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的钥匙 Elle s'appelait Sarah
故事分为2跳线,以现代人的角度去探寻过去的真相。
看完《沙拉的钥匙》这部影片,我并不想说内心的感触如何如何。因为2战题材的文艺片大多都能够让观影者拥有诸如此类的感觉。
我查阅了1940年维西政权下的法国,贝当下的法国法西斯,1942年初夏的冬赛馆事件。我想说的是——在这段黑暗的时刻下,伟大美丽富有浪漫的法国是否应该去反思,反思曾经作为一个凶手去屠杀过犹太人。
二战,避免不了死亡。死亡,又带来了太多的故事,故事的一头是一个犹太之家,在贝当政权与绥靖政策下的法国巴黎,警察给当地的犹太人带来了难以磨灭的灾难,而故事一段的主人公,犹太小女孩沙拉手里的壁橱钥匙,是希望,又是深深的绝望。。。
当女孩逃离集中营,拿着用自己的生命保护着的钥匙,不远千里的回到巴黎,打开曾经属于自己家壁橱的钥匙时,真相给予的是她亲弟弟的尸体。
影片的开头曾经提到过,法国的年轻人大多不知道那段历史。。。而他们更不会明白,那段历史的真相对于自己的祖国是如此的残酷,一个不光彩的污点。
回到现在,另一端的主人公记者为了真相,不惜与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公公婆婆,乃至至亲的人产生隔阂,就像她说的:这就是真相的代价。
我相信记者女士当初是想了解公婆宅子的来源而去了解真相(公婆的宅子就是当初小女孩一家四口的家),当来源得到了答案,记者的天性让她继续的去探寻。。
作为一个美国来的记者,她永远不会明白法国人这段一直想要忘记和抹灭的真相。
认同感和人性 一直是穿插于本片2条故事线的细线。。。
法国区犹太人的认同感,一直困扰着小女孩沙拉。她不敢认同自己的犹太身份,因为这个身份,她的家庭没了,因为这个身份,她的弟弟又因她而死。虽然沙拉得到了善良的法国农夫的庇护并长大成人。但我觉得她内心并不平静,她怀疑,她愤怒,她自责又心怀愧疚,同时自我折磨。她屈辱的曾经让她同样不认同之后的法国,
她奔赴了自由奔放的美国,只是现实的真相让她明白,犹太人的身份同样在战后的美国同样被歧视,这就是为什么她会和他美国的丈夫要讨论甚至争吵关于肚中孩子身份的话题,为什么她要急于让出生6天的孩子去基督教堂领洗,为什么要隐瞒她的孩子自己犹太人的血统长达50多年。为什么整日整夜的将自己的生命消耗在酒精和毒品之中,为什么愤恨自己的人生而自杀。
我想,法国导演吉勒·巴盖特是想让我们知道,今天的种族歧视依然未能解决。
战争是胜利者与失败者之间暗暗的较量;针对整个世界的民族歧视与战争无关,这是人类优越感和挫败感的自我较量。
沙拉是失败者,弱小者,绝望者,她无力对抗的是战争,是世界,是她自己。
而现今的伊朗,叙利亚,又何尝不是如此。
结尾记者离婚,独自抚养自己的女儿并取名——沙拉。生命的延续是如此的美好。

莎拉的钥匙Elle s'appelait Sarah(2010)

又名:隔世心锁(港) / 萨拉的钥匙 / Her name was Sarah / Sarah's Key

上映日期:2010-10-13(法国)片长:111分钟

主演: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 Mélusine Mayance 尼尔斯·阿贺斯图普 弗雷德里克·皮耶罗 米歇尔·迪绍苏瓦 Dominique Frot 吉赛勒·卡扎德絮 

导演:吉勒·巴盖特-布赫内 / 编剧:Tatiana De Rosnay(novel)/Serge Joncour

莎拉的钥匙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