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相隔了近十年的影评,从09年初遇算起,倏忽而过。那时的我才十三岁,一个刚刚离开童年时期的少年,稚气未脱,童心依旧,且不说世事洞明,就连基本的社会法则都未知一二,我至今想不明白当初缘何会被这部电视剧吸引,并一直回味,反复嚼食,并伴随了那段心智知识认知疯狂成长的时期,说它对我影响深远也不为过,可能这真的是:缘,妙不可言。
这部剧被很多人封为神剧,当然也有很多人弃如敝履,这很正常,不同人有不同的观影感受,于我而言它值得推敲,值得观看,值得欣赏。可能对于22岁的我来说认识依然不够深刻,生活阅历依然不够充足,或许等十年二十年后拿出来再看会显得过于幼稚,但没关系,这是一种思考的分享,我愿意接受这种成长。
坦白讲,我一直没有想好以一种什么样的顺序去展开。如果以人物顺序,会有些太碎片化;如果以时间顺序,又有些太过乏味。所以我还是不想那么多了吧,想到什么写什么,直抒胸臆。
首先我想对剧名做一些我个人的解读。“人间正道是沧桑”出自于毛泽东写于1949年的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带领的人民解放军正如秋风扫落叶之势,以毛泽东的性格他绝不会沽名学霸王,必然乘势追击,中国也慢慢变成了红色,此时的毛润之在春风得意之余回顾自己这么多年经历,回顾党与人民的艰辛,回顾自己在追求心中正道的路途中是何等的沧桑。这部剧整个的节奏似乎一直在论证这个问题,它毕竟是一部主旋律的作品。但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导演又似乎在正道这个问题上模糊不定,他一直在引领着人们探讨何为正道。从古到今无数人都在为其注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上必名正道以道民”,“大道至简”......而这里面每个人的经历举动,没有明确的非黑即白,都在情理之中,但他们所追求的又是那么大相径庭,我想这是个开放式命题,没有正确答案,道自在人心。
我第一个想说的不是杨立青,而是杨立仁。为什么呢,这个人物形象是在我心中转变最大的一个,最初的我片面的认为他是这部剧最大的反派,这可以理解,在那个年纪我所接触的全是国民党的种种劣迹、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复兴的熏陶,而且剧中对于立仁的刻画:幽暗的色调、诡异低沉的配乐、特殊的职业、独具一格的行事作风,身边人的嫌弃等等,这不就是大多数剧中反面人物的标配吗。但我万万没想到,我对这个人竟会慢慢的由厌恶到理解再到一点点的喜爱,这让我惊奇。
第一集中那个不顾一家老小死活一心想要刺杀三生巡阅使而险些被人利用家破人亡的热血青年杨立仁,着实让人可气又着急;那个自己臆想英勇杀敌并险些闪了腰的中二少年杨立仁,又着实让人忍俊不禁。他骂立青是混蛋,而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混蛋呀,却偏偏要维护自己作为哥哥的威严,奈何弟弟不买账,两头倔驴碰到一起除了犟着也别无他法了。这是二十出头的立仁,感觉这部片子对立仁相对欢快的刻画也就这里了,之后就是暗暗暗。这是他初入社会的开始,欺骗,鲜血,离乡,在几天之内发生在一个青年身上,不能不说是一种残忍,但也使他快速成长,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进入黄埔之后它能够迅速选择自己的立场,虽然他最终没有选择马克思,但在那时看来十分精准。他也曾研读过马克思巨著《哥达纲领批判》,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人人都在迷茫,人人都在摸索,他也一样,所以他的选择不是冲动无知,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只是出发点不同而已。
之后,他进入中统,这个在我们心中集阴险狡诈权术鲜血于一身的机构,注定了他将永远与黑暗相伴,也是因为这个身份,让大多数人将它归入了反派的行列,尤其是他对瞿恩行刑之后,还有中山舰事件,412时期,以及那分裂的十年。黑料不可以抹杀,他的手上沾满了鲜血乃至罪恶,他自己也曾说过:“如果我每天在人伦两个字上徘徊,那他早就拿根绳子吊死了。”但是换种角度,特务机构是每一个政党所必须要有的,它的作用十分重要,当年我男神周恩来不也是主管地下情报工作吗,这两者的性质应该大体相同吧,但为什么一个被奉上神坛,一个被踩到地狱呢?有人说历史是由成功者书写的,我认为这不是正确答案,而是因为他们服务的对象不同,而他们所服务的对象的宗旨又大相径庭,源头不净,下游又何来清澈一说呢。立仁追求的王道与霸道远远超过了人道,所以他选择为之付出,纵然兄弟阋墙,人人唾弃,如履薄冰。
那十年的压抑,在外敌入侵时慢慢减退,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我还清楚记得立仁在说“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抱定守土抗日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时的眉飞色舞,光也变亮了,色调也温暖了起来。他积极投身于对日研究工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得多,同时我也认为这是他观念的转变期,虽然他一直没有松懈对于共党的警惕,但对于曾经的敌人他变得柔软,在皖南事变中的无态可表,他的挣扎,已经足够了,我们还能要求什么呢。到了解放战争,他所追随的理想领袖政权党国利益等等,都显现出颓势,他纠结迷惘,但他只能奋力一搏,没有后悔的机会,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理想终究幻灭,他也漂泊他方,悲情终结。有人说他到了台湾就会远离之后的动荡,安享晚年,这或许是一个好的结局,然而回想他之前为之前赴后继的几十年的事业倒塌,人没了奔头,再加上孤身一人背井离乡,时间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然花无百日红,人无再少年。
我一直十分怨念是没有给立仁安排一段称心如意的感情,对瞿霞的一时情动,对林娥的一世深情,中间隔着两党之争,血海深仇,依然挡不住立仁的心,这也反映出了立仁的两面性,行动上极为理智克制,在思想上又按捺不住,也展现了两党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缘啊。可怜我立仁只有一个存在感极低的史小姐,免不了孤独终老了,想到现在台湾老荣民的现状,我真的感到难过。
PS:昨天看了《声临其境》,黄志忠老师太帅了!
(距离上一次写作经过了接近一个月的时间,我终于通过了研究生的考试,如愿进入了一所211高校深造,这是一段漫长而又艰辛的旅程,其中的曲折与挣扎或许只有我自己知道,也让我明白了人生路漫漫,要从失望中寻找希望,感谢这一路的成长,我会且行且珍惜的。)
思绪有点中断,一时不知道从哪里下笔了。既然说完了立仁,我想说说亲情吧,顺便把其中的几个人物串起来一起说。这部剧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亲情,这是一个随时能戳中我泪点的点。这几个家庭但掕出谁来在那个年代都算是名门望族了,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是极少数群体,多少人难以望其项背,但这部片子本身就不是探讨劳苦大众的普通生活。我们也必须承认,那时的革命先驱者,都是有知识的,并且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普通人是没有任何资本去进行一些虚无缥缈,甚至危及生命的革命运动的,纵使他们有满腔热血。
先说说杨家吧,首先我真的很心疼又敬佩杨老爷子。可以看出杨老爷子在年轻时也是像孙中山那些人一样,在乱世中谋求真理寻找出路,然前途黑暗,无奈归隐。但他的秉性在时刻影响着自己的儿女,老爷子的教育一定是开放又严厉的。尽管之后他对儿女们的行为表现出种种不满与嫌弃,也不得不承认血缘力量的强大。老爷子的蒜瓣说也也算是对这部剧的亲情做了一个最好的注解,蒜柱是一个家的主心骨,但倘若蒜衣破了,这颗蒜不仅不完整,蒜瓣还会脱落,飘零。家如此,国又何尝不是呢。我能体会老爷子在努力挽回家族团结时的艰难与无奈,不知该期盼下雨还是晴天,他无法阻止兄弟阋墙,作为一个父亲,看到儿女们天各一方,兵刃相见,他是否会想起那段儿女承欢膝下的时光,他老了,罩不住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用一些冷暴力去表达自己的不满,却无人在乎。老爷子虽然出场不多,但有一种厚重的存在感,他看着舞台上每个人的登场高潮谢幕,永远清醒,虽左右不了,但世事洞明,他的泪留在心里,无人捕捉。老爷子的一生堪称跌宕起伏又波澜不惊,去世的恰如其分,深埋故土。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正统啊,他怎么能离开,它让那些漂泊他乡的游子们时刻惦念着这块故土,他呼唤着他们归来,根在这,家在这,魂也在这,然君问归期未有期。
对于梅姨,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后母,她是他们的小姨,有血缘亲情在这,这一方面注定了兄弟三人不会遭受嫌弃,另一方面兄弟三人不太能接受的原因,事实也是梅姨对他们是真的很好,立华堕胎那一段,她一把把立青推出门,那个愤怒,那种心疼,那种着急,着实让人感动,之后的每一件事也证明了,她的善良、努力与隐忍,杨家是幸运的,蒜衣虽破没办法重圆,但这个家也算是有了些粘合,最后的那声妈,可能没有特别发自内心,也是对她这么多年的回报,她值得。虽然她不识字,有点市井小民的气息,导演也意在通过这个角色反应当时老百姓的心态。梅姨与杨老爷子,从少女时的崇拜,历经波折终于嫁给了心中的英雄,虽然会面临种种的困难,但也算是得偿所愿。
其实他们的这种家庭关系我并不能体会的很深切,我是独生子女,我没有经历过父母离异,妻离子散,所以我并不能很深切得体会他们之间种种的磨合。我相信其中的演员也没有几个是真正体会过的,但他们演出来了,我也能深切的体会到那些欢乐和痛苦,在很多片段都无法止住自己奔腾的泪水。
再说说立华吧,其实很多观者认为立华没有瞿霞的热血与折磨,没有林娥的勇敢与坚忍,她的性格特点并不突出,缺少棱角,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爱情中他的选择永远是克制、妥协、随遇而安,所以他的存在感并不强。的确是这样,但实际上,你会发现处处都有她的身影和痕迹,她也算是这个故事的直接推动者,是站在时代前沿的女性。从小她就是家里唯一的女孩(老四与他们年龄差距太大),可想而知,肯定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啊,那时候有几个女性会被家人送到远方求学,杨老爷子怎会不知道那时的波谲云诡,风云变幻呢,但他敢,生子莫若父。我相信立华骨子里是充满想法和激情的,连堕胎这件事都做得如此决绝,这是青年立华。随着与瞿恩那段爱而不得,被政治和理念生生阻断的爱情之后,那个激情的立华瞬间冷静的近乎消极,笑容也越来越少,选择老董,选择回归家庭、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奔波,选择随波浮沉、保持中立。我怀念那个向立青描述广州的事情时眼里放光的立华了,或许经历的多了,自然会失去激情,趋向理性,这是她的选择是她的路。
在兄弟二人,都醉心政治博弈,兵刃相见,离家万里时,只有她陪在老人的身边,给他们一处避风的港湾,甚至给他们屏蔽掉那些他们不该听到的信息,这是多么大的慰藉啊;立秋离家去延安,她完全充当了一个母亲的角色;抚养瞿恩的孩子,将爱情延续成亲情,两个家庭串联起来,不让下一代沾染上政治的鲜血,保持着这份情谊的坚与纯。如果没有她,我完全不敢想这两个家庭家会何去何从。她活的很难很累,在工作上,她的立场几乎无人支持,她努力的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太微小,她的理想并未实现,试问这里面有谁的理想真正实现了呢,所以才说正道沧桑。她的格局很大,生活很小,在那个时代没有谁是可以真正左右历史的,她的半亩方塘也无法安生于时代的动荡,但她的努力是值得的,于人无愧,于己无悔。
接下来就说说瞿家吧,对于这样一个血统纯正的红色家庭,我不知道该怎样去描摹,或者说我不知道该站在一个什么立场上,毕竟现在这个时代对于党似乎普遍存在政治正确的消极,我非党员,也不是一个一颗红心永追随的某党某派的粉丝,虽然我的家庭足够算得上是根正苗红。我们必须承认瞿家绝对是应该为人敬佩和尊重的。
瞿恩,这个家庭的灵魂人物,我愿意把他当做周总理(花痴一下,我男神*~*)、蔡和森和瞿秋白的结合体,他真的是足够纯粹,甚至称得上是完美。以至于在刚开始看的时候对他有一种如此不切实际的质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这个角色,虽然他的确有些不真实,但我们不可否认的确有这样的人存在,他的思想境界、学识、修养、信念、举止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想拥有,却无法望其项背的吗。
瞿恩是这撑起这部主旋律剧的支点。虽然他走的比较早,这里面的每个人:亲人、学生、朋友、敌人无不受他的影响,是他们每个人心中的白月光,大部分催我泪下的点都与瞿恩有关。可能之前看了不少介绍党早期领导人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对于他们我是有情怀的,我也时常在思考为什么他们可以活的那么纯粹,仅凭几本千里之外的书籍和几场遥遥万里的革命,就可以使他们如此坚定在这个复杂的中国有一番作为。后来我想,所谓信仰大概就与宗教类似吧,狂热激昂,只是多了理智与实践,所以这些人被称为理想主义者,在他们看来理想和想入非非没什么大的不同。而且一开始的确是在摸索,很长的一段时间总是问题重重,困难重重。可以说是时代选择了他们,世界潮流,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我们必须承认有相当一部分运气的成分在里面。
对于瞿老太太和瞿霞,这两位女性的存在,瞿霞像蔡畅,但她没有蔡畅幸运,太苦了,前期的她热情烂漫,后期的她冷静低沉,这个巨大转变的背后是爱不得、亲人逝去、牢狱摧残、身体孱弱、时局动荡,这些随时都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可她依然坚强挺立,凌然傲骨,那份向死而生的勇气,让我震惊。很多人不能理解她选择老穆,其实剧中已多次给出了解释,立青是是她心底最干净的地方,容不得一点瑕疵。瞿老太太是另一个家的代名词,只是这个家包含着太多的大爱,任何的喧嚣与斗争在瞿妈妈的饭菜面前都黯然失色,那些侵入心坎的温暖笑意,是多少在外奔波的孩子们日思夜想的。他永远那么和蔼,然而白发人送黑发人、亲孙子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的痛苦,有几人能承受的住。
接下来是林娥,这是一个神奇的女人,他将瞿杨两家连成的血缘的关系。她够苦难,丈夫早逝,母子分离,两个男人在最开始都没有把真心给他;她也够幸运,出身富贵,虽颠沛却未触及生死,所有人都尊敬她甚至爱而不得,结局美满。那是因为她够勇敢,够坚强,够坚定,够乐观,够聪明。作为女生,真的羡慕。
(可能写的太多有些倦怠和词穷了,蜜汁疲惫。)
虽然这部剧是围绕这两个家族展开,但有一些人物依然十分值得揣摩。首先那必须是老董了,对老董的好感从一开始就没变过。可能这种又痞又专一的人设实在让人喜欢吧,哪一个女生不渴望有一个醉心于自己,又能在乱世中护自己和家人周全的人呢,可惜他遇上的是立华。其实里面老董是真正的金句大王,尤其是前期对立青的教导,每一句我都想拿小本本记下来,一个人能到这个位置,他的经历、为人处世、眼光境界一定是高于常人的,当千里马的草料有何不可,毕竟民以食为天。他的确善变,但他有自己的底线,这个底线也让他的每一次选择接近完美,不管是在国共破裂时期还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投诚,他都没有违背基本的道德底线,至于南昌起义那次,无非是道路的选择不同而已。老董这样的人在哪个时代都会活得很好,实用主义不能被贬低,只是一种处事方式而已,况且谁不想成为一个像老董这样游走自如的人呢,而又有几个能成为这样的人。至于人们说立华对他的冷淡,可能只有立华这样的女性才足够吸引他,而且我认为他们两个是有感情的,立华也是从心底里喜欢老董的,但得不到的往往是最好的,所以总给人一种老董硬往上贴的错觉。一个浪漫一个实用,立华一生都在这两个词上徘徊,无论人还是事。我希望他们还能再见面,两颗漂泊的心灵需要寄托。
接下来是穆震方,这个人物的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甚至是贬远大于褒。我个人认为老穆的绝大部分行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一个好人。前期的老穆是很激进,但也反映出了党在建设之初大部分人的心理状态,年轻、冒进、冲动,但也绝对忠诚、坚忍。他对立青的怀疑是包含着很多个人情感,但当时的情况也必须怀疑;人们说他夺妻之痛,又怎能想到这只是两个相互抱团取暖的人;后期我认为立青和老穆才是真正志同道合的兄弟,过往的误会也好嫌隙也好都随着时间而淡去。其实老穆的出场大部分是为了主角的活动,但他个人所经历的可能不比主角少,每个人经历的沧桑或许只有自己才知道。
我认为范希亮是这个剧中最可惜的角色,太好的一个人,事情看得那么通透,一个纯粹的军人,但纯粹的军人也是悲哀的,他只是使用者手中的一个子弹。若他没有任何情感一切也就好说,但老范偏偏就是一个重情义、明事理、晓大义的人,所以他内心的煎熬伴随他到死。我反而庆幸他没有活到解放战争,我实在无法想象那种情况下他的挣扎与抉择。
其实我挺羡慕他们的同学情的,那段时间很短,但都是精华,我们往往对受过的苦最刻骨铭心,而那些陪你一起苦过来的兄弟,才是真正的情比金坚。可惜因为时代,他们注定要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血刃相见已是平常,只祈求不要把枪口对准我的亲人、同学、老师。八年抗战固然艰辛,但心往一处使的和谐,并肩作战的默契是每个人心中的净土。战争不仅会让我们阴阳两隔,也会让我们天各一方,你我站在海峡的两头,从青丝变白发,是否还能记得我们当初共同说的“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是否还能记得年少一起摸爬滚打嬉笑怒骂的我们;是否还记得那首黄埔校歌,那个指引我们坐在一起的初心呢。愿走过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有机会我一定要去黄埔军校看看。
在这里面我为什么没有细说立青呢,他才是主角呢。主要是觉得这个人物形象太清晰了,多说无益,他有很多bug,有很多光环,经历也够传奇。(这几年看极限挑战看得实在无法直视颜王,演技太好)也可能是我懒吧@-@
写到这里,有点想要结尾的冲动,以上描写的都是个人,当然还有很多人没有写进去:三剑客之一谢雨时,从毕业到再见相隔十年,然而再见就是永别,太戳人泪点了;吴融我觉得是有点类似老范的存在,他也想当一个纯粹的军人,看得透彻,却也难逃时代的车轮;汤沐雨,国民党中的穆震方,前期那么激进天真,后期逐渐平滑,时间让人成长;楚材,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戏剧,内心戏让人有点想笑,我不认为他是个跳梁小丑式的人物,他的理想很明确,理想破灭,只能向死而生···其实这里面没有真正的好人与坏人之分,只能说每个人的选择和追求不同,为了目标去奋斗是一件幸福的事,为理想献身也很幸福。
随着年龄的成长,对事情的看法是会不同的,党派这种东西我了解不多,也不想多谈,其实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一起就是人性,从根源处剖析,就能了解大概。
大二下学期,我到了台湾当了一个学期的交换生,我就想用自己独立的眼光去看台海关系,去看我们从小普及的宝岛台湾到底是什么样子。讲真,不乐观,身边的人百分之八十都是台独或者都有台独倾向,他们知道我是大陆来的,所以极少跟我谈论政治问题,但我能感受得到。国民党老兵住的地方叫眷村,因为眷恋故土,那些老兵叫做老荣民,如今的生活非常困苦,不被社会所接受。他们很快就会退出历史的舞台,甚至连这段历史也会被抹杀,那份归乡的情愫可能只会化为一抔黄土,最后的乡愁 ,也只能离家千万里,归期未有期。
台湾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不是说我们13亿人喊着让它回归就可以的,从甲午中日战争开始,《马关条约》签订,台湾有半个世纪在日本人的统治之下,从一开始的暴力镇压,到后期的怀柔政策,可以说日本对于台湾的发展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那个时代的人接受的是日本的教育,所以他们是有认同感的。国民党来台后,一开始是采取暴力管控,白色恐怖,加上这几年台湾的经济有所下滑,民众自然心有不满,所以台湾的亲日倾向还是比较高的。我们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他们不这么认为。我们认为的是非对错在他们那里掉了个个,其实政治本身就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坚持自己的立场就好,至于回归,两岸只能加大交流,贸易往来,文化合作。让他们更多的认识中国大陆,增加他们的认同感,从内心改变他们的想法,这条路很长,却是最保险最稳固的。
之后我陆续看完了张黎导演的其他两部:《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都很不错,尤其是大明王朝,其中大段的对白我竟然丝毫不觉枯燥,只可惜才疏学浅、涉世未深,其中的深意恐怕连三四分都窥不到,实在是惭愧。张黎导演的拍摄手法很有自己的特色,有种把电视剧拍成大片的既视感,叙事方式、细腻程度远超现在90%的电视剧吧。同时编剧的功底也是十分深厚,然而面对现在影视圈的现状我也只能是一声叹息。
其实《人间正道是沧桑》过去这么多年,带给我影响最深远的还是他传达出来的家国观和史观,不只是对民国那个时期而言。其实历史的真假与否有时候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任何一个人能让后世人所记得,都是把最突出的那个点做到了极致,善也好,坏也罢,都只是人身上的一个特点而已。所以我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要对一个人一件事下一个绝对的定论,只求能撷取到一些经验和启示就够了。而家与国孰轻孰重,我觉得这就是选择问题了,在大多数时候家国是可以两全的,只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保有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和正能量,相辅相成,方得始终。
写了这么久,终于到结束的时候了,从寒假开始到暑假结束,战线拉得够长的,中间考研、毕业、实习,算是迈过了一道门槛。写这篇影评也了却了我多年的心事,中间有些语无伦次,逻辑不清,也只能多包涵了(估计只有我自己看吧),这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一部电视剧,我还会重看,也许多年后我会再写一篇影评,那时的心境和想法应该大有不同吧,也只能希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了。
){for(var n,t=

人间正道是沧桑(2009)

主演:孙红雷 黄志忠 吕中 孙淳 张恒 杨雪 郑玉 柯蓝 张志坚 王鑫 涂凌 郭广平 马维福 陈丽娜 石文中 练练 黄品沅 

导演:张黎 / 编剧:江奇涛 Qitao Jiang

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