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育",中国自古就有。只不过一些讲究与说法通常是在自家的餐桌上由父母执行的。相比之下,少了一些参与性和互动性。
日本人很聪明,把吃饭这件看似很简单的小事移到教室,不仅让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快乐地共进午餐,还能让孩子们在学校安排的整个吃饭流程里提升对事物的认知,并学到受益终生的行为习惯。
整个吃饭流程的行为规范,其实暗涵健康教育(饭前健康检查)、环保教育(自备餐具、牛奶盒回收)、团队协作(食品领取与分发,餐具归还)、劳动教育(做卫生)、动手能力(校园农场,班级轮流种植)等等。
另外:因为食物是分配到班级,每天都会有多余的食物。学生通过猜拳来获取多余的食育,也让用餐多了一份娱乐性、互动性,也是非常好的。
关于国内学校"食育"具体情况不太了解,但我觉得适当的规范和仪式感一定会起到或多或少正面的教育作用。
至于乡村小学,我觉得最容易借鉴的是"校园农场",由老师带学生班级轮流种植管理。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管理农场的过程中,对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能培养学生对生事物的认知能力,还能提高对生活的感受能力。而这些细枝末节恰好也为写作课积累了素材。
总之,我认为日本人这样进行"食育",不仅对孩子个人有益,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