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MM的放映,充满了老电影的质感。有一种看手摇电影的沧桑。
       只是,李香兰一出场,就容易出戏,她的美丽、洋气,总让我很难认同她所演的角色,她太过光芒,以至于有些叙事都可以跳跃了。反过来想,李香兰当年有多么重要,除了美丽使之成为明星以外,她那被故意模糊的身份、国籍,以及用不同的名字反复重塑的身份,都让这个随时需要转换标签的女性,充满了传奇性。
      《沙鸯之钟》之中,李香兰被塑造成一个台湾原住民形象,可爱、美丽,有号召力,性格直爽,充满正义感。光着脚丫子满山跑,既能唤猪,也能养羊、赶鸭子。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原住民女性形象。以至于,导演毫不吝惜镜头,让她直面镜头来表达各种心声,仿佛就是和观众直接面对面。
        当然,如果直面镜头,只是因为李香兰太美丽,那就太轻浮了。因为,这是在特殊年代的国策电影。李香兰的身份反复被书写和改写也是伴随着电影政策为日本战时服务的变化而变化着。
        这部由台湾总督府、满映、松竹公司三方合作的影片,目的是为了鼓励台湾原住民去参军、奔赴沙场。日本侵略战争的战线漫长,深入中国腹地后,各种想象不到的物资供给不足,以及战争已经完全进入疲劳战,加之,日本对东南亚的战备设计,都让日本无论在人力还是无力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即便,他们保留了几个地方,以供战备之需,但似乎远远不够。同时,又需要为侵略的合理性给予自我安慰。
        日本與台灣的關係,又是另外一個故事,另外一段歷史。導演顯然還是認同台灣原住民的生活狀態,甚至有些羡慕之感。電影鏡頭中的台灣原住民的生活之地,風光秀麗、民風淳樸。大量的全景鏡頭來表現從巒疊嶂的山脈,大逆光之下的樹和葉熠熠生輝、山和川有些國畫般的意境,美到讓人醉了,甚至美得太甜,有些發膩。尤其是找孩子的那棵樹,美到簡直了。不知道是導演從心底有些向外這裡世外桃源般寧靜的生活,還是需要從國策的角度出發,先塑造原住民的生活狀態,然後在誇耀他們當兵。
       當兵意味著什麼呢?其中有一段李香蘭和情人的對話,從mainland回來的情人和李香蘭說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李香蘭覺得她自己的生活也很充實。這似乎是建立在新文明、新秩序、新社会的口号下的侵略行為,將野心冠以合理的名義。
       原住民的生活多美好,人和自然和諧相處,但是,潛臺詞之下的那麼多小孩,生命之生生不息。
       為了讓國策電影的作用發揮到極致,為了讓原住民心甘情願的投入戰鬥,導演獎一個生活中的故事搬上銀幕,日本總督為表揚少女沙鴦的愛國熱忱,特地建立了一座鐘,其用心真是可見一斑。電影的歌曲同樣也是宣傳之用。

沙鸯之钟サヨンの鐘(1943)

又名:莎勇之钟 / 莎韵之钟 / Sayon's Bell / Sayon no kane

上映日期:1943-07-01(日本)片长:75分钟

主演:李香兰 近卫敏明 大山健二 若水绢子 三村秀子 

导演:清水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