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5-08

景深:Notes


1.1.《深度》中,脸可被看作一种特殊的符号——如我们所见,《深度》中的“脸”串联起多个戏剧性的场面;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脸在此或许更像诗歌中的“韵”:它直接成为了一种“表演—符号。”

1.2.区别戏剧性与表演性,并且强调后者,我们在此的目标是如此来形容《深度》给人的观感(以及滨口龙介的其它影片)——它并非指向戏剧的表演,而是假面舞会中的表演。
前者试图表演生活,因而是戏,一种形式的技艺;
而后者则像是请柬/话筒/剧本:”我们“不得不在化妆打扮上花上两小时,以便更好地勉强自己;然后在某个譬如交际舞会的地方,按规矩行事,哪怕再夸张也不过分……
换言之,这并非是戏,而已然属于生命的境遇之一……它就是要试图成为生活里的聚光灯,而非舞台上的。

1.2.1.难道不会有人质疑滨口影片的抓马剧情离日常生活太远吗?
不过没关系。
滨口电影的自然感在于,它抽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非日常的一面。毕竟,演讲需表演练习;舞会也需要表演练习。拍一部滨口的电影需要的正是这种表演。
面红耳赤的“羞耻”是货真价实的:它发生在我们被表演击中的一刻(the decisive instant)。

1.3脸作为“表演—符号”在《深》中得到了有意识的、有节奏的处理。

1.4区分脸作为表情—符号与表演—符号:
脸当然展示出最丰富直观的表情,但我们期待得更多。
我们提出表演—符号,是侧重把脸视为一种——在“电影作为机器意义上”所构成的电影机器—身体这一维度当中的——功能项。

1.4.1脸和韵在这一意义上是相似的。一首诗也是一部小型机器。例子:
影片开篇,相机对城市的一系列肖像速写,快门声音的节奏和定格图像,构成连续波动行进的行内韵;转至河面,变焦注视下的涟漪,像一个抑扬格落脚的重音确定了的尾韵(平静的…但深处流动着…);
音乐突变,动机转为声响,一对裸男的神秘面孔在水滴和血滴间相互反射……而在黄金的位点上,我们得到的是一张模糊的脸:它竖立于悬念的尸体和陡然重响的音乐动机之间——脸和韵在此完成了契合……

1.4.2把脸比作韵,我们看到了一个好处:
在很多情形下,我们可以避免谈及摄像机/镜头……诸如此物。
因为在我们所设想的电影机器—身体之“内”,并未安排有镜头的器官;也不需要谈论主客观视点(或任何视点)。
两张脸,或多张脸的出现,模拟着诗行内“韵”的反射关系;脸的运动,可以成为独立且独特的集合,既可预测亦可无法预测——是总而言之的一种对韵的安排,或变格。

1.4.3在这个意义上,“电影机器—身体”具有了身体的完满性(影像组织不会再被手术刀般的镜头/剪辑给切开)。
于是,“脸”和“韵”,有可能成为这样一种功能项:它们同时也是action,是manner,是performance和play,甚至也是从character到behaviour的任一序列。

1.5有文章指出滨口电影中的“间性”或某种”互主体性“。
从脸—韵的关系上看,在韵那一侧,这似乎是自然的:韵本身就源于”共同—作用“;它是一个中间区域,一个联网平台,配置了各样的接口;韵不是孤立的,不是静止的,总处在一种关系当中……

1.6滨口电影常有某种“恋爱叙事”的特征(尤其是涉及到多角恋,出轨,复杂人际关系…)
我们怀疑,正是这种经典、复杂,又有章可循的叙事类型给予了滨口创作的活力。而脸的关系,正是韵群的关系…..
正如作诗的人,戴着镣铐跳舞。

1.7对脸的符号学分析(试验皮尔士的三分法):
如上,脸—韵的关系已部分表明了,脸在我们视野当中其符号的“第三性”面貌:即,韵的规律(可预测性)……
符号第一性:品质,或自我展现的可能性(它是独立的,符号接受者接受,不会存在反抗)……
符号第二性:实际事实,总存在于一种相互作用当中(符号接受者一定会反抗,因为作用即意味着阻力)……

1.7.1在此我们对符号三性的解释,仍需建立在“电影机器—身体”这一基础上。
第二性,以我们的看法,意味着这一身体与“周围”的关系——譬如观众,导演,演员,灯光,摄像机(我们在此给它留出位置)…诸如此类(此处按下不表)。
第一性,以我们的看法,意味着这一身体本身的“品质”(譬如红,蓝,绿;或,“感觉”在这一身体上是如何生成的),我们接下来将注意力会放在这一点上(以“间性—感觉”为例;见1.8)。

1.8滨口电影中的“间性”:
有文章指出,滨口的影像有丰富的感官特征,尤其是其“感官间性”的营造。

1.8.1援引一个例子:
该文章以《夜以继日》为例,做出独到的分析。印象深刻的有三例:
一是朝子=唐田去道歉,被允许后,带猫进入房间——触觉间性:猫的柔软和朝子=唐田气质的变化……
二是朝子去看望瘫痪的A后,下雨时,两人眼波流转后接室外画面——视觉间性:两人·共同·看到……
三是结尾,朝子和麦对话后,望向远处,接一个桥上看河水的场景——混合间性(姑且):朝子在看而又没有在看,她成为的是“纯粹听觉的存在”,她是在听,一个功能项的脸;并且“身体”的听觉还获得了她的视觉,于是河水终于得以“溢了出来”……

1.8.2这些“间性—感觉”的发明,在我们看来,其定义域在于:1.4.3(“电影机器—身体”具有了身体的完满性——而且是唯一的身体)。
因而,这些感觉材料可以源自同一角色,可以源自多个角色,可以源自环境,或…或…或…
而这,即符号第一性(品质)的生成。

1.9在《深度》一片中,接1.7.1(注意力),继续找出几个片段实例。

1.9.1做片段实例分析的目标:
一是需要确认,一种新型“间性—感觉”是如何生成的(尤其是关于感觉分类的更新,见1.9.2;仍在第一性分析范围内);
二是这种“新感觉”产生的效果是什么?譬如对于电影角色形象的效果?譬如对于酷儿表达的效果?(这些已涉及符号第二性和第三性,因为包括了“身体”以外的活动,而非仅仅是符号的“自我展现”了)。

1.9.2例子——开篇的城市段落:
我们看到多种感觉的材料:一个透明的摄影师的存在感,运动的速度感,相机的触感,BGM的压抑感,环境的逼真感(工厂、河流…),快门的噪音,曝光所需的时间…..这些因素复合在一起:感觉是散乱的,像一架插满天线的发射器。
于是我们应该要承认,从正序/顺序来体验这一片段:并非是好的;我们必须找到一个“上下文”
——不过,这不恰恰意味着,就是在这些感觉的复合当中,我们已经看到到一具“身体”的第六感:对于时间的预测感甚至是记忆感(它召唤我们回过头来品味它,感觉它,像牛的反刍)的显现了吗……
这种感觉,就像一个正在读诗的人的身体(我们指的是那具电影机器—身体),他在抑扬顿挫中释放着韵律的感觉,或时间的暗示。
因而,哪怕以“感觉—间性”的手段来思考,哪怕我们最后的结论也无外乎是“城市的堕落,或诸如此类”——或许最普通的观众也并不会对此感到惊讶——但我们是从一条相当不同的路走到这里来的:通过了一种新的感觉。


景深The Depths(2010)

又名:忘情沙龙 / 景深之中(台)

上映日期:2011-03-10(韩国)片长:121分钟

主演:石田法嗣 金民俊 朴秀熙 米村亮太朗 村上淳 

导演:滨口龙介 / 编剧:滨口龙介 Ryûsuke Hamaguchi/大浦光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