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给自己的话

今年还剩几天了,忽然想做一些改变。之前断断续续写了一些关于看完电影后的心得,觉得应该坚持做下去,无关其他,而是想给生活找到一些出口。打算从今天起,每天只写一篇,不是标准的“影评”,而是记下有关电影,自己,生活的一点思路。把日子过的细一点,慢一点,算是我的初衷和对新一年的寄望。

之后会提前先定好每周的观影内容,想要按照导演和国家分类,每个导演大概2至3部影片,最后差不多可以看完大概100位导演的部分作品,算是当作一次梳理练习。

作为一个有超重度拖延症的人,坦白说这对于我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如果不尝试改变,我的拖延症估计这辈子都好不了,拖延真是太糟的习惯了。想想都觉得好难,啊,我真的可以吗?


捷克电影周

12.26 世界图解 马丁·苏立克 捷克 1997
12.27 风景 马丁·苏立克 捷克 2000
12.28 花园 马丁·苏立克 捷克 1995
12.29 甜蜜的永远 扬·霍布雷克 捷克 1999
12.30 女教师 扬·霍布雷克 捷克 2016
12.31 分道不扬镳 扬·霍布雷克 捷克 2000



「有365部电影的1年 是新的1年 」

2017年12月26日 第14天
片名:世界图解
导演:马丁·苏立克/捷克/1997
片长:104分钟


昨晚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好几次我想起之前看过的阿根廷导演费尔南多·索拉纳斯的《旅行》。这两部电影其实很相似。

《旅行》讲述了男孩寻找父亲的故事,而《世界图解》中则是女孩寻找母亲的旅程,除此之外,电影的气质也很相通。《旅行》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电影中会时不时穿插一些奇幻怪诞的场景和人物,比如忽然扬起雪的教室,可以随时倾斜的城市。而到了《世界图解》中,则有半身埋在土里的老人,吊在天空的黑色奶牛。

它们都是借着一个有关寻找的外壳,讲述生活里的种种人事,处处充满着对政治和社会的隐喻。

1997年捷克的《世界图解》和1992年阿根廷的《旅行》,不知道是否前者有借鉴过后者,但是无论如何,两部电影,两个世界,在时间和国界的隔距间,却遥遥相呼应的磁场,感觉真的有些奇妙。

90年代初捷克经历了苏联解体,由社会主义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阿根廷则作为曾经的被殖民地区,这些年国内政局更迭不断,社会矛盾激化,也许是不同时段里相似的、动荡的社会背景,让两部电影之间产生了某种默契和共鸣。

其实电影名字《世界图解》是捷克一部配有插图的儿童启蒙百科全书,故事一开始女孩在离开学校的时候,撕下了书里一页地图,地图里除了地貌和路线之外,还有一处叫作世界的尽头。

世界的尽头有什么?女孩不知道。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走一趟,亲眼去看看。

在路上,出现了一个短发红裙的女孩。她看起来像个男孩子,脚步轻快,充满着对世界的好奇。她遇见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人,他们不像这个世界的存在,他们是被遗弃的一方。

被列车遗弃的车站,被政府遗弃的唱片和时装,被家庭和社会遗弃的老人,被爱情遗弃的青年,被母亲遗弃的弟弟,被观众遗弃的演员,被演员遗弃的国家,被同僚遗弃的政客,被情人遗弃的男人,被情人遗弃的女人,还有那个始终在走,被学校遗弃的短发红裙的女孩。

女孩在路上遇到的人都是失意者,可是他们却都看上去如此天真可爱。这趟看起来有些悲伤的旅程里,却流动着一股温柔的气息。当那个抱着鸡蛋入睡的老人,怀里钻出毛茸茸的小鸡;或者是那对被遗忘的演员夫妇,在马路上随性舞蹈的身影;又或者是女孩弹琴时,坐在一旁被安抚的失恋者,都为这部电影笼上了淡淡的金色光泽,看起来好像没有那么孤独和悲伤了。

最后的结尾,女孩来到了世界的尽头。她遇见了一个牧羊人,她问他,他却什么都不知道,女孩疑惑道你是来自这里吗?牧羊人说不然我还能来自哪里,便略显生气地走开了。这也是一个被遗忘的人,只是他生在这被遗忘的世界尽头里,他便与这世界相互依存,因而有了归属。

世界的尽头,什么都没有。天空裂开了缝。



原文发表在个人微信公众号:Pause Day








世界图解Orbis Pictus(1997)

上映日期:1997-05-16(斯洛伐克)片长:104分钟

主演:Dorota Nvotová 艾米丽娅·瓦萨约娃 弗朗齐歇克·科瓦日 马里安·洛布道 波兹达拉·特佐诺沃娃 尤利乌斯·萨廷斯基 Marián Zednikovic 安东·苏利克 

导演:马丁·舒利克 / 编剧:马雷克·雷斯卡克 Marek Lescák/Ondrej Sulaj/马丁·苏力克 Martin Šulík