部分电影人憋了一肚子的话终于有了发泄的管道。甚至只借由嘴巴这唯一管道,都不足以满足他们的强烈企图心。新的介质问世短短一年,银幕焦点便很快对准了花样翻新的说话方式——腹语。可问题却在于,腹语说到底是一种只能身临其境方能领会其妙处,一旦被搬到银幕就将会变得索然无味的东西。因为你只有亲临现场,才能通过自己的耳朵辨识出那声音确来自于一个本不可能发出的人(清楚看到没有张嘴)和方向(只能来自表演者,而非左右或者背后)。此前提之下,你才会由衷赞叹于表演者的神奇技艺。可同样场景搬上了银幕,整件事的性质就完全改变了:施特罗海姆众目睽睽之下低头嚼着牛排,餐桌对面椅子上的布偶却在滔滔不绝,引得周围的用餐客人饶有兴致地转头观瞧……但这一幕对于银幕外的观众来说,却没法产生一丝的认同感。因为银幕上传来的声音,即便的确出自大师之口,也肯定是后制的结果:先录吃饭,再录说话,然后合二为一。如果这么简单的声画合成也能让你跟着啧啧称奇,那碰到戈达通篇都是画外旁白,本质与腹语无异的现代电影,岂不要把舌头都要嘬麻了?很显然,电影的二度加工彻底破坏了腹语技艺展示的最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而这种破坏的性质,与杂技或魔术电影还有所不同。观众在看一部杂技电影时,虽然也知道远景秋千上翻转抛接的不是大牌明星兰卡斯特而只是一个替身,但至少的确有个人在画面上实实在在地做着表演,且表演本身也的确具有极高的风险性。这就够了。这就足以使观众顺理成章地将“替身”归于观赏杂技电影时所应有的中止怀疑的范畴内。可腹语电影中与“替身”相对应的元素是什么?没有!画面上,由于是单纯的声音技巧展示,所以不需要;而声音上,就像上面分析的,由于失去“身临其境”这一唯一的欣赏前提,而使得任何后制合成腹语都变得索然无味不可接受。所以,最后得出两点启示:1、并非所有看似具有鲜活表现力的艺术行业都适合电影化改造。具体到哪些行业适合,适合到什么程度,要视情况而定。2、改造过程中,即使没有能力化腐朽为神奇,也应尽量避免将原有的神奇沦为平庸。本人之所以不待见《致命魔术》,就在于无法忍受导演怎能用双胞胎这么烂的梗去展示魔术魅力?一位魔术大师的水准高低竟然取决于他老妈当年能贡献几个同胞兄弟?

情网歌声The Great Gabbo(1929)

上映日期:1929-09-12片长:92分钟

主演:Erich von Stroheim Betty Compson Donald Douglas 

导演:James Cruze / 编剧:Ben Hecht (story)/Hugh Herbert (continuity)

情网歌声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