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去了,我很难受。


因为牙疼,我坚信能从《舌尖上的中国》中,找到精神上的追求与慰藉。但是,诸位如果看过第三季的这部所谓美食纪录片,大概会跟我一样气得跳脚:这都是些什么玩意儿!




作为一部美食节目,它并没有重点介绍食物怎么制作。


作为纪录片,它一点都不严谨,漏洞百出。


作为央视拍摄片,它没有构图,曝光、暗角问题明显。


作为高端产品,它为微商代言,成为销售最佳软广。


究竟是导演的不成材还是商家的钱够多?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舌尖上的中国3》。



故事开始于云南的丙中洛镇,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最原始的土灶和石器烹饪。


从背阴的山岩上砍下圆润的一块松软石材,经过烧烤,就成为了极佳的石板锅。


石板粑粑为何被观众念念不忘?


在这第一期里,我们看到云南山村的一家人,天亮去山上砍石材,荞麦可能从去年开始种起,夏天从怒江旁边采摘的野生蜂蜜,汇集了怒江的味道,最后在家里的土灶旁,制作了这样一锅鲜美的石板粑粑。


这就是我们梦想中的舌尖中国啊,和第一季一模一样。当时的创作团队轻装上阵,没有压力,拍出的片子令人耳目一新,以食物为线索,讲述了中国各地的食物渊源,讲述中国不同地域人们和美食之间的故事。


可是马上,我就发现自己被打脸了。第一期的主题是“器”。


器是什么?中国人做饭用的工具就是器。


锅碗瓢盆、刀坛灶杯,这是中国传统的器。第一期中,河南的七孔灶很有意思,传播美食的同时介绍了风土人情,够接地气够喜庆。


然后呢?画面一转,山东章丘铁锅,淮阳菜刀,银杏砧板、四川泡菜坛子……


虽然在节目播出后章丘无锅的情况把这位老匠人的初衷破碎得稀巴烂,但好歹也为老手艺的传承做了贡献不是?



只希望这样的盛况别让章丘铁锅的传承断了,敲打三万六千下、照出人脸才算成功的铁锅,教育我们的不是金钱和私欲,而是人性 啊!



导演组在婆心良苦说教的同时,不忘表达一下自己的小布尔乔亚气息:你看,我们是一个高大上的节目组,我们不喜欢拍偏远地区的食物,就喜欢拍大家都爱去的饭店饭馆。


我们采用食材要去菜市场,你看多接地气。


我们喜欢解剖大众的心理,梳理他们的家庭关系和心境变迁。


我们注重人文,每解说一件器物,都要从传承和血脉讲起,我们绝对是把家族产业发扬光大,把民族的东西传播到国外去。


借用一位网友的话:好几次我都以为看的是某电视台制作的日常综艺节目,比如“探秘xx铁锅”“xx泡菜的味道”“寻访xx陶器”。通篇的这些人物的台词里也就老锅匠的那句话实在“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它不好看”,就用这句送给舌尖第三季的制作方吧。




如果说第一二期只是稍显累赘、热爱说教的话,第三期的《宴》着实吓到了我。


作为一个美食节目,它的“宴”从头到尾不说怎样制作食材,而是讲述一位会武功的八十岁老人与女徒弟逛夜市的故事。


如果这样的剧情放在微博里,不少读者回想起之前某两位“相声大师”与其女弟子不得不说的故事了。但这里,这位八十岁老人绝对是正统的,毕竟人家有正经的拜师大会啊。


我不知道节目组花大笔墨描述这位武术大师的寿宴和收徒宴是为了什么。这场举办在大酒店里的寿宴,从头到尾能给我们看到的,只有雪白的现代工业下流水线一般标准的酒桌和餐具,以及完全没有人情味的“觥筹交错”。


对了,摄影师为了显示自己拍的是美食节目,摆拍的很好看。


前一秒,也许是同一位摄影师,固定了一个镜头,这位大师拜祖先时诚恳的脸都没有顾得上拍进去。

关于摄影,我有很多槽要吐!每一个特写,摄像机恨不得把食物怼在你脸上。


很多虚焦的场景,恨不得把镜头模糊到只能看到节目logo和右下角广告。


更可怕的是,很多场景,直接没有画面,只有声音和字幕。长达一分钟的镜头里,只有黑暗的空境和缥缈的声音。如果没有标题,这可能是《走近科学》。



第五集的《食》里,我仿佛看了短的家庭情景剧。


在没分p的一集里,我分别看了高学历人才欺骗导师回归餐饮、甩面师傅爱女儿、生病妈妈的公众食谱,看到最后,我也没看出这集的主题竟然是“食”

这种尬演,真的够甩某些鲜肉演员几十条街了。


在湖南平江县的拍摄中,剪辑用大量手法介绍传统。


老爷子带着小孩子学习舞龙舞狮,在钟氏祠堂里为小孩子授课,给孩子们立规矩,传导一切要以长辈为先的宗旨。



讲真,这些规矩似乎是没错的,关键是当地人这么回应:我们当地根本没有这么迂腐,那种小土坯房没有人住,是节目组故意拍进去的!


乡下任何宴席都是十大碗,为了强行给十大碗赋予文化底蕴,选择了族宴这种方式。但实际上,当地人表示自己活了二十多年从没有吃过族宴。



又为了突出平江重视宗族文化,说这里地缘偏僻,交通闭塞,仿佛一个没有沾染外界污染,保留传统文化风俗的古朴小镇。



通平高速跟平汝高速里的平就是平江,最近的高铁站四十分钟,长沙一个多小时到达,还有货运铁路在建,平江是红色革命地是将军县,为了突出自己深入偏远地区找群演吃“族宴”,当地人表示自己不好意思发朋友圈。


面目全非的摆拍,还体现在选材中。


天津红姐煎饼果子,舌尖3说这家煎饼果子摊,天天坚持出摊,街坊邻居都很喜欢。可节目播出后,有老街坊反映:楼下5个煎饼果子摊,就红姐这个最难吃,人也最少。



节目中报道的乐山麻辣烫串串店,当地人反映根本不是乐山最好吃的那家!更是被爆出节目组被人利用,“某串串”在拍摄时正要在成都开店,成都的合作社带着舌尖剧组来“打宣传”!



河南的胡辣汤,结果推荐了个杭州的店。



第四期《养》,介绍如何中药养生、如何自制口红,被观众嘲讽“微商”。


外国人都用中医,这是导演向我们传输的大国景象。



生姜可以解於泄毒,这样的说法相信很快就会传遍朋友圈。



全片鼓吹草药一整集,关于毒性和副作用的危险一个字没有,不但没有起到纪录片应有的科普性,甚至走到了反智的邪道上。


食色性也,到了刘导演这里,变成了养生的一百种方法。


下饭精品成为了利尿佳品,口水大会成为找茬大会。



这一次,舌尖上的中国底线在哪里?


钱够多,制作团队就来了,不久以后这些店里就会整天播放“《舌尖上的中国》倾情推荐”;


摄影构图不过脑,全程都在讲人文,给食物的镜头没有几个。这一次,舌尖再也不是那个让人一听背景音乐就起鸡皮疙瘩的舌尖了。


食物被拍得毫无食欲。



诚然,中国还是那个中国,食物还是那些食物,但由于未可知因素,我们看不到食材的选购,菜品的制作,亲人的享用;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无穷无尽的礼节与说教。


这一次,《舌尖上的中国》成为了舌尖上的教育课。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面对记者“会不会担心大家觉得没那么美味了”的提问,导演刘鸿彦说:“《舌尖3》从一开始就强调,食物、人物和文化一个都不能少。


食物肯定是一个载体,在食物之后的人物,是我们要讲述的故事,人物上附着了很多文化传承。所以一定要有人物、有故事,还要有文化的味道附加在里面。”



难怪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没有食物的美食人文节目,是一场全新的《感动中国》。


那就祝您收视长虹、升官发财吧!

舌尖上的中国 第三季(2018)

又名:舌尖上的中国 叁 / 舌尖上的中国 3 / 舌尖上的中国III / A Bite of China III / 舌尖3

主演:李立宏 

导演:刘鸿彦 / 沙洛 / 骆永红 / 黄鹤 / 张木 / 陈硕仪 / 王申 / 

舌尖上的中国 第三季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