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影像]的标签让人很快想到与抗战70周年应景的指标产品,但此处绝无损贬之意,主旋律与艺术性绝对不是相斥的,当年评论两极分化的[意志的胜利]便是一明证。既要艺术性、主旋律又要上座率,中国电影资料馆给自己出了个难题。
电影资料馆的解决方案是,所有影像均来自历史现场,做到100%的纯记录。这个噱头的意思就是,您以往在电视纪录片中所见到的亲历者口述,过去时的历史场景再现以及现在时的空镜头统统都被砍掉了。所有显在的主观因素似乎都不存在了,那么它就是纯客观的了吗?当然不是,编排是被隐藏了的(此处仍无贬义),或者说此片是由历史资料组成的剪辑片。
由于我党对影像保存意识的薄弱以及本身资金的缺乏,影片出现的所有纪录短片中几乎没有共产党自己拍摄的,这些影像全部来自国民党、传教士、社会团体以及美国官方的抗战底片,甚至还有日军投降后缴获的影像资料。成片虽只有95分钟,素材却达到了500余部(片长5-30分钟不等),编排确实存在难度,且很多胶片已经磨损,修复的工作也非常复杂麻烦。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燃烧的影像]也是良心之作。
因为影像资料的多元化,该片还意外地呈现了众多区别于官方立场的平民视角,珍贵的影像让人从个人角度去思考战争与和平的命题。但不可否认[燃烧的影像]依旧存在许多问题,解说词太过煽情(屡次使用文革时代用语)、部分历史资料尚未经过考证(甚至出现解放战争的画面),剪辑生硬等。从80年代就开始流行的文献纪录片美学到如今依然停滞不前,这大概是当前此类纪录片最大的问题了。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说明
文 调反唱唱
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