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千日元的使用方法》当中,女主角美帆小时候,祖母常常给她三千日元的压岁钱(按照当前汇率约相当于人民币160元),叮嘱她好好思考要拿这笔钱做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从小额金钱的使用方法就能看出一个人的金钱观。整体剧情也围绕美帆为了实现梦想而攒钱的计划展开,以不同的角色展现不同的观念。这个开头设定还可以,如果能拍成金钱观众生相或节俭生活小窍门都不错。可惜,剧情很快偏离了节俭生活的主题,一路奔向赞美传统家庭价值观的方向。并且从叙事角度来说,这部剧有两个硬伤:一来省钱方法拍得很悬浮,二来角色配置不合理。这些问题或许和创作者的单一价值观不无关系。
理财不等同于省钱,可惜在这部剧中,绝大部分与钱有关的剧情都围绕着省钱、节俭展开,而且充满了不合理的设定。
全剧开头交代了女主角美帆的生活状态。24岁的她在大公司工作,月薪25万日元(人民币1.3万元)。她一个人住着舒适的出租屋,月租9.8万日元(人民币5200元),常常去贵价餐厅和进口超市。但是在看到能干的同事突然病倒,和路遇想要收养的小狗之后,她认识到人总会有无法工作的一天,并且开始想要拥有自己的独栋房屋(剧中收养小狗的必要条件),于是下定决心开始存钱。
美帆咨询了曾在证券公司工作的姐姐,开始梳理自己的财务状况,并着手减少固定开支。她做出的第一个决定是——搬回家住。
一个在大城市大公司工作的人,放弃租房搬回家中带院子的别墅,通勤完全不受影响,并且和家人相处融洽——有多少人能满足这样的条件呢?如果能满足这些条件,那么美帆一开始为什么要租房呢?剧中的解释是她一直向往独居生活,这就令角色显得有点幼稚了。
剧中其他许多角色的决策也同样悬浮。比如美帆的祖母,这是一个时尚、前卫的讨喜角色,在剧中常常负责出谋划策。祖母当了一辈子家庭主妇,因为教授别人做小菜得到了一点报酬,感到了自己的价值,决心出去求职。于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上一份工作经验可能是五十年前,在经历了一点波折之后,很快就依靠自己年轻时在百货公司卖手帕的经验,在一家高级服装店找到了兼职店员的工作。
又比如自由撰稿人キナリ,面对以打零工为生、不想做出承诺的男友安生,她提出想和他生个孩子,让他做家庭主夫,为他支付所有的保险金。到底是什么样的自由撰稿人,看起来最多三十,工作也不算忙碌,收入还能轻松养活一家三口?
大约也就是看到这一集,我的心情从好想放弃变成了“让我看看它还能有多离谱”,就把这部剧看完了。写到这里想起了不久前的一件事:某台新剧里,北漂女主角努力打拼了几年,终于勉强买下北二环的一个小四合院。不知道女主角做的什么工作,可能是拿到了诺贝尔奖吧。
故事创作往往强调要有人物弧光,大意是主要角色要有成长,在经历故事之后要发生一些转变。但这种转变如果过于突兀,就会变成OOC(out of character),也就是说角色前后不一致,看起来不像同一个人。
剧中美帆父亲的角色就有这样的问题。在开头几集,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传统的父亲,沉默是金,不动如山,对所有的家庭事务不管不问。美帆的母亲得了早期癌症,他甚至让她一个人去医院检查,出院的时候也没有去迎接。母亲动了离婚的念头,察觉情况不对的美帆、祖母和姐姐等人开始联手改造父亲,让父亲写了一封感谢信,顺利挽回母亲。接下来,父亲的人设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开始积极学习做饭,也学会了对家人表达感谢和鼓励。
角色转变过于突兀,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为了强化反差而把转变之前的角色塑造得过于讨厌,以及剧情对转变的过程刻画太少。前一个父亲简直是在冷暴力,后一个父亲突然就成了模范暖男了。对美帆的男友翔平的父亲的刻画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一个对他人不理不睬的无礼大叔,突然就变成了关心子女婚恋的慈父。
仔细想想,这部剧的问题根源恐怕出在角色设定和配置上。剧中的三个家庭当中,有两个仿佛是随便找了几个人组成的散装家庭,导致很多冲突都立不住。
比如美帆家,既然祖母是这样一个思想前卫、充满智慧的女性,那么,她是怎样在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之后仍然拥有这种个性的?为什么同样做了一辈子主妇的母亲反而比上一辈更加传统、隐忍?为什么这样的祖母养育的父亲变成了一个保守的大家长,一直对家人不管不问,而祖母直到现在才拿出母亲的身份来教育他?
又比如翔平家,美帆与翔平用了很少的剧情就飞速进展到谈婚论嫁,这时翔平的父母告诉他们,将来要偿还450万日元的贷款(人民币24万),这是供翔平上美术大学的费用。这对父母一直过着及时行乐的生活,加上最近父亲工作出了问题,所以无力还款。剧中充分强调了翔平父母的随意个性,比如母亲当着美帆的面打开送来的点心吃起来,父亲喜欢玩摩托车,儿子对父母直呼姓名等等。这些剧情有的只会显得角色很没礼貌,有的又令人感觉没有说服力——在日本有多少人会对父母直呼姓名?这样做的人是不是通常家庭有些国外背景?还有最重要的,为什么这样一对随性的父母会养出一个对金钱有责任感、报名上了理财课的儿子?他是不是因为父母的任性经历过什么金钱危机?(得知有贷款不算,那是在上理财课之后。)
关系亲近的角色之间观念有很大差异,这点本身没问题,但是需要交代清楚背景,否则整体剧情看起来就会像一台小品。观众会产生种种疑问:这对夫妻到底怎么过到一起的?这孩子到底是不是父母亲生的?他们原来为什么不吵架?现在怎么又吵起来了?其实,如果把必要的信息交代清楚了,人物的个性差异就能显得很合理,而且能成为很好的故事。例如,如果一家人之间观念差异很大,也许是因为过去发生过什么事情,让差异很大的人组成了家庭,或者让子女选择了与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又或者,一家人原本可以包容别人的不同,直到突然发生了某件事,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平衡。
这部剧确实也有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美帆的母亲突然对父亲产生了极大的不满,主要经历了三件事:好友离婚给了她启发;她生病时父亲不管不问;父亲退休令她领悟“家庭主妇没有退休之日”。但是在代际关系上,剧中父母子女之间的观念差异还是没什么说服力。
这部作品的价值观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家庭第一:无论情感还是金钱,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都是家庭。
美帆一度因为助学贷款问题想要和翔平分手,最终还是决定和他一同面对。美帆父亲全额还款,只是让两人签下借条分期偿还,理由是不能让银行挣利息。
美帆的姐姐因为生育而事业停滞,本想等女儿长大一些去打零工补贴家用,转头又觉得省钱都是为了家庭幸福,放弃打零工的计划生了二胎。而前面的剧情中交代,全家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姐夫的工资,而他的工资还比不上美帆。
翔平的父母表面上看起来不负责任,但是在翔平刚出生时,他的父亲放弃了工作共同育儿(也不知道二十多年前的日本有几个男人会这么做),那时候两人的经济来源是——翔平母亲娘家的存款。
用美好家庭作为解决方案是一种偷懒,遮蔽了许多现实问题。这其中最令人不适的就是零工男安生和自由撰稿人キナリ这一对恋人。安生出轨还差点让对方怀孕,キナリ愤然分手,随后在美帆祖母的建议下,安生以跟踪狂一般的行为挽回了女友。那么,这两个收入差距悬殊、财务观念截然不同的人为什么会走到一起?安生不仅毫无财务规划还出轨,被分手了还死缠烂打,为什么事业成功的女友还想和他组建家庭?她到底图啥?
虽然我不赞成仅因为不认同价值观就贬低一部作品,但我觉得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这个故事的作者如果能抱着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不要大力输出价值观,而是专注于展示众生相,故事会好看很多。或许所有的故事都是如此:创作者不可能绝对中立,但是心态开放的创作者更能充分理解不同观念和立场的角色,考虑不同的可能走向,最终写出更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