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完这部片子可能都会觉得这部影片的形式很花俏,似乎有形式大过内容之嫌。其实这部片子蛮值得推荐的,尤其是对于还在学电影的或者已经开始干电影的。

在审美趣味上我是偏向于电影的“艺术向”(不太准确的讲就是“形式”)而非“故事向” (不太准确的讲就是“内容”)。尽管美学上厚此薄彼,但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品,我也认为形式终归要和内容有效的配合起来才行。这片子我看了好几遍,主要就是判断导演运用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镜头(形式)是如何服务于故事(内容)的。结果越看越觉得无懈可击。

先来个观影建议:首先,这部影片的重点不在于“故事“,而在于”影像“。带给观众快感的不是掌握故事和人物的来龙去脉,而是各种出乎意料的视觉体验。导演通过极丰富的影像推进故事,是镜头驱动而非人物行动驱动。这部影片的影像逻辑大于故事逻辑。其次,一定至少要看两遍。第一遍大概看明白了故事,体验了导演风格之后,在第二次观看时就可以逐步拆解导演这一锅貌似花里胡哨的大杂烩了。很多人看过之后会感觉好像没怎么看明白这个故事,其实这部影片的故事是个很平庸的故事,为了避免拍成一部平庸的电影,导演追求极度风格化的影像呈现,采用复杂的技术手法将一个简单的故事包装成了一个令人迷惑的影像迷宫。

为了方便讲述,先剧透一下:三个人抢劫了一堆金条,躲在一个荒凉的海边别墅。海边别墅还住着一个女画家和两个男人。其中一位是个作家,他的老婆带着孩子和保姆在路上刚好搭上了匪徒的顺风车来找他。另一个是“律师”,他没有直接去抢劫但和抢劫的匪徒是一伙的。两个警察循迹追来,警匪交战,匪徒内部同时也因各怀私心展开内斗,最后4个匪徒和2个警察都死了。作家和他老婆孩子保姆成功脱逃,女画家回归逍遥。

这部影片的价值在于导演精湛的技术和独特的美学风格。这是一个用感官去感受而非用脑子去思考的电影。所谓电影最精简的定义就是“用镜头讲一个故事”。 “讲故事”并不是电影这种媒介的独特/本质属性,用镜头语言组成一套自洽的叙事才是。从这种意义上,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一部非常“纯粹”的电影。影片首要服务于观众的视觉满足,快感来自即刻而非深刻,来自情绪而非思索。

总结几点:

1, 导演大量使用非常规镜头。焦点方面有:变焦镜头,双焦镜头;角度方面,大仰角和俯角拍摄;景别方面,超大特写与大全景镜头交替使用。所有这些成系统使用的非常规镜头都在挑战人类的眼睛,意在呈现通常人眼无法看到的细部和无法看清的疆域。这些镜头按照惯例是非常不自然且对叙事破坏力极大,而导演似乎故意要拿观众的观影习惯开玩笑,排斥一切标准和惯例,颠覆常规。尽管反常,但超级好看。是非常新颖有趣的视觉体验。

2, 镜头衔接。镜头衔接是非常重要的导演技巧。影片中所有镜头和镜头的连接方式都被导演谨慎的考虑了。篇幅所限,仅举一例:吃早餐时女画家和黑老大在长条餐桌前分坐两头,镜头没有选用正反打,而是从一边迅速摇到另一边。恨不得把影片剁的碎成渣的导演在这里并没有选择切开两人,而是在一个完整空间里展现两个人的对垒,暗示出后面不可避免的冲突。影片貌似混乱纷杂,其实镜头与镜头高度协调一致。让叙事服从画面逻辑

3, 导演的镜头明显超载了。像盖房子一样,用了超量好几倍的砖。所幸这些过量的砖块严丝合缝的搭出了没有瑕疵的结构。每一个镜头都与前面的镜头产生关联,是对之前镜头的发展,解释,补充。少一块可能都会让叙事出现漏洞。对故事的理解完全依赖于对镜头在整体运用上的理解。这些镜头建造了一个异常封闭的时空,影片在自己建构的世界里自我完满。导演完全没有邀请观众参与的姿态。只顾燃烧自己的叙事疯狂,观众只能痛并快乐的承受着导演令人精疲力尽的电影语言。

4, 碎片化剪辑。这部片给人感觉导演在干脆利落的同时剁着20种馅料的饺子馅,该切就切,绝不手软。导演会毫不犹豫的切断一个正在进行的动作,随即插入另一个动作,经典一例是光头肥男躺在吊床里意淫女画家。切的大胆且过度切割。眼睛,眼睛看到的A、B、C、D;手,手里拿的东西1、2、3、4。别人做一盘饺子陷假设需要1262刀,导演一定要剁出2538刀,就是为了获得超量的菜肉颗粒。各种直接而突兀的插入镜头以各种方式打断叙事,却在整体上成就了另一种叙事。观众在碎片之间完全没有任何喘息之机,就被导演拉入下一个时空,一路跟的气喘吁吁。

5, 多视角。明显一例:女警察被一枪击中,同一动作用不同视角多次重复(一共是5次)呈现了一遍,观众得以抓住动作的每一个瞬间,一般影片里这种瞬间的精确呈现通常不重要,事实上这种瞬间也不在人们的日常体验当中。观众可以自行脑补出一个动作没有完整呈现出来的部分,但导演在这里全然不顾时间线,刻意让观众体验了一下不同人物对同一件事的同时性的所见所闻。逆转时间逻辑,多角度再现同步发生的动作,给观众纯粹物理性的体验。大胆绝妙的操作!

6, 由于上述的剪辑和视角选择,导演得以对电影时空进行独特的处理。不同视角下重复再现同一动作,叙述时间被拉长,动作时间被多次折返。有些动作被刻意放大,也有很多动作被精简到只呈现最后一击的结果。影片中不断出现的黑底红字时间与其说是为了标记时间,不如说是对时间的干扰,线性时间被一次次突然出现的黑屏打断,如同绊脚石一样,叙事被时间磕绊的踉踉跄跄。再举一个空间塑造的例子:所有人围坐在篝火前吃烤肉那一场。除了篝火和一张张被火光照亮的人物脸部特写的碎片镜头,没有任何其他空间信息。但是靠着镜头衔接和人物眼神指向,导演在一片黑暗中勾勒出了这场晚宴的座位图。

7, 构图。影片既给人静态的感觉也有强烈的运动感,运动感来自导演在追随人物视线和移动时准确使用的摇移和变焦镜头。静态画面的构图也非常精致。不让人省心的导演也毫不犹豫的使用倾斜的画面。构图的例子举不胜举,除了摒除环境的特写镜头,但凡更广阔一点的视域里,导演都用精致的构图描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空间的关系。导演恪尽职守的用“画面”讲述着“故事”。

8, 色彩。色彩无疑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给人感觉特别假,甚至塑料感。这种假和做作的感觉很可能就是来自影片过度饱和的色彩,仿佛沃霍尔那张举世瞩目的玛丽莲梦露的肖像画。但是不要以为导演就是夸张的搞颜色的堆砌重叠,举个小例子就可以证明导演安排的有多细心。影片开篇,女画家在户外画画,光头肥男射出三发子弹,打出三个被女画家称为“太对称”的孔洞。注意这三个洞分别在打在红色、绿色、蓝色三坨色彩上。随后光头男和红裤子男离开,天台上只剩下女画家,镜头从画架上的绿色孔洞上穿出,扫过披着绿色植被的怪石荒山,扫过湛蓝的天空和大海,最后回到穿着红色裙子的女画家身上,女画家吐了口口水,用雪茄塞住了绿色孔洞。画架上的红绿蓝三原色和现实中的三原色互相照应的转了一圈,厌恶对称的女画家选择用一根雪茄终结了绿色的孔洞。对于画面、构图和色彩敏感的观众,会感受到一种似乎无因的快感。人眼最易辨别的三原色,360度旋转镜头带来的圆满构图,消灭乏味的对称,隐藏在血液深处的美学基因得到了外部世界的回应。

9, 声音。声音在影片里的作用非常重要,除了一般性的强化微小动作,营造氛围,塑造三维空间这些常规用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导演在什么地方选择声音和画面的点到点对称,而在哪些地方又选择了声音和画面的错位。在经典的多视角重现同一动作的场景里,声音还对观众定位时间起到了帮助作用,比如女警被一枪击中被重现了5次,是枪声和女警的惨叫提醒观众导演启用了时间循环模式。这场戏后面紧跟的两个动作也是如此模式。

10, 演员表演。除了剥夺观众的代入和共情的权利,导演也剥夺了演员的所有权利。不断重复出现的演员肢体特写,眼睛,嘴唇,手指,脚。超级大特写用它武断的景框隔绝了演员的其他肢体部分与身边环境。导演没有给演员留出任何表演的空间。

11, 关于“故事”。最后一点来讲讲故事。虽说我前面说了这是一个平庸的故事,只是被导演精彩的用画面讲述了出来,事实上,纷繁多样的画面技巧的使用也极大的丰富了故事本身。一个简单故事被改造的相应的曲折复杂。主人公是女画家。剧中人物的命运因她而改变。观众看到的是“她经历的现场”和“她的fantasy”。她的fantasy是影片中那个令人迷惑的辅线故事,无脸长发女和一群轮廓剪影无脸男,毫无疑问是女画家在另一个时空里的本尊,且承担着本片是一部色情片的职能。我对这个辅线故事的嵌入方式有点迷惑,是唯一我觉得不好解释的地方。首先是主线故事与辅线故事的关系,也就是这个fantasy与男作家和女画家的关系(这个fantasy来自男作家正在写的书?还是女画家自己的臆想),那枚巨大的绿宝石戒指的符号学意义(戒指仿佛是打开fantasy世界的钥匙,每次辅线故事都开始或结束于这枚戒指),女画家与男作家的关系 (男画家最终和家人逃脱,代价是失去了绿色石戒指,也是在暗示他整个灵感和创作能力的失去,所以意味着画家的创作胜于作家的创作,影像胜于文字?)。影片结尾以fantasy中的女画家本尊坐在摇椅上结束,虽然说不出有什么不好,但是也许结束在真实世界的短发女画家本人或者她的画作上更好?就好比交响乐,一个乐章结束在辅音上当然也不是不可以,但终归结束在主音上更令听众心满意足。

被省略的人物塑造,对现实的缺乏关照,将影像前置于故事和人物,挑战大众习惯的观看方式,这是大部分观众不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一切可以帮助观众代入故事和人物,可以形成期待和解释的东西都被导演剥夺了。观众只能听凭导演强势镜头的指挥,指哪看哪。罕见,新颖,独特,叛逆,导演坚决的贯彻执行着自己的美学追求和作者意志。但是导演也绝非做了什么创新,而是从过去的电影里做了很多借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是从各类“元电影”出发,从“样板”出发,将一切可用的不可用的都重新回收加以利用。他们把类型拆的碎碎的,用放大镜一般的镜头语言,剖析出来给人看。导演仿佛在玩乐高玩具,红的,绿的,方的,圆的,大块,小块,把那些碎片拼接起来看看最后是什么吧。其实最后拼出来长久保存在展示柜里的那个东西完全不重要,乐趣就在把玩那些小碎片。乐趣会在影片最后拼成的那一刻全部结束。以一种有点气人的方式,导演重新定义了电影:电影是碎片的艺术,是夸张的美学。


晒尸体Laissez bronzer les cadavres!(2017)

又名:曝尸烈日下(港) / Let the Corpses Tan

上映日期:2017-10-18(法国) / 2018-01-10(比利时)片长:92分钟

主演:埃琳娜·勒文松 斯特凡纳·费拉拉 Bernie Bonvoisin 

导演:伊莲娜·卡泰特 / 布鲁诺·福扎尼 / 编剧:Jean-Pierre Bastid/Hélène Cattet/布鲁诺·福扎尼 Bruno Forzani/让·帕特里克·莫夏特 Jean-Patrick Manchet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